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
“網紅”雖然是個新詞,但本質上沒多少新鮮。它類似以前的偶像、明星。不同的是,以前的偶像、明星誕生于傳統媒體,現在的“網紅”則特指在互聯網上的紅人。還是同樣的一群人,只不過本質上換了媒體平臺而已。
如果說網紅與過去的明星沒有區別,也不完全正確。由于媒體平臺性質的變化,媒體“紅人”的產生方式和影響效應也會隨之不同。最關鍵的是網絡媒體的大眾化特征更為突出,參與度更高,網絡明星的表現更為自由,網紅的種類、范圍更廣,甚至可以說層出不窮。網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植物,或者是一個小吃、一家小店、一件商品等。當然,大量產生總是與大量淘汰緊密相伴,所以網紅的淘汰率比以往的明星、偶像要高得多,其生命周期一般來說比較短。
網紅不僅存在于中國,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同樣存在。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媒體的記者等職業媒體人有一個稱呼,叫做“把門人”。也就是說,傳統媒體平臺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隨意出入的。美國職業媒體人類似于大院的門房,把很多身份不清、動機不明、形跡可疑的人擋在門外。互聯網時代,不能說美國“把門人”的功能徹底消失了,但不得不承認,“把門人”恪盡職守的功能的確降低了。因此,美國互聯網上既有傳統媒體的紅人轉身成為網紅,也有形形色色的新網紅紛紛冒頭。
中國以前沒有市場化媒體,而近幾十年來傳統媒體的發展只能算半市場化。網絡媒體出現后,媒體市場化、私人化現象在中國迅猛發展,由此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過于相信網絡媒體的任何報道。美國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媒體市場化、商業化很徹底,使得民眾對于媒體的信任度大為下降。比如,一項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當今美國民眾對于網絡媒體的信任度只有40%左右。而中國民眾基于過去的理念,對于國內非市場化媒體的信任度相當高。因此,當媒體走向市場化,尤其是市場化成為互聯網上一些自媒體、私人媒體的唯一生存方式后,中國民眾還沒有像美國民眾那樣形成隨時質疑媒體的習慣,就容易被網絡媒體輕易制造的各種網紅欺騙。
互聯網媒體的門檻確實已大大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布消息,市場化炒作隨處可見,中國民眾信任媒體的習慣延續到互聯網,使得網紅更容易產生,而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網紅炒作也就很容易得手。時下,中國政府提出的要使網絡成為一個“清朗空間”,確實是抓住了問題關鍵。要實現這個目標,需多方共同努力。管理部門要與時俱進,適應網絡,加強管理;各種網紅人物要提高素質,對自己的網絡言行高度負責;上網民眾要多加留心,提高自己辨別真偽的能力。真正的網紅應該是對社會有益的,那才是“紅”的意義所在。若有一天網紅成了“網黑”,那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作者是北京文化學者)
環球時報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