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櫻
群文閱讀是最近幾年在我國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以一定的方式把幾篇文章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讓每個學生積極切實地參與議題的討論,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提升閱讀和思考能力。
傳統的閱讀教學過于注重精讀的訓練,忽略了其他多種閱讀策略的指導,單一的閱讀方式嚴重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1+X”群文閱讀構建了由“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能夠改善學生閱讀的行為和方式。教師通過簡化教學環節,選擇核心教學內容,使課堂上不再是“教”的展示與表演,而是一種以“學”為宗旨的實踐活動,即依據當前語文教材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確定以“學”為出發點,重構課堂教學的“促學”系統。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以群文閱讀課《一波三折的故事》為例,談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實施“1+X”群文閱讀的有效教學策略。
導——習得方法
“1+X”群文閱讀意味著尋求更合理的結構化教學內容,經歷“讓讀、讓學、讓發現”的過程,以實現教材重構的最大效益。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金鑰匙“一件事情的發展,常常經過曲折的過程,有的故事有一個起伏,或者有幾個起伏,可以試著用情節曲線把故事的情節表現出來。”有幾個起伏的情節就用“一波三折”來形容,這種典型的寫作手法正是本單元的難點。顯然,僅憑本組的兩篇文章來領悟“情節曲線”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遠遠不夠。于是,我確定議題“一波三折的故事”,選擇 “1”課文《生死攸關的燭光》+“X”課外選文《卡羅爾和她的小貓》《父母的心 》《三打白骨精》。
聚焦課內,導“一波三折”。根據閱讀情境,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采用與之相適應的閱讀方法。《生死攸關的燭光》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為了保護藏在蠟燭里的情報,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一波”在這篇文章中指保護情報這件事,經歷了三個起伏,形成了三個小情節:一折——取出油燈,吹滅蠟燭;二折——借口搬柴,端起燭臺;三折——推說睡覺,端走燭臺。通過這一波三折引導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節,抓住了文中主要的人物關系。三個主要人物的所作所為形成了三個小高潮,把這三折的內容連起來,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當中尉的想法、做法和母子三人不同時,就給主人公制造了困難、麻煩,從而引發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形成了一波三折。反過來,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更突顯了文章的主題。最后,聚焦結尾“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階梯時,蠟燭熄滅了。”故事發展到高潮處戛然而止,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卻扣人心弦,對整個故事起著重要的作用。
至此,一幅完整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圖”展現在學生眼前。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利用這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了“一波三折”這類文章最基本的閱讀方法。
讀——舉一反三
群文閱讀猶如橋梁,能有效地銜接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學生帶著對議題粗淺懵懂的認識,進入到具體的文本當中,能夠發現文本之間的聯系,從而用課內習得的方法自發地進行課外閱讀。
選文閱讀,找“一波三折”。 通過閱讀課外選文《卡羅爾和她的小貓》《父母的心》《三打白骨精》,圍繞“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這一主線反復練習,強化方法的指導,能夠將課內與課外閱讀緊密有效地聯系起來,更好地促進學習方法的習得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應用讀、想、寫、說、議的閱讀方法,在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提取關鍵信息。①讀:尋找故事中的“一波三折”。②想:思考文章的情節有幾次變化?③寫:用關鍵詞填故事情節圖。④說:文章的主要內容,表現主題分別是什么?⑤議:引起情節變化的沖突是什么?結尾有什么特點?群文閱讀能夠切實改善課堂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學”為導向,組織“學的活動”,在學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給予指導。課堂上多一些默讀和瀏覽,多一些小組對話和討論,多一些探究思考,鼓勵學生處理問題,促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成功的快感、思索的樂趣,從而習得一定的閱讀方法,建構一定的知識體系,提升閱讀的能力。
“1+X”群文閱讀有效地重構了課堂,從課內指向課外,既形成了一種動態、開放的課堂模式,又有利于學生的思路相對集中,使“學”更加有效,成為突破難點的一種策略與途徑。因疑而讀,因讀而思,因思而得,引領學生走上更廣闊的課外閱讀之路。
議——求同比異
群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行為和思維方式是“比”, 將多文本的內涵主旨或文本體式、情節、結構、觀點的“比較異同”,通過比較加以篩選、辨識。
求同比異,議“一波三折”。“請同學們把《生死攸關的燭光》《卡羅爾和她的小貓》《父母的心》《三打白骨精》這四篇文章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議”是整個群文閱讀教學當中實現意義建構的關鍵環節和行為基礎,帶著問題進入文本,在大量的語言信息中自主學習,學會比較、學會辨析、學會梳理、學會歸納:①四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議題——一波三折,但有的三折,有的四折;②都是由于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但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有的是人物與自己內心之間的沖突;有的是人物與環境之間的沖突;③文章中都有一件事和幾個人物,但故事的主角是事件,小說的主角是人物。④故事的結尾有的出乎意料,有的扣人心弦。⑤體裁不同——有故事,有小說,有劇本。⑥國家不同——法國、美國、日本、中國。經過分析比較,對信息進行提取、轉化和整合,對“一波三折的故事”一類文章形成共識:①閱讀一波三折的故事,我們運用的閱讀方法是畫“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圖”,可以幫助我們抓人物、理情節、知內容、明主題。②我們寫作文時,要懂得“一件事,兩三個人,三四個沖突,尾巴翹一翹”,故事的趣味性也就在這“三折”之中。
整合就是把許多零散的信息形成“組塊”的過程。通過多文本比較讀議與集體建構,梳理統整認識結果,商討感悟達成共識,形成比較全面的“一波三折”的概念,掌握閱讀“一波三折”這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運用“一波三折”這種表達方法的欲望。
寫——以讀促寫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群文閱讀指向習作,將閱讀和寫作緊密聯系起來,讀中練,練中求發展,讓學生發現習作的奧秘,解決習作的困難,為提高習作技巧打下一定的基礎。
以讀促寫,用“一波三折”。學習貴在得法,學生在閱讀中收獲了“一波三折”這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和寫作的方法。課后,學以致用,閱讀一波三折的故事,如《西游記》《愛麗絲奇遇記》等名著,并用這種方法創編故事,如《丁丁歷險記》續寫:丁丁是個勇敢的孩子,總喜歡幻想。一天晚上,他正在床上呼呼大睡。突然,一道強光從窗戶外照了進來,驅趕了夜晚的寒冷,舒服極了。他睜開了雙眼……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運用“一波三折”的寫作方法,“一件事,兩三個人,三四個沖突,尾巴翹一翹”創編故事,畫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圖,再根據情節圖寫成一篇文章。
應用是閱讀素養的一個增值,是群文閱讀的“行為輸出”目標。把在多文本比對閱讀中獲取的概念、結論、思想、方法等應用到新的言語實踐活動及場景中去,引導學生從閱讀走向表達,有效推動了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發展。
結語
“1+X”群文閱讀圍繞一定的主題,合理地將若干篇文本進行靈活組合,注重課內外聯動,喚起了教材的新生命。同時,強調閱讀策略的實踐運用,讓學生嘗試更真實、更實用的生活化閱讀,始終保留著探知的新鮮感,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新體驗,帶來新視野。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1+X群文組合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JJKXB1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