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怡
摘 要:“兼愛”是墨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主張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愛。本文通過對墨子“兼愛”思想的分析討論,總結其局限性,并對“兼愛”思想在當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可行性提出質疑。
關鍵詞:墨子;“兼愛”;思想道德建設
一、背景及內涵
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社會歷史背景。戰國時期,生產力大變革,諸侯紛爭,天下大亂。“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人人利己,各諸侯國亦然,為了本國利益,互相攻訐。因此,墨子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兼愛”思想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兼相愛”,即愛無差等,強調人與人之間跨越宗族血緣和等級制度的愛。避免分裂割據的同時,人與人之間也不存在矛盾芥蒂。因此,“兼愛”的基本含義就是不分親疏遠近,無差別地愛一切人。二是“交相利”,即在道德范疇中要對等互助互利。與儒家“愛有差等”相對,墨子認為正是因為“差等”,才導致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只有家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都滿足了,就不存在割據掠奪。表面上人人相愛,實際是利益的滿足使人際、國際關系取得了一個平衡。因此,“兼相愛”是手段,“交相利”是實質。
二、“兼愛”思想的局限性
在墨子的倫理思想中,人缺乏兼愛的動機,所以他依賴于外在的途徑論證兼愛。他通過經驗歷史來證實其益處,或以“天志”、“明鬼”為外在根據。此外,為了保證人人“兼愛”,墨子主張政治制裁和宗教制裁,而非從道德良心層面約束人們的行為。
墨子認為戰爭的根源是人們“不相愛”,需“交相利”,人們互助互利,最后必然會實現人人相愛。原因在于“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親行之”,已有君王創下兼愛的先河。他只是從歷史事實去論證實行兼愛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但僅僅說明了實行兼愛的必要性,沒有涉及其可能性。
此外,墨子還借助天志明鬼來支撐“兼愛”思想。天志與鬼神的本質與愛利相關,天的本質就是愛利,鬼神亦以愛利作為“賞賢罰暴”的標準。但這種論證方式依然不是人性本身的內在根據。天志鬼神一類的存在與否難以得知,墨子也只是從一些經驗事實來論證天志鬼神與兼愛的關聯,沒有確鑿可信的論據,存在經驗主義之嫌。
總的來說,墨子的兼愛缺乏內在的動機。墨子認為要實現“兼愛”,除了要靠人們對等地互助互利,即“交相利”,還要訴諸于天志鬼神和政治、宗教制裁,強調外在的力量而沒有從人的內在層面去設想。這極有可能把兼愛的價值追求還原為對自利的追求,因為每個人遵守兼愛的義務只是為了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避免鬼神的懲罰而已。其基于經驗事實的論證也不能為“兼愛”的實行提供合理的理論基礎。
三、“兼愛”思想在我國當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可行性
在墨子的年代,生產力處于大變革的時代,群雄割據,實現“兼愛”思想的條件不完全具備,無法付諸實踐。一是經濟原因,在小農經濟時期,廣大農民沒有或者只有少量土地。在這種經濟制度下,不分階級、無差等地互愛互利,是做不到的。因為經濟基礎的差異,“交相利”只是弱者為改善自己的境地所提出來的道德要求罷了,若實踐,地主階級所要付出的“愛”要遠遠大于他所得到的“愛”,這是不可能的。二是政治原因,西漢以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再者,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結構中宗法制度和專制主義制度,維持的是森嚴的等級制度,文化必然要為政體服務。墨子將實現“兼愛”訴諸于統治階級的政治制裁的想法揭露了其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統治與被統治階級之間只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局面不會出現。至于他列舉的明君,其政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但最終目的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兼愛”思想忽視社會主體之間存在著社會地位的差異和利益的多樣,幻想忽略利益差別而實現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道德調和,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要求,難以實現。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式確立。那么,“兼愛”思想的可行性在這種環境下是否存在?
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人們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經濟地位平等,人格平等才會實現。但是,我國現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實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懸殊的社會地位差別。但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得到支持與發展,就會存在社會分工的差別,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總是表現出多樣化和多層次性。墨子的“兼愛”思想所折射出的經濟環境應是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平均主義,人們利益的無差別,才能使愛無差別。因此,盡管在社會主義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難以做到“兼相愛”。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仍受尊崇,而儒家的“愛”有差等,即愛分親疏遠近。在當代人的孝文化觀念中,子女對自己的父母長輩要盡孝,對他人父母長輩的愛護僅從內在道德良心出發。在孔子看來,人有親親之情,而且人可能將這種親親之情向外推開。同樣,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儒家主張的“推己及人”。相反,兼愛是不分親疏的愛,即模糊化了家人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家庭倫理道德要求。
墨子“兼愛”思想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現、當代中國的可行性都較低。不可否認,其作為一種理論存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理想的狀態。
參考文獻
[1]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郭琰,陳江進.自愛與兼愛——墨子思想的內在困境與出路探析[J].道德與文明,2010,(2).
[3]張寶石.對墨子“兼愛”思想的反思——兼談“兼愛”思想對我國當前道德建設的啟示[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29(4).
[4]楊學梅.論愛有差等與愛無差等[D].河南:河南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