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臣
隨著社會的發展,研究生群體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問題越來越多,甚至有因為心理問題發生自殺等事件。2016年,上海市對3118名研究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各種心理障礙的占研究生群體比例達18%,而2017年對北京市六所大學的研究生調查顯示,研究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退學、休學的人數占總的退學、休學人數的29%,同時調查還表明,近些年研究者至學校心理咨詢室尋求心理咨詢的比例越來越高,已接近研究生總數的1/6。研究生大部分都在校園生活,與社會接觸較少,心理比較脆弱,遇到問題缺乏足夠的抗壓能力和解決能力,容易產生極端情緒和思想。然而研究生從進入校門開始就要面對科研、論文甚至戀愛等諸多壓力。高校目前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和輔導主要集中在本科生,而對研究生群體的關注較少,缺乏足夠的心理教育機構,對研究生心理教育缺乏完整的干預體系。本文主要分析當前高校研究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影響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學業壓力
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然而相應的導師隊伍建設卻相對落后。有的導師雖然招收大量的學生,但是科研經費和科研項目較少,導致學生不能夠獲得足夠的科研機會,與研究生考研時想考上后好好做科研的想法有所出入,久而久之喪失對科研的激情;有的導師為了發表文章,獲得晉升,大量招收學生,有的導師名下甚至多達二三十名學生,對研究生缺乏足夠的指導和關心,同時又給予學生很重的科研任務,導致學生缺乏指導下又面臨著無法發表論文不能畢業的雙重壓力,使研究生在學業上力不從心,心理壓力極大,長期的壓力容易導致學生對科研喪失興趣,甚至不堪負重走向自殺的極端道路。此外,因科研任務重,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參加課余活動,生活相對單一,對生活失去興趣。
經濟壓力
隨著社會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雖然研究生每月有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生活補貼,但完全無法滿足一個研究生的生活費所需。而很多研究生的學業比較繁重,沒有閑暇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兼職掙取生活費,同時因為年齡已經較大,又不好意思向父母索取,特別是貧困農村家庭出來的學生,因為生活拮據,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卑情緒,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一部分學生因為戀愛和經常因為交際參加各種聚餐,因此產生的較高消費也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另外一部分學生是就業之后已經成家再次入校讀研,不僅要負擔自己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用,還要負擔家庭日常開支。
情感壓力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有調查顯示,超過20%的接受心理咨詢的研究生是因為人際關系和情感。但是,現實中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因為人際關系和感情等存在心理問題,沒有正確地接受心理輔導,不愿、不會甚至不懂如何和他人有效溝通交流和交際。缺乏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比如有的研究生一心專研自己的科研課題,接觸最多的是科研設備、儀器耗材,人際關系單純,鑒于科研壓力,缺乏與他人的足夠溝通,與導師、甚至家人缺乏溝通,與女友缺乏感情溝通,與同學朋友缺乏足夠的交流,久而久之會產生嚴重的自卑自負情緒,同時,出現心理問題時,因溝通能力弱,其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向他人傾述。研究生忙于科研,對于研究生,基本都已到達已婚年齡,戀愛也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研究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心理比較脆弱,在面對與異性的戀愛難題時無法有效溝通,無法自如去解決困惑,因此有調差顯示,很多研究生因感情壓力帶來較大的心理的不快或困擾,甚至部分學生經常受此困擾。
就業壓力
研究生就業壓力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研究生期望值與企業實際待遇和需求之間的矛盾,研究生的擴招使研究生畢業時不再是招聘市場的搶人,而是挑人,企業提供的待遇和招聘需求與研究生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很多研究生對于自己所經歷的學業感到失落,對就業失去耐心,對自我失去信心;產業過于集中,東部沿海城市和發達一二線城市已經成為研究生畢業去向的首選去向,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多的企業、科研院所,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待遇,導致這些地方的研究生就業市場競爭白熱化;部分研究生自身能力較弱產生焦慮情緒,有些研究生在校期間沒有好好做科研,待到畢業將至,發現自己能力缺乏,沒有足夠的資本和信心踏入就業市場。少部分研究生甚至有畢業就失業的心理,導致即將畢業的研究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加強學生相關信息的收集和研判
對于研究生的心理關注,高校應建立健全心理預防和干預體系,可建立學生——學生干部——輔導員——院領導多級流動機制,積極發揮任課教師作用,及時及早發現學生問題并做好干預。通過學生干部的信息反饋、輔導員的一對一溝通、心理咨詢篩查、課堂點名、專業課成績等信息,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于有負面心理的學生各方面應多加關照,多與其溝通,甚至可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
加強心理健康保障平臺建設
心理健康保障平臺建設包括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咨詢平臺搭建、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建設。心理健康平臺建設就是將心理健康內容通過課堂、網絡等形式傳輸給研究生,幫助他們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樹立自我調節和積極的心理態勢,消除其錯誤認識,自我成長。對于科研任務繁重的研究生,他們對于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或講座的參與度不高,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工具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比如利用微信平臺或微信公眾號推出信息宣傳,正面性準備相關心理教育講座,開通網絡咨詢或電話咨詢等。同時只重視專業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建設,同時也應培養輔導員和學生班干部隊伍,輔導員和學生班干部是研究生第一接觸人,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并干預。因此,應加強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心理輔導培訓,只有這樣,建立多級的心理輔導隊伍,形成系統的心理健康保障體系,才能更加有效保證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充分發揮各類校園平臺的載體作用
首先,高校需要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積極的正能量,做好校園引導,可增加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其次,可通過校園課堂、講座等形式,開展各類心理輔導教育和宣傳,特別是部分高校,對于研究生未開設心理輔導相關課程,更應通過其他渠道向學生輸送各類心理輔導;再次,高校可通訊微信、QQ、校園公眾號、校園報刊等各種媒介平臺,加強對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同時可不定期組織各類豐富多趣的減壓活動,比如繪畫、團體活動、分享等形式,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讓更多研究生在科研之余愿意融入校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與人交流,緩解心理壓力,并從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做到自我探索、自我管理。
加強研究生心理教育的全程化和全面化
研究生進入校門開始,學校不應只是單存地在入校期間的心理教育課程建設學生心理教育,不能因為科研任務重,而放棄后續對學生的心理關注,研究生心理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從入校至畢業這期間持續關注,始終貫穿于教學、科研和生活等整個過程。同時也對研究生心理教育全面化,應從研究生的學業、感情、生活、人際、職業選擇時如何自我調節等全方面加強心理教育,培養研究生全面抗壓能力,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及時根據研究生的心理訴求制定豐富的心理教育方式,多方面、全方位輔導研究生心理健康。
結語
總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對其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研究生的心理受科研、就業、情感和經濟等多方面影響,高校在關注科研的同時,應關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研究生心理教育,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保障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為促進研究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