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有熱情的人,領著命運走
沒熱情的人,被命運拖著走
幾乎每一個人在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會有那樣一個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突然有一天,他確鑿無疑地明白了自己遲早也會和所有人一樣地死去。這是一種極其痛苦的內心體驗,如同發生了一場地震一樣,人生的快樂和信心因之而動搖甚至崩潰了。
想到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存在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化為烏有,一個人就可能對生命的意義發生根本的懷疑。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似乎漸漸麻木了,實際上是在有意無意地回避。我常常發現,當孩子問到有關死的問題時,他們的家長便往往驚慌地阻止,叫他不要瞎想。其實,這哪里是瞎想呢,死是人生第一個大問題,古希臘哲學家還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哲學問題,無人能回避得了。我相信,那些從小就敢于正視和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在長大之后對人生往往能持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正確的態度。
我不相信人死后靈魂還能繼續活著,也不認為留下身后的名聲有什么意義。但是,把肉體的易朽變成一種動力,驅策自己去追求某種永恒的精神價值,這無疑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不管這種精神價值是否真能達于永恒,對它的追求本身就可以使人更加容易與死亡達成和解,同時也賦予生命以超出有限的肉體存在的意義。
應該相信,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里,必有一棵生命樹,樹上必有一顆屬于你的果子。去尋找這顆屬于你的果子,這是你畢生的使命。只要你忠于這使命,你一定會覺得,即使死亡不可避免,你的生命也沒有虛度。
你對它有深深的愛,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它。
——樊錦詩
被稱作“敦煌女兒”的北大考古系才女樊錦詩,一生扎根大漠,守護敦煌50余載。1962年,在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她選擇到敦煌研究院實習。在那里,樊錦詩考察了一個又一個洞窟,全然忘記了洞外的一切。畢業后,她服從分配,去敦煌工作,于是便開始了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苦旅。最終,她用滿頭華發換來了敦煌“容顏永駐”;她傾其一生“逆天”而行,用數字檔案抗拒著莫高窟緩慢卻不可逆轉的消逝速度。
擇一事,終一生。
——故宮文物修復師
墻外世界車水馬龍,墻內風景歲月靜好。談起故宮,人們的印象大抵是紅墻灰瓦和雄偉非凡的宮殿樓宇。而在城墻內,有一群默默堅守的匠人——文物修復師。一座宮廷鐘表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一幅畫臨摹耗時幾年到幾十年……他們的每一筆,每一刀,每一次刷漆,都賦予了文物再次傳播文化的價值。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把中國文化的美變成全世界的美。
——許淵沖
一件事情堅持十年是喜歡,堅持三十年是愛,但堅持一輩子就是執著!作為“詩譯英法唯一人”,翻譯家許淵沖把大量唐詩宋詞翻譯成了英文和法文。2007年,86歲的許淵沖先生患上直腸癌,當被告知還有七年壽命時,他依舊抓緊一切時間翻譯詩詞、名著,有條不紊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2014年,許老不但沒有被病魔打倒,還榮獲了“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如今,這位九旬老人壯志不已,挑起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重任。他說:“我不去管它到底是37部還是38部,我就一部接一部譯,一直譯下去。”
心中有詩,自在遠方
2017年5月16日,西安市南郊,在勞務市場的路邊,一位鉆孔師傅正在自己的三輪車上練毛筆字。
他的三輪車里裝的,除了干活兒的工具,最搶眼的是一沓練字的宣紙,有用過的,還有沒用過的。他說,本來掙錢就不易,等活兒的時候沒事干,練字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