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洋 ●王會聰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日本觀光旅行,日本大米成了不少游客必買的商品之一。然而,在缺乏后繼勞動力和面臨美國關稅壓力的背景下,日本的大米種植業的未來前景不容樂觀。
法新社21日報道稱,日本稻農平均年齡已高達67歲,越來越多稻田無人耕種。此外,由于農業機械漲價,一些稻田因稻農買不起新農機而遭棄置。大米在日本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以及政府補貼是日本大米種植業能維持至今的重要原因,但安倍晉三政府已在今年廢除使大米種植業成為受日本最嚴密保護的行業之一的政策,他敦促日本稻農提升其競爭力。
日本農林水產省日前發布的一項統計顯示:2010年日本的務農人口為260萬人,平均年齡65.8歲,而2018年務農人口則下降至181萬人,平均年齡則提升至66.7歲。日本農業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食品種類日漸豐富多樣使得日本人的大米消耗量不斷降低。1961年日本人均年消耗大米118.3公斤,至2017年下降為54.4公斤,從事大米種植的農業工作者的收入也隨之下降。
由于日本務農群體是自民黨的最主要支持群體,所以幾乎歷屆日本政府都會對大米種植業制定保護主義政策。但由于特朗普政府對日美經貿赤字嚴重不滿,除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汽車市場外,還要求擴大對美農產品的進口規模。因此,隨著日美經貿談判的不斷深入,預計日本政府將不得不開放包括大米在內的國內農產品市場。如此一來,必將會沖擊大米種植業的發展。▲
環球時報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