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全國各地正如火如荼的開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藝術作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如何在盡力彌補藝術市場需求缺口的同時保持藝術作品的高質量產出,已成為藝術創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群眾藝術;藝術創作;美術作品;音樂作品;語言類節目
所謂群眾藝術,是指以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創造為特征的社會性文化活動。群眾藝術以人民群眾為對象,鼓勵藝術形態與藝術表現方式的創新,以實現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目的。一般說來,群眾藝術的創作形式主要有:以繪畫為載體的美術作品,以音樂為載體的歌唱、戲劇和樂器表演,以及以語言為載體的朗誦、詩歌、相聲小品節目等。群眾藝術的創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征,是一種更為貼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藝術類型。筆者在下文將著眼于當前文化繁榮大發展的新形勢,根據群眾藝術的不同創作類型,對群眾藝術創作如何滿足公眾期待與專業要求進行分別論述。
一、美術作品:推進雅俗共賞,增強群眾美術技能培養
以繪畫為載體的美術作品是具有鮮明中國傳統藝術色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從繪畫種類分來,主要有素描、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瓷板畫等。美術作品的受眾范圍很廣,從工農階層到小資產階級,從士族階層到達官顯貴,無不自幼深受繪畫美術作品的熏陶。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教育水平的差異導致人們對繪畫作品的審美觀念也大相徑庭,有人對以紅黃等色調跳度極大的繪畫尤為推崇,有人則更為偏愛低沉昏郁的后現代風格作品,兩者相比差異較大。審美觀念的差異本無優劣之分,畢竟藝術創作是一種具有高度個人性與純粹自發性的活動。然而,單一的美術創作手法阻礙了群眾美術創作水平的發展,群眾藝術創作者很容易陷入無法運用現有美術技藝表達其思想情感和內容,創作出更具個人特質的美術繪畫作品,因此這就對美術作品創作者的技藝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普通群眾的美術創作功底的提升。
二、音樂作品:根植群眾土壤,發展音樂表現藝術
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多樣,根據表演借助的手段不同,可以分為:歌劇演出,樂團演奏,合唱團演出,中國傳統戲劇表演以及通俗、古典與流行歌曲演唱等,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以樣板戲為例,樣板戲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特定文化語境下加以改良的京劇種類,《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等為其經典劇目。樣板戲的出現開拓了京劇復音化的道路,發揮京劇中和聲的功能性與色彩性,創立了新的樂隊編制,健全了京劇音樂程序,打破了有主演掌控舞臺的傳統演出方式,對京劇的現代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可知,音樂作品的時代性是其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生活中仍然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這對我們當下的音樂創作有所啟示:第一,群眾音樂創作應根植于群眾生活土壤。群眾的日常生活是音樂創作的重要來源,無論是生活感悟還是社會現實,均可作為音樂創作者的素材。第二,群眾音樂創作應不斷創新表現形式。音樂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也是古典音樂的傳統曲目被廣大群眾推崇的主要原因。第三,表現藝術的運用有助于音樂的傳播。在現代音樂中,音樂不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內的藝術,與此相反,借助信息網絡技術音樂已經獲得開展廣泛傳播的能力。因此,音樂也不再是單單以聽覺為欣賞媒介,相反視覺的刺激越來越成為評價音樂作品的因素之一。
三、語言類作品:警惕作品市場的過度資本化,堅持創新精神
語言類作品是一種兼具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的文藝表現方式,其以日常生活為創作素材,于舞臺的狹窄空間內進行劇目式表演,語言類作品的類型主要有:相聲、小品、話劇、電影、電視劇等。近年來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語言類作品因其作品易被固定的特征而廣泛傳播,單以電影為例,據統計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已達559.11億元。然而,市場的火爆卻并不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繁榮,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仍然存在作品精品率不高,電影創作以低劣的熱點素材拼接為主卻完全忽視優秀價值觀的傳達等問題,這也是群眾創作的語言類作品容易出現的問題。與此同時,時代的發展導致電視劇領域的行業現狀與十年甚至五年前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如今電視劇的制作手法愈加精良,高級攝像設備的引入使制作出的畫面效果生動形象,然而制作片方在投入高額制作成本的同時選擇巨額薪酬邀請著名演員出演電視劇的方式以確保劇目收視率,其中甚至出現了部分參演人員一集電視劇的片酬按電影片酬計算的極端情況,其結果是制作方在其他環節如創作成本和制作后期上不得不縮減開支,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電視劇質量參差不齊。
四、結語
群眾藝術作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群眾情操的文化活動,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群眾藝術創作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領域的先決要件,只有創作出好的群眾藝術作品才能使人民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發揮主角的作用,使群眾在社會參與的同時收獲更多的幸福感。總而言之,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抑或是語言類作品等群眾藝術的類型,藝術工作者在創作時需要保持對不斷創新的進取心,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與外國先進創作經驗的包容心,以及對群眾文化生活的同理心,只有這樣他們創作出的群眾藝術作品才會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能夠為后代子孫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對于加強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王冰.大眾文化格局下的群眾文藝創作[J].劇作家,2011(3).
[2]梁蘇華.關于創新基層群眾文化創作的思考[J].商業文化,2010(4).
[3]曹黎儷.淺論群眾文化如何創作文藝精品[J].青年文學家,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