摘要:環境監測技術是按照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對環境下降和污染進行控制與治理的技術與措施,是能夠對污染環境的污染物排放量進行跟蹤研究,從而為環境污染原因分析、質量分析及環境變化趨勢分析提供重要參考的一項技術。文章對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并對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環境監測技術;環境保護;環境污染;污染物排放量;多元監測手段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10-009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903
環境監測技術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主要是針對預測環境污染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在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只有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及落實才能更好地貫徹國家制訂的環境保護政策。環境監測技術能夠實現環境實行動態連續的監測,推動環保工作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本文中主要針對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進展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并對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1 環境檢測技術的內涵及步驟
環境監測技術起源于20世紀初期,由于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大量廢氣、廢水還有一些放射性物質嚴重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環境質量明顯惡化。所以,人們開始對環境進行監測,規定一定的指數,高于這個指數便會預警。環境監測技術是隨著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應時而生。Monitor,中文就是監測,其涵義也就是監測、防控的意思。
2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有著一個明顯的標志:國務院于1973年8月在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通過的我國的第一個環保文件和環保32字方針。在環境監測方面,我國發展較晚,但經過30余年的快速發展,環境監測技術從以往單純的環境分析發展為今天的多元監測手段,例如生態監測技術、衛星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技術、遙感監測技術、物理監測技術以及生態監測技術等,而且監測頻次也從以往的間斷性監測逐漸發展為自動連續監測。以前我國受限于經濟實力和科技能力,環境監測范圍局限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如今已覆蓋
全國。
2.1 我國環境監測能力的發展
2.1.1 環境監測常規要素監測站點數量的增加。酸雨監測站點、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地下水監測站點、生態監測站點、海洋監測站點、環境噪聲監測站點等常規要素監測站點數量都在不斷增長。
2.1.2 不同級別監測站點的環境監測能力已得到很大提升。各個級別的環境監測站點都能夠很好地完成各種環境監測項目,能夠嚴格遵循《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與《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兩種規范。
2.2 環境監測系統的網絡化和自動化的發展
依照行政管理體制我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網絡。為實現環境監測的分類管理和無縫覆蓋,也以環境要求為基礎構建了一套跨多個行政部門和行政轄區的環境監測網絡,例如全國酸雨監測網絡、三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國家海洋環境監測網絡等。
政府為全面提升我國的環境監測能力,在過去30年里大力完善了我國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提高了我國環保部門對主要流域水體質量的監測能力,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空氣質量的監測系統,提高了對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監測能力。
2.3 環境監測技術實力的發展
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在這30年苦心經營,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化的環境監測技術實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3.1 環境監測數據處理基本上實現了信息化。我國的各級環保部門不僅都已實現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環境監測數據的獲取、處理和傳輸。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環境監測報告的編制方面,并借助于信息技術,已建立了全國范圍內、省級行政區范圍內、流域范圍內的數字地圖和環境監測地理信息數據庫,基本已實現環境監測和處理的信息化。
2.3.2 環境監測管理模式基本實現規范化。環境監測已實現在大氣、土地、水體、噪聲、輻射、固體廢物、農藥等多個領域的環境監測技術標準均制訂了相應的標準。我國的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已發布數百種環境標準物質,為我國環境質量控制提供了必要標準,并在全國范圍內的大氣質量優化布點認證方面和水體環境質量優化布點認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2.3.3 環境監測儀器方面基本實現現代化。目前我國的整個環保系統大約擁有價值數十億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而且重點流域水體質量監測自動化建設、重點流域基礎能力建設、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基礎能力建設等多個重點項目還將會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為環境監測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
2.3.4 環境監測能力總體持續強化。我國的環境監測站已經具備了多元化的環境監測能力,不僅能夠對大氣、土壤、水體、生態、噪聲、放射性物質、固體廢物等多個環境要素進行有效監測,還能對其進行環境污染源監測、解析監測、總量控制監測、治理工程效果監測,為我國的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3 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3.1 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
3.1.1 以氣體傳感技術為例,開發多參數檢測、高靈敏度的傳感器以及相互干擾較低的傳感器在半導體氣體傳感器技術領域一直是發展的重點。檢測參數有乙醇、異丙烷、NO2、CO、NO、O3、AsH3等。為更好地對特定物質分析,目前已經開發出具有性能好、費用低等特點的傳感器。
3.1.2 以基因生化酶活性測定為原理的傳感器,它采用具有可供選擇性特點的生化蛋白酶、基因片段和目標化合物經與受體(如Ah-R)選擇性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可作為受體細胞核內的催化劑,生成標記酶蛋白(mRNA)。可用生化發光等方法來測定細胞核內生成的物質(細胞萃取液的生化酶活性)。測定二嗯瑛類等物質也多采用基因生化酶活性測定傳感器。
3.1.3 超高靈敏度的生物傳感器,也稱為CCD生物傳感器。基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轉換器原理的CCD半導體,其多采用MEMS技術、納米技術,可以做到固定這些抗體,具有處理簡單、目標明確等特點。目前,這類傳感器多用于測定殘留農藥、環境荷爾蒙、離子、二嗯瑛類、有害細菌、體液、PCBs、pH等物質。
3.2 傳感技術在全方位信息網絡中的發展
我國的環境監測在被稱為“Ubiquitous”的社會中,利用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在傳感器與通信網絡相結合的系統概念下建立起了嶄新的全方位信息網絡。就是按不同的性質和用途來選用不同的傳感器來進行實施實時監控,并通過具有標準化特點的無線網絡進行傳輸和收集信息,經處理后向國民發布各范圍內的環境信息或其他與之有關的信息。因此,綜合解析眾多網絡數據,使其得以保證消費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結語
我國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轉型階段,也處于城市化進程飛速推進的階段,我國對于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對于環境監測工作的實施也會越來越完善,從而以此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但德忠.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測試技術,2005,31(5).
[2] 卞艷.淺談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化工管理,2014,(27).
[3] 趙苗苗.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策略探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7).
作者簡介:涂薇(1979-),女,湖北襄陽人,湖北省襄陽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監測。
(責任編輯:陳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