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保
“作為數學教師,你必須借助數學這個通道,引導學生去感悟世界的奧秘,而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我沒有停留在講解數學知識上,而是展示了數學文化,展現了我對數學的理解。” ——華應龍
在期盼已久的等待中,我們終于迎來了全國著名特高級教師、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副校長——華應龍到校講學,實現了大家與名師面對面、零距離接觸的夙愿。為了進一步了解華老師其人其事,我除了在網上收看有關他課堂教學的實錄外,還認真閱讀了華老師所著的《做一個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通過觀摩此次講學活動,我對其品學和教學智慧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記得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這么跟我說:“真正好的數學老師,上課只需要一道題。從這一道題出發,不斷地展開、延伸,不斷地生成、創新。”華老師的課就是這樣。他整節課,雖然只講了兩道例題,但通過案例本身,所輻射出的數學能量是巨大的,其數學思想是獨特而獨到的。眾所周知,復習課是最難上的,往往會上得平淡、枯燥。復習課要上得有生氣、有趣味,是不能依賴編制的幾道“九曲十八彎”難題的。回味華老師的教學,他不但告訴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猜想與驗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可以通過舉例子(正例子與反例子)、講道理等方式驗證猜想,在不斷地驗證與探索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思想。
華老師之所以能把兩道例題背后的知識點講徹、講透,究其原因,除了其對教材的領悟與鉆研之外,還在于華老師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關注細節,注重過程,哪怕是一個細小的錯誤,他都能找出錯誤的本質,導出其錯誤的源頭。就如在教學比較25.3×4.2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楚幾種典型錯誤的異同,他適時運用了圖例演示法來解惑釋疑(如圖)。單純依靠數字之間的運算來講解乘法分配律對于部分學困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華老師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圓滿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25×4+0.3×0.2的面積與25.3×4.2面積的異同。這種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不僅展現了華老師的數學智慧,而且闡釋了案例的內在本質,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本固源,有效地避免了同類錯誤的發生。這種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是臨陣磨槍便可得來的,而是需要厚積薄發,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華老師的課堂教學,真正展現出了課堂的本質,詮釋了課堂的生命之所在。華老師的課,是平實的課。一句“上課時可以隨便講話嗎?”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同時也告訴學生上課應有的態度。它的平實,不僅僅體現在課堂的不完全預設,而且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資源尤其是錯誤資源的生成與利用。
華老師的課,是扎實的課。華老師的課富含思想的韻味,在學生看來,他是一位具有啟發性的老師,在我看來,他更像是一個智慧的長者,一節簡簡單單的課,利用兩道題,卻延伸出了那么深奧的數學思想方法,并且讓這種思想方法通過實踐與體驗,使孩子們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華老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在課堂上不可能不出錯,當學生出了錯時,教師怎么辦呢?我想,教師過多的抑或揚都是不恰當的。最為有效的是讓學生感覺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可在摘的過程中教師又能將不好的或錯誤的摘法一一暴露給大家看,最終人人都能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摘果實,換句話說,在跳起來摘果實的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就是好現象,但如果在教師教完摘法后學生仍在用錯誤的方法摘的話,那么就是教師的教沒見成效,這種錯誤就不應該存在了,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華老師的課,是厚實的課。它的厚實,源自他對數學思想的全面把握,源自他對教材的精準詮釋,源自他“七十二變”般的教育智慧。他的語言、他的動作、他的語態……無一不包含著他的智慧,可謂信手拈來,服務課堂。
華老師的課,是真實的課。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是真實的,總是有缺憾的。如果在學生猜想之后,師生講評結束之余,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猜想與驗證,適時給出一些類比的訓練,在舉例子的時候,也來個小數、分數甚至百分數,其復習的廣度便愈加明顯了。如果他不去進一步尋找、挖掘學生舉例中的多種典型案例,為其《融錯,讓課堂很溫暖》的講座尋找資源與話題,40分鐘的課堂便不會如此精彩了。
回想當天的講學活動,不論在課堂上、在講座里,我們都發現,華老師始終都面帶微笑。面帶微笑的華老師,盡顯大師靈動灑脫、豪放大氣的風范。這種大氣,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間的關系,促進了師生互動的課堂。觀察華老師其人、傾聽其課,我們不難發覺,對事業的執著和熱情,正是他成功的源泉。愿華老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一路引領,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