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
《梁家河》是一部由陜西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發行的一部紀實文學,書中詳細記述了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從15歲到22歲在梁家河生活的點點滴滴。改書自2018年5月2日上市以來,短短13天的時間里,銷售了120萬冊,況且發行數量仍在急速增加,足見其社會認可度之大和反響度之高。
書中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再現了當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歲月,真實的向我們展現了青年習近平能勤勞、善思考、敢吃苦的精神。梁家河是總書記思想成熟和精神升華的發源地,記錄了總書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決心和工作作風,正如習近平后來自述:“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由此可見,在梁家河的七年時間里,總書記通過生活、勞動所獲之大,也足見這七年的歲月對總書記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書中詳細介紹了年輕時期的習近平在梁家河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主動與群眾用心溝通,并且能以身作則,敢于承認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從點滴做起,時刻不忘為了群眾,和群眾敢于打成一片,并得到了群眾認可和支持。更為可貴的是他被推舉為村支書,帶領大家打淤地壩,挑糞種地并能大膽探索尋找出路。書中有一個關于習近平帶領當地群眾修建沼氣池的事跡讓人印象深刻,書中記述了習近平發現當地村民在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仍然燒柴做飯,大量砍伐樹木,他了解到了沼氣的好處以后,遠赴四川考察沼氣項目,克服種種困難、攻克各個難關,最終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并能發揚光大。既改善了環境又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這個事跡,我們不得不佩服總書記那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不畏艱難的品質。在梁家河的七年時間里,習近平從一個懵懂少年,不諳世事、迷茫彷徨,成為一個勇于擔當、有膽識和氣魄的優秀共產黨員。《梁家河》全書10余萬字,40多幅精彩圖片,將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描繪的栩栩如生。
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講述了習近平生活在梁家河、離開梁家河以及回到梁家河這三段時間里對梁家河的熱愛,正如書中闡述,在習近平的心里,梁家河是揮之不去的鄉情,是他精神升華的起點,是他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交織起來的綿綿深情。總書記在一次座談會上闡述,他到農村插隊時,給自己定下座右銘,從修身讀書開始,始終求知若渴,即使是上山放羊都不忘讀書積累知識,很多知識基礎都是那時打下來的。
總書記說,陜西是根、延安是魂。足見在梁家河生活奮斗的七年對他的影響之大。在貧瘠的黃土地上,他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梁家河的水土養育了習近平,就像總書記不假思索的回答“我確實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啟承點”
第二部分“窯洞里長滿了故事”,從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開始,1700萬有志青年奔赴祖國各地,開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這其中就包括年僅15歲的習近平。書中本部分主要講述了習近平如何緊密依靠、團結群眾,和群眾同甘共苦的打壩修田、建沼氣池等生動場面,也闡述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習近平如何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在逆境中仍然不忘初心,在磨礪中脫胎換骨,求知若渴、砥礪前行。七年的時間里只吃過鄰居救濟的一次白米飯,跳蚤滿身咬,每天要推200車土,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習近平得到的評價是“從不撒奸兒”“沒有一點書生架子”“好后生”。七年的時間里,習近平學會了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學會了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闖過了跳蚤關、飲食觀、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養成了讀書學習的好習慣,在自制的煤油燈下,習近平讀了大量的海內外名著,如《十萬個為什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母親》等,讀書已經成為總書記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說:“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踐行者,我們更應該摒棄雜念,潛心讀書。
第三部分“一聲聲喊我小名”,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40年彈指一揮間,“鐵鎖”“黑子”“隨娃”等已然響徹耳邊,讓人激動不已。書中記述了習近平用最質樸的語言告訴石春陽“一碗水端平”讓王憲平心里要裝著老百姓,當了干部也不忘本,留住身上的泥土味。這些優秀的品質在書中都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讓人回味無窮、受益匪淺。
第四部分“我們走在陽光路上”講述了40多年來,梁家河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在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梁家河全體黨員干部帶領所有群眾不忘初心、艱苦奮斗,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砥礪前行。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梁家河有著整潔的農家小院、新修的石窯、整齊的瓦房……梁家河,從一個陜北普通的貧困村,發展成為一個人均年收入過萬元的致富村,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山青水綠天藍。
讀罷此書,依舊回味無窮。梁家河這個有著大學問的地方,深深包含著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成為我們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