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莉君 朱勝
[摘 要] 從國內外學者對新經濟概念及特征的研究、新經濟的測度以及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出發,通過整理、分析、比較相關研究者的研究觀點,對目前該研究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從整體上看,國內外學者對新經濟的概念及界定還存在差異,新經濟的內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對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就更為稀少。此外,在搜索和研讀新經濟有關文獻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對新經濟研究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不足。我國應重視對新經濟、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加快建立完善的指標體系,為研究學者提供相關的數據、資料支撐,有效推動新經濟的研究進程。
[關鍵詞] 新經濟;新經濟特征;新經濟測度;城市新經濟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8-0041-02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經濟的發展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從1991年4月-2000年5月,連續108個月美國經濟出現的高增長、高盈利、低通脹和低失業并存的現象。人們稱之為“新經濟”。然而,“新經濟”的基本概念、界定、口徑和內涵存在不同的認識。在“新經濟”的宏觀背景下,對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新經濟背景下城市新經濟競爭力的驅動要素組成,了解一個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強度,對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此,通過國內外文獻,較客觀全面地總結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于新經濟和城市競爭力問題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難點,為今后有關課題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新經濟的內涵
“新經濟”這個詞并不新,在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一直在提“新經濟”。但是,至今人們對“新經濟”的含義都眾說紛紜。美國《商業周刊》(1994)第一次提出美國已經進入一個生產力快速增長的時代—“新經濟”時代。美國《商業周刊》主編Stephen·B·Shepard(1997)指出“新經濟”并不意味著經濟周期已經消除,并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死亡,并不意味著股市擺脫了調整而永遠上升,也并不意味著亞洲金融危機不再影響美國。還指出:“新經濟”是指近幾年來正發生的兩大趨勢:一是經濟的全球化;二是信息技術革命[1]。
國外大多數學者從知識、信息、科技、創新等角度來認識新經濟,認為新經濟是知識、信息、科技、創新相互交叉互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1997年2月,克林頓演講時說:“新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特別是以現代高新技術經濟為基礎的知識密集型經濟。”[2]
美國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從新舊經濟對比的角度,將新經濟定義為,新經濟是建立在傳統價值觀之上的,節儉、投資以及讓自由市場自行發揮作用[3]。
紐約投資銀行美林公司的首席經濟師Brucesteinberg從經濟發展基本表現的角度將新經濟定義為,基本的經濟環境是優越的,增長是健康的,通貨膨脹是低得覺察不出來的,公司的利潤很高,實際工資增加[4]。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格魯曼從股市的角度將新經濟定義為,由于股市漲幅高所帶來的人們感覺上的經濟的美好。該定義得到歐洲、日本等國家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家的認同。
美國經濟分析局局長J·Stcven Landefild和Barbara M·Franmcnni(2000)從經濟形態的角度將新經濟定義為,由于技術進步原因帶來的產品、服務質量的提升、價格下降的現象,這些變化還表現為社會生產、分配以及經濟運行方法的變化,因此,稱新經濟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相對于國外新經濟的研究,國內對新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樊綱(2000)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將新經濟定義為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某些經濟現象;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還是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還存在大量局限,此外,發展中國家的“新經濟”可能是發達國家的“舊經濟”。
劉樹成等人(2000)從5個不同層面定義了新經濟:從技術層面和微觀層面來看,新經濟“新”在它是一個創新的“蜂聚”時期,一大批新興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從資金層面來看,新經濟的“新”在于融資上的創新;從市場層面來看,新經濟的“新”在于加劇了市場競爭;從政府層面來看,新經濟的“新”在于政府在制定政策與制度方面的創新;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新經濟的“新”在于經濟周期波動的微波化得到促進[5]。
虞學群(2000)從新經濟的實質出發,把新經濟定義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以知識經濟為基礎、創新為核心、信息產業為支柱、全球為市場、網絡為紐帶。
陳寶森(2001)認為“新經濟”應該定義為:在知識經濟的基礎上,由技術和制度的重大創新和全球化推動的經濟結構調整所導致的生產率提高,以及以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良性互動為條件的經濟增長方式[6]。
華民(2001)認為新經濟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其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知識為驅動力,以網絡為生產工具。劉崇儀(2001)則認為“新經濟”是一種市場經濟模式,是社會大生產背景下,以高新技術、現代金融為基礎,由宏觀調控體系和市場體系,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進行發展的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模式。
王春法(2001)在肯定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一種技術現象的基礎上,指出新經濟更是一種新的技術,是經濟范式的形成和發展。甄炳禧(2001)將新經濟定義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他認為狹義的新經濟主要涵蓋信息技術產業以及網絡經濟兩個方面。廣義的新經濟則包括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全球經濟等多種經濟發展的形態和模式,且具體表現在產業結構、商業周期、國民經濟內容等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黃群慧(2016)指出“新經濟”的本質是由于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動新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活動,這些活動表現為人類生產方式進步和經濟結構變遷[7]。黃征學(2016)指出21世紀的“新經濟”是以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為依托,以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為代表,以網絡經濟、生物經濟、綠色低碳經濟等為重點,多項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及其交叉融合產生的新型經濟形態[8]。
馬建堂(2016)將新經濟定義為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經濟形態的變化,也即是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服務的綜合。
國內外學者對新經濟的涵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歸納而言,新經濟的興起于技術的發展、創新以及網絡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新經濟的涵義概括成:在目前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以知識為基礎,創新為核心,網絡為依托,新科技為動力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
(二)新經濟的特征
人們對新經濟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在新經濟的特征上卻達成共識:新經濟具有與舊經濟完全不同的特征。
佟福全(1998)結合具體情況,歸納出“新經濟”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新經濟中高科技的占比越來越大;二是經濟增長伴隨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率;三是經濟增長持續時間拉長;四是經濟周期階段性越來越不明顯。
劉昌明(1999)認為美國新經濟的特征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則趨向走低;二是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經濟擴張周期明顯延長,而收縮期在縮短;三是經濟增長涵蓋美國各個不同的經濟區。
陳寶森(2001)認為勞動生產率的變異是新經濟眾多特征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特征。他認為,在新經濟的前提下,伴隨勞動生產率、勞動報酬和企業利潤提高、以及失業率下降,通貨不會發生膨脹。
甄炳禧(2001)認為新經濟是IT革命的產物,其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其基本特征有三個:一是新經濟以知識為基礎;二是新經濟以IT產業為主導;三是新經濟以全球經濟為導向。
黃群慧(2016)認為新經濟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以信息技術突破應用為主導形成的物理技術、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相互滲透的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構成了支持新經濟發展的技術和產業基礎;第二,信息數據作為獨立的供給要素可獲得性和流動性日益增強,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核心投入;第三,不斷創新的社會分工形態和商業模式更適應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拓展了范圍經濟的優勢,進而成為新經濟的效率源泉;第四,以智能制造為先導,一二三產業逐步融合,是新經濟的產業體系特征[9]。
(三)新經濟的測度
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新經濟的測度研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要是從互聯網經濟統計的測度研究和數字經濟統計的研究這兩個方面對新經濟進行相關的測度。數字經濟作為新經濟不可缺少的部分,與新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OECD也把對新經濟的測度重點放在對數字經濟的測度上。OECD構建了數字經濟指標體系,來對數字經濟進行測度。這套指標體系涵蓋了具有國際可比性的4個一級指標(投資智能化基礎設施、賦權社會、創新能力、ICT促進經濟增長與增加就業崗位)38個二級指標。但是該套指標體系過分關注對ICT在商業中角色的測度,而忽略了ICT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的測度。
2.歐盟對新經濟的測度研究
歐盟對新經濟統計貢獻最大的機構是歐盟新經濟統計信息系統,該套統計信息系統指出,新經濟的特征復雜,因此,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新經濟對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的影響;二是ICT在新經濟背景下的具體運用;三是新經濟所帶來的全球性競爭和全球化問題。該套統計信息系統在OECD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更為詳細的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該套指標體系包括ICT與全球化、創新、特征與表現、宏觀經濟、能力和策略、扶持政策與設施6個一級指標,41個二級指標。此外,歐盟還編制了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DESI),該指數的由5個方面(人力資本、各國寬帶接入、數字技術應用、互聯網應用、數字化公共服務程度)30項指標計算合成,在此基礎上發布了《Digitaleconomy & society in the EU》報告,并從電子商務、網絡安全、云服務以及數字經濟市場4個方面分析了歐盟成員國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現狀和將會面臨的困難。
3.美國對新經濟的測度研究
美國從1999年開始編制新經濟指數,到2014年,形成了7份《美國新經濟指數》報告。該報告將新經濟定義為全球化、網絡化、能動的、高風險知識經濟,并建立了以全球化、知識工作、數字經濟、創新能力、經濟活力為一級指標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下還包含26個二級指標。該報告按照新經濟的內涵特征對美國50個州的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并進行排名。
4.中國對新經濟的測度研究
中國目前對新經濟進行測度的研究較少。財新智庫(深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成都數聯銘品科技公司2016年聯合發布了一個新經濟指數(NEI)。該指數由衡量不同時間同一區域各新經濟指標變化情況的時間縱比指數和衡量同一時間不同區域的新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區域橫比指數所構成。NEI僅測度了發展較為靠前的城市,未能全面、綜合的反映我國新經濟的發展狀況,因此也沒能提出發展新經濟的有效措施。
國家統計局對新經濟的研究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開展了一系列的新經濟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將新興經濟核算作為拓展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四)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
新經濟競爭力具有知識經濟競爭、信息經濟競爭、創新經濟競爭、以人為本的經濟競爭和非線性增長經濟競爭的獨特性、價值性、延展性的主要特征。
目前,國內外對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較少。2016年,賽迪顧問圍繞高新技術產業、互聯網+、新能源等新業態,利用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數據等新方法對334個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進行定量的綜合評估,并對前100名進行排名,得到了2016年城市新經濟競爭力百強榜。
三、國內外研究綜合評述
從國內外學者對新經濟概念及特征的研究、新經濟的測度以及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出發,通過整理、分析、比較相關研究者的研究觀點,對目前該研究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從整體上看,國內外學者對新經濟的概念及界定還存在差異,新經濟的內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對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就更為稀少。
此外,在搜索和研讀新經濟有關文獻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對新經濟研究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不足。首先,絕大部分有關新經濟的研究都采取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鮮有學者采用指標對其進行描述,僅有一兩篇文獻對新經濟指數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其次,大部分對新經濟的研究成果都比較類似,都是從新經濟的概念出發研究,缺乏創新。再次,對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太少,由于缺乏統計指標、相關數據,導致這方面的研究成為研究的難點。
由于我國新經濟研究起步較慢,研究基礎條件相對薄弱,比如新經濟研究指標體系在我國還尚未建立,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也還未建立等,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只能從一些外圍指標或是通過經濟形勢進行一些主觀上的判斷。因此,國家應該重視對新經濟、城市的新經濟競爭力的研究,加快建立完善的指標體系,為研究學者提供相關的數據、資料支撐,有效推動新經濟的研究進程。
[參考文獻]
[1]Stephen·B·Shepard.1997:The New Economy:What It Really Means.Business Week,Nov.17,1997.
[2]陶德言.知識經濟浪潮[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5.
[3]經濟日報工商部.新經濟革命[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4]劉昌明.論美國“新經濟”的特征、原因及其走勢[J].發展論壇,1999(2).
[5]劉樹成,李實.對美國“新經濟”的考察與研究[J].經濟研究,2000(8):3-11.
[6]陳寶森.對美國“新經濟”再認識[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6).
[7]黃慧群.“新經濟”基本特征與企業管理變革方向[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7.
[8]黃征學.到底什么是新經濟[J].中國經貿導刊,2016:41-43.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