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玲
[摘 要] 隨著我國步入消費社會,預付式消費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該消費具有先付款、后消費的特點,實際上是一種預約消費。由于這種消費模式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導致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應對預付式消費進行法律監管。為促進預付式消費活動順利進行,首要應明確經營者的義務,對預付卡的發行進行規制,并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方式,以及加強行業自律監管,通過這些監管手段來保障預付式消費模式得到良性運行,使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達到平衡。
[關鍵詞] 預付式消費;法律風險;監管主體;監管方式
[中圖分類號] F5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8-0137-02
一、預付式消費容易侵犯消費者的權利
預付式消費是指消費者預先向經營者支付一定金錢,隨后按約逐次享用經營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消費模式。相比傳統的錢貨兩訖的消費方式,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只能由經營者的誠信給予保障,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經營者會背信棄義隨意侵害消費者權利。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應該誠信為本,遵循相應的準則1。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經營者不遵循準則,利用預付式消費先付費、后消費的特點行詐騙之實,采取各種手段向消費者收取高額預付款,甚至惡意圈錢逃跑,很多經營者發售的預付卡分為月卡、季卡、半年卡、年卡,其費用和優惠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年卡的折扣率最高,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更具有誘惑力。但是,在實際消費中,有的經營者不顧及場館設施的容納能力,一味的想吸引眾多的消費者,結果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消費者無法愉快地享受服務。
二、應明確經營者的義務、對預付卡的發行進行規制
針對各種預付式消費糾紛,為了協調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不平衡的對立關系,必然要求對消費者的權利給予特殊保護,因為保護消費者弱勢群體,有利于社會健康發展。
(一)明確經營者的義務
2013年10月25日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53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并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該法僅原則性地規定了經營者按約服務的義務,沒有后續可操作性規定。有必要明確經營者履行的義務:申報義務。經營者依法律規定,應就預付卡的發行情況向監管部門進行申報,并對售賣情況進行報告。在經營過程中,經營者有義務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提供關于預付卡的發行情況及會計賬簿等財務資料。標識和信息披露義務。標識義務是指在預付卡上必須標注相關事項,在此可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相關規定,即在預付卡上記載相關事項(即發行人名稱、使用方式、面額、發行人履約保證等事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項則不得隨意進行標注,如未使用完的預付式消費卡余額不得消費、限制使用地點、范圍、發行人片面解約之條款等事項。在預付式消費中,信息披露義務是指經營者應當將與消費者權益密切相關的信息予以公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規定的時間內,經營者應將預付式消費的宣傳資料置放于經營場所,供消費者進行查閱。第二,在預付卡有效期內,若使用范圍發生變化或者經營范圍發生變更,經營者應在營業場地的醒目位置明確作出公告。信息披露必須準確、及時、完整,以此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提醒和告知義務。經營者應該在消費到期之前的一定期限內,提醒消費者注意使用期限,防止由于過期而導致不能消費的情況發生。當經營者主體發生變更或者經營不善時,要及時向消費者予以報告,此乃告知義務。
(二)對預付卡的發行進行規制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已進入消費社會3,在預付式消費模式中,預付卡是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權利義務系的憑證4,目前我國消費市場上的預付式消費卡的發行非常混亂,發行人可以是任意經營者,主要存在于服務行業,消費卡也是名目繁多,如保健卡、美容卡、健身卡、就餐卡、洗車卡等。很有必要從源頭上對這種經營者自主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的行為,設置一定的準入門檻,不符合條件的經營者不得隨意發行。具體的條件應是:經營者的注冊資本以及經營規模、經營者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的數量、經營者從業時間以及員工的配備、經營者在發卡前一定時間內的營業額度和利潤空間,對于這些條件應需法律做出明確的規定。還應對預付式消費卡的發行方式進行必要限制。市場上現在流行的預付式消費卡,從客觀形態上看,有紙質卡片和可充磁的IC,從功能上看,在特定的時間段和特定的場所可代替人民幣。對于經營范圍比較單一、發行規模較小的經營者而言,多采用的紙質的卡片,其成本低廉,不需要使用電子結算終端設備,此種方式值得規模較小經營者采納。
三、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方式
針對我國市場上已出現的各種預付式消費糾紛,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方式,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糾正,以促進預付式消費活動順利進行。
(一)明確監管主體
我國目前關于預付式經營的監管主體并不明確,由于監管職能的重疊,會導致監管主體在進行監管時缺乏相關法律依據5。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維護市場秩序、進行市場管理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法律應將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經營者的資格審查、核準、登記等職能,納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職責以內,對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的經營者都有權進行統一監管。工商部門應當依據經營者不同性質、種類和從事的行業,設定相應的最低注冊資本金,只有符合注冊資金條件的經營者才能從事預付式經營活動。明確了監管主體,就可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場準入制度。具體程序如下: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的經營者首先向工商部門提出申請,提交關于自身資質和具體計劃的資料,工商部門依法對預付式消費卡的發行進行審查后,如果各方面資質合格,則允許其采取預付式消費模式。另外法律賦予工商部門行政處罰職能,如有權對發行人的違規行為做出行政處罰,有權對發行人的重大錯誤給予警告、甚至吊銷營業執照等,這樣可以對預付式消費中潛在的隱患實現防范。
(二)明確監管方式
在預付式消費中,經營者所收取的預付款不能由經營者自行管理,這樣對消費者來說風險太大,因此法律應明確規定監管部門的具體監管方式:可以明確規定由監管部門指定商業銀行進行托管,從而建立有效的資金監管制度。經營者應先把消費者所付的預付款,存放在托管的商業銀行指定的賬戶內,商業銀行負責監管預付款的合理使用,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的經營者要定期向托管銀行報送預付款項使用情況報告。我國在具體操作方式上,可以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經營者先留存一定的資金作為風險保證金,存放在所指定的托管銀行指定的賬戶內,然后在收到消費者的預付款達到法定額度時,應存放在所指定的托管銀行指定的賬戶內。當然,監管部門可以按照經營者性質、種類、行業和規模的不同,相應的確定其應繳納保證金的最低數額和留存預付款的多少,這樣可以根據市場做出靈活處理,對符合準入條件的經營者一次性收取保證金,隨后可根據其發展狀況追加保證金。明確了監管方式就可以應對類似由于經營者經營不善、資金短缺、攜款潛逃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用保證金對預付卡的持有人優先受償,在保證金不足的,再以托管資金償付,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確保預付卡的持有人的權利實現。
四、加強行業自律監管
預付式消費是以消費者對經營者的授信為基礎,“消費者的預付消費是消費者給予企業提供的長期信用”6,因此經營者的商業信用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經營者應該具備了較高的商譽后,才有資格發行預付式消費卡,但是,如何衡量經營者的商譽呢?消費者僅僅憑借自己的消費經驗進行判斷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信用評估機構為消費者提供判斷依據,因此應該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行業信用評估體系,即大力發展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由于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與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均沒有利害關系,其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保證做出的評價是客觀的、公正的。該體系必須開放透明,因為在預付式消費模式中,消費者權利的實現關鍵要靠經營者的商業信用作為保證。現今的社會越來越重視社會信用,不注重商業信用的經營者,本身也是很難走遠的。
行業信用評估體系的構建應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行業信用評估標準應該是依照行業自身設定全國統一標準,所有的經營者應是平等一致;二是行業信用評估應是分層次管理,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實行分層次的行業信用評估更為有效,更符合我國國情;三是行業信用評估應是公開透明的,對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的經營者要建立專用的行業信用檔案,定期予以曝光,將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經營者公布于眾;四是由行業協會負責行業信用評估。通過建立完備的行業信用評估體系,行業協會作為行業監管主體可以對經營者加強管理。在對經營者加強監督管理之時,尤其要對經營者進行誠信教育,并建立行業誠信檔案,并設立行業失信懲戒措施。主要是對失信經營者給予警告、予以曝光,將那些擁有不良信用記錄的經營者納入黑名單,這些信息可以在經營者內部共享,此做法可以防止不法經營者“流竄作案”,如果經營者存有詐騙行為,行業協會則可向工商行部門建議取消其發行預付式消費卡的資格,情節較輕的,勒令其限時改正;情節較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經營者營業執照。
[參考文獻]
[1]孔祥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創新性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2][比]保羅·紐爾,劉利.競爭與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邱晉.后現代消費社會下電商“雙11”廣告語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4]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安部、稅務總局和工商總局[S].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2006(9).
[5]張馳.中國預付式消費法律規制問題探討[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7(3).
[6]葉林.預付式消費合同的法律管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