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安斌
近日,美國北卡大學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自2004年以來,有1800多家美國報紙相繼停刊,其中絕大多數是地方報紙,這使得“新聞沙漠”現象有不斷蔓延的趨勢。更為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問題并非僅限于美國。
根據這份報告,在美國3143個縣中,目前只有一半保留了自己的報紙,其中絕大多數是小型周報,有200多個縣則根本沒有報紙。全美有超過1300個社群成為新聞報道的“盲區”,缺乏與之相關的公共事務報道。這份報告還指出,那些成為“新聞沙漠”的地區或社群往往是“最貧窮的、受教育程度最低、最容易被孤立的”。
回溯美國新聞史,不難發現,地方報業是現代新聞業的重要源頭。在19世紀的美國,幾乎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報紙,無怪乎托克維爾在其經典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指出,繁榮的地方報業是早期美國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撐,民眾通過地方報紙了解地方事務,并監督地方政府的行為。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地方報紙、廣電機構和社區電臺、網絡聊天室(BBS)等小微“社群媒體”在告知公眾信息、推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和社群整合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地方媒體作為連接不同地域和社群民眾的紐帶作用功不可沒。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獲取全球資訊和國家新聞并非難事。但由于地方新聞和社群媒體的日漸式微,有關基層社區規劃、稅收、教育、衛生等公共事務的報道成為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產品”。在這種情勢之下,開展公共事務的嚴肅討論和不同社群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一種奢望,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民主制度的根基,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會說2016年美國大選把“合眾國”變成了“分裂國”。
為了防止“新聞沙漠”蔓延之勢愈演愈烈,美國新聞界開始重新審視媒體在公民社會中的職責,并致力于通過重塑“公共新聞”的理念和實踐,來加強與草根社區、基層民眾的聯系。套用國內讀者熟悉的詞匯,美國媒體開始主動踐行“走轉改”,力圖克服近年來“大都市化”“精英化”“圈子化”的積弊。在這個過程中,復興作為“接地氣”積淀最為深厚、最貼近基層民眾的“社群媒體”成為當務之急。
2016年大選過后,社群媒體的復興成為“重建美國”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不少學者認為,如果社群媒體能夠在未來的歲月中得到發展壯大,重塑“公共新聞”的努力能夠初見成效,將會提升美國的社會凝聚力、社群歸屬感、公民參與度。事實上,當前西方國家中社會階層的固化與共識的缺失愈發凸顯,這與主流媒體長期忽視基層民意不無關聯。
雖然我國的政治社會情境與美國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但一些地方弱化基層媒體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新聞沙漠”蔓延的勢頭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做出的“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指示可謂正逢其時。我國新聞工作者應當做大做強地方新聞和社群媒體,連通黨和人民群眾信息溝通的“最后一公里”,讓客觀真實的信息和報道能被群眾及時看到、聽到,尋求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畫出人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圓。▲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環球時報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