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吳潛濤、武東生編著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重點難點解析》(2016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本理論架構和課程教學實踐為基礎進行的重難點解析,用八章清晰明了地闡述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課)中格外要注意加強理解和思考的重點和難點,比如理想信念的追求、民族精神的弘揚、人生價值觀的領悟、道德修養(yǎng)的樹立實踐、法治化建設體系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尊重法律權威,明確自身權利義務上的諸多知識點,最后落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的培養(yǎng)和教學工作。全書在邏輯劃分上,可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重點部分,主要是架構理論體系,標記重要知識點,面向教師和學生來整理和生成思修課整體的理論知識體系;二是難點部分,本書以問題的方式引入,比如“如何理解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引發(fā)思修課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進而更好地讓學生在思考和表達中加深對思修知識點的理解和領悟。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們迎來了新媒體大發(fā)展的時代,它的顯著特征就是科技和教學的融合,教與學的互動,以及線上平臺和線下互動的結合等。
首先,在新媒體技術全面滲透到高校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對新技術、新媒體和新平臺的熟悉度及依賴性都得到更大的增強,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大學生更容易受到表現(xiàn)形式更豐富、互動交流更實時的新媒體信息的影響,從而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社會觀念中產(chǎn)生較快和較深的轉變。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復雜性給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yǎng)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思修課教師不僅應該在課堂上進行高效的教學,而且還應該通過新媒體的方式,貫通線上與線下、課堂與生活,在新媒體的渠道和平臺中更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設教師與學生的虛擬互動場景,實時跟蹤學生思想認識和法律道德觀念的變化,全方位地對學生的思想變化、心理變化、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引導。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優(yōu)勢在于實時性、互動性、趣味性和豐富性,在網(wǎng)絡中,教師和學生都會遇到許多鮮活的案例和理論資源,從而不斷引發(fā)學生在思修課教學的基礎上去看待現(xiàn)實中的事實案例,并在與教師的針對性討論互動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增強理論與實踐的總結和歸納能力。
其次,互動教學本身就是高校教學模式中應用廣泛,并深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手段,它的意義在于同時強調教學兩大主體的平等地位。在思修課的互動教學中,它旨在促進師生就教學內容、生活實際和社會現(xiàn)象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破思修課過于理論化的傳統(tǒng)認識,讓思修教育更好地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接軌。而在新媒體時代,思修課的互動教學也將繼續(xù)下去,并且借助科技和媒介的力量,進一步提高互動教學的廣度、深度和速度,讓互動教學全方位地深入到課堂內外的每時每刻,對學生的思維模式、道德法律認知和行為模式更切合實際地實時指導,讓思修課更具有實用性。但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巨大信息分享也會造成教學焦點的分散和錯放,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思修課的互動教學方法還應當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圍繞思修課的重點和難點來引導學生形成思修相關知識的核心知識點,從而不斷適應和正確認識社會生活的種種現(xiàn)象和行為選擇。
最后,新媒體技術和互動教學的整合效果還要依賴教師對思修課課程目標和課程重難點內容的熟練掌握,從而能夠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來提高互動教學的質量和趣味性。根據(jù)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發(fā)展需求來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真正地為學生喜愛思修課,理解思修課,樹立正確的道德法律觀念打下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思修課是一門理論應用于實踐指導的重要課程,它的互動教學必須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讓思修課的互動教學在互動情境上得到延伸,在理論實踐案例上得到豐富,使思修課教師在素養(yǎng)上得到提升。換言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正在變革思修課互動教學的展現(xiàn)方式、互動渠道和資源整合。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新媒體時代的思修課互動教學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除此以外,在新媒體時代的巨大信息資源之下,對思修課理論重難點的把握始終是思修課互動教學中必須圍繞展開的核心教學目標。
(王曉艷/博士,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