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時康
初中語文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也是人類學習以及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項能力,其對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改更注重中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以及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然而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是進行機械的閱讀,思維無法發散,沒有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在閱讀時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的感悟與思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應用,促使學生在閱讀時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營造個性化的閱讀氛圍
環境能對人產生巨大的影響,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為個性化閱讀搭建良好的平臺,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例如在學習《春》這篇散文時,可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與春有關的音樂或者畫面來營造春的氣氛,引領學生走進課文中的春天,引導學生對比自己印象中的春與作者筆下的春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對環境的營造,學生將在閱讀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將自己置身于文中的春里,從而對春產生更深的感悟。
結合實際情況,養成個性化閱讀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大腦節約能量的主要方法是將一些規律性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養成個性化閱讀習慣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于在身邊發生的事情,學生會流露出真情實感。學生在積累了生活經驗或是情感時,若所讀文章極具生活氣息,他們將更容易理解文章并能更好地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當學生在生活中的真情實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時,閱讀將不再是機械的行為,它能為學生帶來思想火花的碰撞,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從而閱讀將與學生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個性化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比如,在對《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進行學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一下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冬天是什么樣的或者自己想象中的冬天又是什么樣的,在這個冬天里自己又想做什么?經過回想,學生們都會有自己的回答,如萬物凋零、大雪紛飛等等,雖然大致意思都差不多,但每個學生對冬天的描述都有自己極具個性化的答案。在學生完成自己的回答后,語文教師便可接著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閱讀,深入地去品味課文中冬天的氣息,并以濟南以及作者老舍作為重點,使學生對老舍筆下的冬天有深刻的理解與體驗,慢慢地將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出來,引發學生對濟南冬天的向往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個性化閱讀的興趣與潛能也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了,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
拓展課外閱讀,提升個性化閱讀能力
初中語文教材的知識內容是有限的,而閱讀卻是沒有邊界的。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如果只注重教材內容的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將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去涉獵一些課外書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其知識儲備,在閱讀課外書籍的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各種閱讀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閱讀機會,并設法提升閱讀的趣味性,比如開展閱讀競賽,比一比一周內誰的閱讀量最多,并將自己閱讀過的好書推薦給其他同學,其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與需要來自主選擇書籍。通過這類活動,學生們提升了閱讀量,同學間的感情也得以加深了。不斷地拓展課外閱讀使得學生的知識面逐漸變廣,閱讀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培養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習慣。
滲透寫作教學,發展學生的個性
寫作是運用文字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一個通過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而進行的創造性表達過程。個性化閱讀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是寫作的基礎。同時,寫作往往需要依靠大量素材作為支撐,寫作可以促使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在寫作中彰顯學生的個性。例如,在學完《項鏈》一文后,主人公最后知道項鏈是假的,故事就結束了,知道真相的主人公會有什么表現?接著會發生什么事?教師可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布置續寫小說的課外作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個性化閱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應使用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為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搭建良好的平臺,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通過應用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素養,有效地提高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推動素質教育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