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鳳娟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課標中也指出:“科學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關注學生的動手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科學課必須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本文從找準切入點、提供結構性材料、動手前先動腦、研討交流四方面來闡述如何關注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探究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圍繞科學素養目標,帶著“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理念指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引領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發展科學思維的能力。
找準切入點,確立思維目標
小學科學課堂是由若干個探究活動組成的,因此,活動的實效性、探究的深度要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思維價值。所以,我們在探究活動安排上不宜安排過多,應從學生角度,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基礎選擇一個最有價值的活動。設計活動時預設思維的切入點,圍繞這個思維點的解決由淺入深來層層展開。
【課堂片段(導入環節)】
教師:(師演示:打開激光筆照在黑板上)看到了什么?
學生:小紅點。
教師:哪里來的?
學生:老師手中的激光筆。
教師:老師手中的激光筆發出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誰能上來演示一下?
(學生用手指來演示光的路線——大多數學生會認為直的)
教師:有不同想法嗎?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設計的這個導入環節就只有一個活動,目的明確,其就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同時引發學生對“光傳播的路線”問題的聚焦,會讓學生很自然地產生疑問:“光是怎樣傳播的?會沿什么路線傳播?”于是,他們就會做出自己的猜測:有的會說是直線,有的會說是弧線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這樣,通過交流互動激活了學生思維的內在驅動力,科學思維也得到了較好的訓練。
由此可知,一堂只有40分鐘的課中,教師只有基于教材和學生的認知,選擇一個最有價值的活動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這樣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現得更充分,也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提供結構性材料,鍛煉思維的靈活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科學課中的探究活動需要用材料說話。材料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所以,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性的材料,能揭示學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
【課堂片段】
課堂中,教師先向學生提問:“光究竟是不是沿直線傳播的呢?我們該怎么辦?然后出示材料(一張直卡紙、一根可以隨意彎曲的管子)并介紹,你們能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來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不能拐彎嗎?”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有的組卷一個直的紙筒,對著光,可以看到燈光;有的組將彎管一個端口對著燈,眼睛從另一個端口看,就看不到燈光;有的組將彎管變直管后,對著燈能看到光;有的組直接將卡紙對著燈,看不到燈光;以此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不能彎曲。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給學生選擇了簡潔實用、可操作性強的材料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小組成員的自主探究合作,設計出了多種不同的實驗方法來驗證光傳播的路線,與此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己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這個過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等科學思維能力,他們的思維活動就會不斷拓展。可見,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在科學課中,有效而典型的結構性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取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的基本載體。
動手之前先動腦,提升思維的嚴密性
真正的科學探究活動必須是一個引導學生展開理性思考的過程,思維的嚴密性正是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障。動腦是為了動手的順利進行,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讓學生在動手前經過一番自己的思考:“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這樣能讓學生的思維從模糊走向清晰。
【課堂片段】
教師:我手里有三張帶小孔的卡紙,你能將它們依次放在手電筒和屏的中間:當手電筒一打開,就能讓光通過3個小孔,照到最后的屏上嗎?(三張帶小孔的卡紙保持一定間距)挑戰前,小組先思考、討論三個小孔的位置及光前進的路線,并將討論結果畫在實驗記錄單上。(帶小孔的卡紙用“ ”表示)
學生:三個小孔的位置要對齊。
教師追問:對齊的意思是什么?
學生: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反問:怎么保證在一直線上?
學生:用眼睛看。
教師追問:用眼睛看不嚴謹,你有科學的確定方法分享嗎?
學生:用鉛筆放在孔中確認孔在一直線上。
教師再次追問:為什么可以用鉛筆?
學生:鉛筆是直的。
從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明白了只有當大小、高度不同的三張卡紙的小孔處在一直線上時才能在屏上得到光斑。其實,由于受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學生考慮問題往往缺乏周密性,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片面、不完善的,缺乏科學性。因此,讓學生動手之前先動腦,不但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培養了學生科學思維的嚴謹性,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
加強研討交流,增強思維的批判性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能促進思維發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聲爭論,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氣氛中放松地進行深層次交流溝通,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成為一個真正寬松自在的空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必將促進思維批判性的增強。
【課堂片段】
課堂中,學生親歷并驗證了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后(三張帶小孔的卡紙在一直線上),教師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假如我們把三張中的第二張或第三張卡紙向一邊慢慢偏移,又會出現什么呢?誰來猜猜看?”很快學生就各抒己見:有的說最后一張卡紙上沒有光斑;有的說光通不過第二或第三張卡紙;甚至有的說偏移少的話光斑是有的,偏移多的話最后一張卡紙是沒有光斑的。最后通過交流討論知道光是直線傳播的,如果會彎曲傳播,無論怎么移動第二或第三張卡紙,最后一張卡紙上也會有光斑。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不難看出通過對科學問題的研討,可以反映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時能幫助學生理性地看待問題,批判性地應用科學原理,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由此可見,加強研討交流是培養學生思維批判性的好方法。
簡而言之,科學思維是科學探究的靈魂,缺失了思維參與的科學探究是盲目的,缺失了思維參與的科學活動更是淺薄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善于把握課堂的每一個細節,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而教,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科學學習的樂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提升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