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曄華
調查顯示,由于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等的影響,中國社交障礙人群的數量呈現增加的趨勢,其中,社交障礙人群中以青少年為主,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發展不利。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社交障礙人群進行疏導。社會交往源自于人的社會性需要,是人和人之間建立關系的必要方式,良好的社會溝通和交往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使心情愉悅,保持身心健康,減少和降低孤獨感,并且在社會交往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人們受性格、環境及條件的影響不同,社交能力也有所差異,有的人善于交流和樂于溝通,有的人害怕甚至恐懼社交,導致其不知如何與人進行社交,從而出現社交障礙等情況。
現狀
怯懦,不敢主動交際
目前城市及農村生活壓力大,特別是農村,父母70%或80%以上外出打工,大部分孩子成了隔代撫養,父母與孩子相處和交流的時間很少,更談不上感情交流。父母覺得內心虧欠,所以一切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因此,多數孩子從小存在嬌氣、以自我為中心以及與同伴交流存在問題的情況,甚至變得內向、自閉和不愛與人交往,長此以往,孩子的社交存在障礙。
霸王,欺凌他人
這一社交類型的學生通常是具有暴力傾向的學生,他們認為沒有暴力解決不了的事情。在學校,他們是讓教師、家長頭疼的學生,平時看不慣誰,他們就要過去揍一頓,認為當霸王、欺凌他人是同學之間進行社交的方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對其進行管教。
抑郁傾向,受挫無法排解
有的學生因為某個方面有缺點或者經常受到教師批評等原因,會被其他同學看不起或者當成笑柄來取樂,因此這類學生則有可能會成為同伴拒絕社交的對象,久而久之,導致其不愿意進行社交,認為自己就是同學和教師眼中的那樣,其社交環境成了惡性循環,受挫無法得到排解,甚至帶有輕微的抑郁傾向。
原因分析
家庭過度保護后缺失交際技巧
由于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許多父母工作忙或者外出工作,孩子多由爺爺奶奶照顧,或者幾位長輩共同撫養一個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細心呵護,只要是孩子提出來的要求,長輩就無限滿足,甚至有的家庭怕其他孩子會傷害自己的孩子,而不愿讓自己的孩子與小伙伴相處,拒絕讓其進行社交,這種家庭對孩子保護過度,會導致孩子以后在與其他伙伴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出現自私的行為。
單一的生活軌跡:學校——補習班——學校
大多數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兩點一線,即學校——補習班——學校,生活軌跡比較單一,因此學生遇到的對象較為局限,一般是鄰居、同學和親戚等。出現這一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課堂占領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將學業放在首位,導致其沒有時間參加社交活動,最終使其生活圈子越來越窄,缺乏溝通交流的對象和自我表達的舞臺,因此,社交表達能力得不到較好的鍛煉。
沉溺手機、游戲,缺少真實的交際環境
手機和游戲給高中生帶來娛樂的同時,也對高中生的社交能力產生了不良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人和人之間的見面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機與手機之間的交流,使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虛擬化。許多高中生將課余時間用來玩手機和游戲,沉溺于虛擬的世界中,使得人際交往減少,更甚者則逃避現實,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缺乏人際交往的熱情,使其人際交往得不到健康發展,甚至影響進入社會后的人際交往。
建議
相較于學業成績,要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家長和教師往往認為學生生活的重心是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是高中生生活和學習的指引。因此,學校應該在高中生入學時詳細調研學生的基本資料、成長環境、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等,對高中生進行分析,對具有社交障礙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帶領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和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以更好地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
組織學生活動,帶動學生交往,培養交往技能
學校應該結合實際,創造條件,培養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社交活動,包括組織文藝演出、體育運動、外出游玩等,這對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具有促進性的作用,能夠提升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對有社交障礙和封閉心態、害怕溝通的高中生給予關懷,組織開展人際溝通、心理咨詢等講座,目的是通過這些途徑來鼓勵和幫助有社交障礙的學生,減少社交恐懼癥,培養學生的交往技能。
制定完備的心理課程
學校應該制定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且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化,對于高一至高三的學生,每個班級在每個月至少要有兩個課時的課程。同時,在課程中,教師應該結合高中生社交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給予高中生實質性的幫助。不僅如此,學校也要聘請從事專職心理輔導工作的教師,學生有任何社交障礙或問題都可以立刻咨詢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尋求幫助和解決對策。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及時根據學生的信息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反饋存在的問題,以便督促和指導高中生克服社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