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飛
詩中有畫是古詩詞創作的一大特點,雖不能像繪畫那般形象,卻可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故而在遣詞造句時詩人往往煞費苦心,利用色彩組合來營造詩情畫意。然而在具體教學中,師生更多注重對抒情內容的解讀,反而未能充分了解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見,對古詩詞中色彩詞語意義進行探討,并進一步優化教學手段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色彩在古詩詞中的作用
著色
在部分古詩詞中,色彩詞語的意圖較為明顯,其目的就在于著色。這一過程能夠使詩中的事物變得鮮活、形象,令詩人所見之物躍然紙上。比如駱賓王的成名作《詠鵝》中,“白毛”“綠色”“紅掌”“清波”,寥寥數詞就將鵝戲水的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而且用色準確、對仗工整,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幅明麗的水粉畫。這種描寫方法自然是普通白描不能比及,也極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還有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也屬于不可多得的佳句。詩人僅用“碧”與“綠”這兩個字眼,就將盎然春色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出來。
入景
詩人還善用對比這種現代畫作技巧,給人造成極大的視覺沖擊。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其中就使用了冷暖的對比,令讀者聯想到西湖盛夏明亮和熱烈的奇觀。這首詩在寫景的布局上更注重整體效果,同時借助于冷暖對比來形象凸顯出西湖“畢竟”不與四時同的原因。杜甫《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僅利用四種色彩描寫了所見所聞,而且通過動靜結合的手段體現出了勃勃的生機。
抒情
借景抒情是古詩詞常用的手段,在色彩詞語運用中就具有極鮮明的主觀傾向,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且這種表達方式更具有感染力,使詩人言之有物,有所依據。
比如李賀所寫“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一句,用“黑”這一顏色直接營造出壓抑沉重的氛圍。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我軍將士的甲胄如太陽般耀目,無疑是對愛國將士的高度贊美。以及《春夜喜雨》中“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一句,不僅用“黑”與“火”的對比來體現出詩人對春雨的“喜”。甚至在后一句發揮想象——“曉看紅濕處”,似乎錦官城春雨后的美景已盡收眼底。
初中古詩詞中色彩詞語的教學策略
創設教學情境
古詩詞中的色彩教學強調對畫面景物的再現,因此以往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顯然不合時宜。筆者建議,在開展教學時應該設計具體情境,令學生真正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特別是當代中學生接觸自然景物的機會較少,因此對于部分詩詞的布局描寫理解困難。
比如賞析《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一首詩時,筆者就預先在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媒體文件。通過電教設備將抽象的詩句轉化為直觀的畫面,學生立刻領略到白雪與梨花之間的關系,不禁為詩人敏捷的才思而驚嘆。不僅如此,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進來,對于詩文的理解自然也就更加深刻了。
善用類比遷移
傳統的古詩詞色彩教學中,師生往往孤立地看待問題,沒有總結出色彩詞語賞析的一般規律。因此,教學效果就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學生也時常出現“一聽就懂,一做就錯”的現象。筆者認為,在色彩詞語教學中應該善于聯系類比,將同種顏色、同種表達方式進行分門別類的討論,從而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
比如在學習《錢塘湖春行》這一篇古詩時,筆者就將“千里鶯啼綠映紅”“綠樹村邊合”“春風又綠江南岸”等詩詞進行了“群文閱讀”。學生對不同情境下“綠”的不同表達內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這種顏色的用法和意象所指。如此一來,在此后的古詩文賞析中就能夠活學活用,正確地解讀詩人的言外之意。
注重情感體悟
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文中的色彩詞語大多都表達了特殊的含義,需要讀者聯系上下文或者詩人的生平際遇來解讀。所以,在古詩詞的色彩詞語教學中,還需要強化學生對詩文情感的體悟。
比如在教學《己亥雜詩》這一篇古詩時,“落紅”二字雖然表面意味著枯萎掉落的花,但作者卻為其注入了思想感情,即使落入塵埃也不忘培育春花。因此筆者給學生講解了詩人龔自珍的遭遇,創作該詩時雖然已經不在廟堂,卻仍然心系國家安危。這一句將個人的政治抱負與“落紅”這一自然現象結合起來,寓意之深刻不言而喻。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更加意識到景物大多是為了令感情“遙有所寄”,更樂于去探究詩人的深層含義。
結語
綜上,色彩詞語在整個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觀,而且可以促進他們對詩文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創設情境、遷移類比以及情感體悟等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