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岳
新一輪的課改已經開始了。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音樂課的上課方式和內容都面臨巨大的挑戰。是以知識、能力為重還是以學科素養為重已經作為主題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年會中進行了全方位且深刻的論證。筆者作為有多年初中教學經驗的音樂教師,面對小學低年級的小孩子,怎樣上好音樂課?怎樣成功的上好音樂課?進行了一些初淺的嘗試。在探究合作、引導啟發、精講演練等教學方法的對比中,筆者結合小學一年級孩子的特點運用游戲力教學,對低年段音樂教學進行了一些初淺嘗試。
一、注重課堂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激發學生自信、創新、敢于嘗試和表現的原動力。課堂里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課堂的環境、氣氛都應該著眼于學生。從教師的姿態、語氣、關注度、評價等方面去營造安全感,才能讓學生信任老師,敢于表現,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行為。老師能蹲下身,關注不同的孩子,及時評價與鼓勵等方式,讓學生感到安全,愿意且主動與老師互動。這也讓我們決定安全感能讓孩子們主動且自信的感受音樂課堂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二、注重課堂的游戲感
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遠比老師在知識與能力的灌輸與牽引來的更自然更真實。奧爾夫教學法所倡導的游戲化教學,就是在注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通過游戲化的設計將課堂變得更有趣,讓環節過度的更自然。
(一)“變魔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一個袋子里到底有生么?學生充滿期待!當老師從袋子里拿出笛子等樂器時,學生充滿期待的眼神告訴我,他們還想聽一聽笛子或其他樂器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的。所以這個環節給學生展示、吹奏一下笛子、演示一下其他樂器,并且用不同音值進行區分,讓學生感受音的長短、特點,引入課堂教學的重點。摸一摸、猜一猜的環節里,老師出示裝在袋子里的樂器,讓學生通過摸、猜樂器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二)試一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老師從“魔術袋”里拿出樂器后,謎底自然揭曉。孩子們此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親自“玩”一下。這個環節就是要讓學生“玩”,但是不是無規則的玩。在說明玩的規則以后,讓學生分別上臺“玩”,感受一下三角鐵、木魚等樂器發出的不同聲音,并讓學生區分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說出其特點。這個環節的成功之處就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在游戲的引領下完成教學難點。
三、注重課堂的開放性
教學不僅是一種告知,更多的是學生的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開放的課堂就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演一演,合一合的設計就是學生探究展示的重要環節。課堂上在老師的引領下,可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樂器針對不同的節奏進行合奏,然后在引領臺下的學生用擊掌、揮手的手勢和臺上表演樂器的同學一起合奏。此時播放情景音樂,讓學生通過手勢和著音樂表現短音和長音,合奏中注意觀察學生擊掌是否正確,拍點和節奏是否正確。這時,老師要做的就是指揮。在老師指揮的引領下共同完成合奏表演,同時在演奏中體驗、感悟長短音的組合、節奏的快慢。課堂是教師的,更應該是學生的。開放性的課堂里,學生是主角,老師是導演,一起完成一項游戲比個人完成游戲更有成就感與合作感。
四、注重課堂的情感性
情感在于交流和感知。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更不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反之,沒有激情的學生和課堂也調動不了教師的情感,也實現不了課堂教學的目標。“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引領下進入佳境。俯下身來、關注不同的孩子、及時評價與鼓勵,讓學生感知老師的情感,是本節課作為教師的我的一個最大的改變。面對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更渴望的是老師的鼓勵與評價,真情實感學生能感受到。比如在課堂音樂劇環節,老師能和孩子們一起表演,他們認為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和他們一起成為朋友。這里面包含著信任和情感的寄托。如果老師放不下身段,低不下身,也可能就錯過了美好的一幕!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突出學科素養是一個重大命題。音樂課堂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的目標,是作為音樂教師探索的方向,給孩子們一個怎樣的音樂課堂,是音樂教育工作者一條恒長的路。面對小學課堂很多難以破解的問題,“游戲力”教學正好給了小學低年段孩子們一個更快樂、更有趣的途徑。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怎樣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讓孩子們喜歡音樂課?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