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闖
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數學中使用的計算公式與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為了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局面,我常常在教學中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通過融入生活化情境來降低知識難度,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數學問題,能夠運用數學眼光審視日常生活并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在《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情景:五一節放假,李心意的爸媽帶她去植物園玩,成人票40元,學生票23元。問:他們一家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學生給出了兩種答案:40+40+23;40×2+23。列出前一種算式的學生中有個別學生計算后一種式子時容易混淆知識點,我著重給學生講解后面一種算式:40表示門票單價,2表示心意的爸爸媽媽兩個人,加上心意的學生票23元,一共花了103元。通過對這個算式的講解,我跟學生一起總結出了四則運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的運算順序,并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得更加透徹。
分組合作探究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是實現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針對數學中的學習內容較為瑣碎、小學生思維跳躍性強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適當建立人人參與動腦、動手、動口的合作探究模式,以自主為前提,以探究為主線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敢于創新,合作交流,在小組內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別人的回答,并能夠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
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通過分組讓學生討論多邊形面積的求法。首先,我讓學生分組去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推導方法,自主梳理其中的聯系并進行整理,小組同學積極行動,畫圖形、寫算式、填表格,還有用思維導圖來梳理知識點的。然后,分小組向其他同學展示組內的整理成果,大家都躍躍欲試,根據各小組的匯報情況,我引導學生關注其中關鍵的轉化方法,比如割補、剪拼、平移等。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意識到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達成高效課堂。
完善課堂學習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更加注重通過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改進教學方式以優化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多年教學的實踐經驗,我發現多樣化評價方式的課堂中“即時評價”教學效果更佳。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更加重視在學生課堂表現的即興點評中激勵學生主動進行交流學習。
比如,在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去尋找4和6的最小公倍數,有的學生給出了列舉法或列表法,通過將4和6的倍數各自列出來,然后找出它們共有的最小倍數,即最小公倍數。這時候,我注意到平時不愛說話的小鵬欲言又止,我主動叫他起來說說自己的方法,他給出了不同的解法:用4乘6再除以2,列算式:4×6÷2=12。這時候,其他同學一臉茫然地看著他,不一會他也不好意思起來,臉紅地低下了頭。抓住這個時機,我用熱情又驚訝的語氣說:“我怎么沒想到呢?你的這個解題思路已經超越了老師的想象,也為其他同學打開了思路。我看有的同學不是很理解,你可以說說你的解題方法嗎?”于是,小鵬非常自信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4可以寫成2×2,6可以寫成2×3,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質因數是2……講到這里,學生們恍然大悟,心悅誠服地鼓起掌來。雖然只是簡單幾句話的評價,但通過這樣的即時性鼓勵,不僅使不善表達的小鵬有了自信,也給課堂帶來了活躍的氣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精心設計課內外練習,梳理知識結構與聯系
課內外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學生課堂學習知識的一個檢驗和提升,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延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分析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既要挖掘課本習題中的內在練習,又要注重通過習題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梳理知識結構,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比如,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對“量”與“率”容易混淆,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道題:“有一根12米的繩子,第一次剪了1/4,第二次剪了1/4米,這時還剩多少米?”題目中出現的兩個“1/4”分別代表了兩個概念:分率和數量,有的學生分不清兩個概念和代表的意義,容易做錯。通過這樣的練習,將分數的初步認識(表示具體的量)與分數的意義連接起來,讓學生弄清楚兩個概念,在練習中理解兩個數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從而達到了高效精練、融會貫通的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育新模式的探究中,要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運轉,就需要教師摒棄傳統的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真正深入教材,把握教材,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