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除了讓學生加大閱讀量和強化訓練外,還要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運用一些適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措施與方法,指導學生寫作,這樣在教學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學生在寫作中存在人物形象刻畫不豐滿的問題。如學生這樣寫道:“老師走進了教室。”自然沒有寫出一個怎樣的老師走進教室。針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其方法是在人物出場時應從外貌、神態、動作等角度來刻畫。上句可以這樣寫:“一個腋下夾著教案,手里拿著教條,一頭卷發滿臉堆笑的老師走進了教室。”這樣人物形象就具體了。
第二,學生很少用環境描寫突出文章主題。在具體的寫作中,沒有在敘事中把環境、情感、敘事融為一體,達不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內容單一,很難感人。其措施自然是重視環境描寫,注重情景交融。如學生這樣寫道:“父親冒著大雪,為我們從城里捎來一袋紅薯,在回家的路上摔倒,腿受了傷,而他不顧傷爬起來拾撒落的紅薯。”這樣顯然是簡單了一些。我們可以把情景交融在一起這樣寫:“天空中下著大雪,其間,父親騎著自行車,捎著一袋從城里買來的紅薯,匆匆忙忙往家里趕,路上的雪漸漸厚了起來,路面失去了往日的寬厚,變得小心眼盡給行人使壞。父親一不小心,路面略施小計,父親便連人帶車摔倒在地,父親的腿受傷了,不料袋口也裂開,紅薯滾落四處,父親顧不得受傷的腿,努力爬起來,翻找撒落在雪地里的紅薯,一個一個又裝入袋中,白茫茫的雪海中,只有一色孤影在蠕動。”這樣敘事中有了環境描寫,突出了父親行路的艱難,體現了父親的責任意識以及對家人的關懷,情景交融在一起,使文章的主題更加凸顯。
第三,針對學生在對話描寫時總是“你說、他說、我說”的問題。如學生這樣寫道:父親說:“考得怎樣?”我說:“還可以吧。”父親說:“究竟怎樣?”我說:“語文96,數學98。”這樣的描寫能達到逼真的效果嗎?因此在對話描寫中,要客觀地刻畫出當時人物說話時的心理活動、動作、神態等,才能再現當時對話的情景。可以指導學生這樣修改:父親一見我進屋,還沒等我把書包放下,就急切地問:“這次考得怎樣?”我心中自然有底氣,但也不便過于張揚,低聲答道:“還可以吧。”“還可以是怎樣?”父親有點迫不及待想問個究竟。“語文96,數學98。”得意不免流露于臉上。父親笑了,用寬大的手掌撫摸了一下我的后腦勺。這樣的對話描寫就加上了應有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的刻畫,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學生在文章中大都缺乏必有的聯想和想象。如學生寫道:“早晨,麥苗上掛滿晶瑩剔透的露珠。”這個景多好啊,但是單純地這樣描寫景,即使是玉,也會帶點瑕疵。而聯想和想象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聯想和想象會使意象豐富,意境優美,使文章更有魅力。可以這樣寫:“早晨麥苗上滿是晶瑩剔透的露水,似珍珠。我想用雙手捧起,一個個串起來,做成一條精美的珍珠項鏈,放學后送給滿臉塵土,披著一身霞光的母親,欣賞她那慈祥美麗的笑容。”這就是聯想和想象達到的效果。因此,給學生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對語言生動表達相當重要。
第五,學生細節刻畫不具體。細節刻畫具體會使文章的主題更突出,也更感人,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細節刻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樣的經典的細節刻畫,感動了無數讀者,所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把細節刻畫具體,才能使文章主題更突出。
第六,學生在寫作中,寫出了事物的特點,但是沒有寫具體,讓讀者感到模糊,不清楚。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對家庭經濟狀況有這樣一段文字:“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這里不但交代了家庭生活“拮據”這一特點,而且從多方面具體敘述拮據到什么程度,這樣家庭“拮據”這一特點在讀者心中就清楚明白了。所以,指導學生從多角度把事物的特點寫具體就尤為重要。
實際上,很多寫作技巧都在所學的文章中有所體現,只要重視文本語言學習,學生就會學到有用的寫作技巧,對提高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學習和借鑒寫作技巧千萬不要以問答的形式去鑒賞語言,如不能問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效果怎樣?這種拙劣枯燥的教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應拿出學生的習作,找出其中的不足,再選擇教材文本中相對應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學習其表達技巧,加以比較領會,在比較中找出自身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有一個切身體會。而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或者模仿文本中作者的寫作技巧來修改自己的習作,從而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學到了寫作技巧,又理解了文本內容,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