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一直以來,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基本都是“滿堂灌”“注入式”的模式,課堂氛圍缺乏必要的生機和活力。學生的接受能力處于被動狀態,積極性難以被調動起來,主體性更難發揮,主人翁作用不能充分體現。隨著我縣對“生本教育”課堂改革的發展,給我們初中的物理教育教學帶來了諸多思考:如何轉變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針對初中物理的改革,是以學生為基礎,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所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身邊自然現象和器材,通過動手實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即采用“邊學邊實驗”模式,讓他們在課堂上充分調動起來,學會學習的方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讓我們的“生本教育”改革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一、探索一:“邊學邊實驗”的目標
1.通過發現、合作、研究、嘗試解決問題,完成課題,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一次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是學生初步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技競爭能力。
3.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完善自主人格。
4.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逐漸掌握研究性學習方式,并貫穿到自己的學習的全過程中。
二、探索二:“邊學邊實驗”的實施策略
(一)加大備課力度
“邊學邊實驗”這種課型,不僅雙邊活動多,而且突發事件性強,時間也不易控制。所以,一定要加大課前的備課力度,做好充分的準備,具體做到:
一要吃透教材,領會教材的精華,認真備好教案,做好課程設計。
二要準備器材,實驗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儀器必須提前準備無誤。
三要備學生,了解學生實際,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預設,學生在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選合適的時間
根據課程的需要,可將“邊學邊實驗”的這種教學方式安排在不同的課堂教學階段。以達到最佳目的,具體可做如下安排:
A課前安排:作為新課的設疑引學,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我先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器材先做出“放大”像和“縮小”像,再讓學生根據實驗中現象,提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討論,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再引導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做出歸納,得出這節課重點研究的問題:探究凸透鏡成放大的像和成縮小的像時,物距和焦距的關系是怎樣的?像的大小和倒正是怎樣的?等等。這節課會讓學生投入的熱情高漲起來,以期待好的效果。
B課中安排:站在教學過程中安排這個環節,會是一種辯論解難的一種手段。例如:在講解電磁鐵磁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時,可引導學生組一個由電源、開關、導線,自制電磁鐵,滑動變阻器組成的簡單串聯電路,改變電路中電流或自制電磁鐵上電線的纏繞圈數,通過觀察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個數判斷磁性強弱,以此由學生得出電磁鐵的磁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的結論(小組討論),這樣得出的結果,學生更易理解,更易記住。
C下課前的環節:“邊學邊實驗”,可作為復習鞏固新課之用。例如:在學完滑動變阻器這一節后,可讓學生連接一個由電源、導線、燈泡、滑動變阻器組成的串聯電路,再接上電流表與電壓表。通過改變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讓學生觀察燈泡的亮度,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讀數,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能改變什么?不能改變什么?
(三)擺正教師的角色定位
“邊學邊實驗”的教學采用的科學探究的思維程序,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指定計劃和設計實驗、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幾個環節。在生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負有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使命,用自己的身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教師的作用不是提供結論和答案,而是引導和提供咨詢,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可能達到的水平,創造各種條件,設計思維情景,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此課型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有疑問時給予有效的支持和指導。
三、“邊學邊實驗”的益處
(一)此種課型可以使課堂氣氛熱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沒有旁觀者。例如:教學“研究馬德保半球實驗”時,每個同學都親自飾演球拉不開時,就會讓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連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學生都在積極地與同學交流討論,體會到生本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達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可以加強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教育
學生實驗有時都以小組合作探究來開展,既要有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又要合作緊密,群策群力。有時實驗出一點差錯,就會影響全組。針對這一特點,在實驗中滲透集體注意思想教育,讓學生們在集體實驗中學會合作,培養這種精神,效果應當不錯。
(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實驗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失敗,也會影響學生的信心。我們在實驗中應該常常提醒學生,任何科技的發明創造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經過:實踐、失敗;再實踐,再失敗,直至成功的過程。愛迪生研究白熾燈絲材料,用了整整三年,失敗了上千次才獲得的。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多鼓勵學生記錄好實驗的現象、數據、分析其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再改進,直到成功。在實驗中,培養他們正確對待挫折,不怕困難和失敗,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從而告訴他們成功的秘訣就是堅持始終如一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總之,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能在教學中“邊學邊實驗”,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驗,不僅讓學生能透徹地領悟知識,更能促進學生積極性的高漲,從而培養他們團結、合作、民主、和諧的氣氛;也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成為“生本教育”課堂中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