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父
稻米的起源
現在的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在古代連成一體,形成一塊大陸板塊,稱為岡瓦納古陸,后來因為地球轉動及磁性作用,大陸板塊開始斷裂、破碎,并開始漂移,大洋洲移動到現在的位置,非洲大陸旋轉過來,南亞次大陸向北推移,因而珠穆朗瑪峰很年輕,且是由兩塊大陸版塊頂托形成。
現在南亞次大陸每年還在向北移二公分,山峰還在升高,我們應該認識這塊超大陸。栽培稻的野生種、雜草種類的地理分布和稻屬內其它種的分布,都起源于這塊超大陸。
由于古大陸的陸地部分斷裂、漂移,才使稻屬廣泛分布于非洲的濕熱帶、南亞、東南亞和大洋洲,再根據稻種多樣性的分布地區和稻谷炭化樣本考證,稻的起源地區在尼泊爾——阿薩姆(印度),緬甸——中國云南、貴州,這么一個大的生態區域內,不是什么非洲起源中心或哪一國起源中心。
稻米的演變
稻屬有兩個栽培稻,遠昔年代在岡瓦納古陸有著共同的祖先,進化程序為:多年野生稻→一年生野生稻→一年生栽培稻。亞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各自經歷著平行的發展過程。
一年生野生稻和一年生栽培稻自然雜交產生雜草種類,形成一個雜合群體。由于種植者喜愛、社會宗教傳統和人口增加,使得一年生亞洲栽培稻廣泛傳布,形成三個生態地理種(秈型種、粳型種、爪哇種)。同時,受季候風影響,形成特殊栽培類型(陸稻、水稻、深水稻)。非洲一年生栽培稻缺乏傳布,人口密度低,演變也較少。
稻的栽培歷史,有的說印度早,有的說中國早,有的說非洲第一,但有一種趨勢,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精耕細作的栽培技術和農具是在中國產生發展的。在漢朝時開始移栽,以后也傳到了東南亞,甚至非洲。東南亞種植稻的歷史不超過四千年,今天的孟加拉國甚至沒有引進鐵犁,直播稻仍然很多。
水稻發展的必然性
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都是在大河流域附近誕生的。其中,埃及、古巴比倫的人們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親河流域內廣種小麥。可以說,這些輝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麥田之中。可是,它們都沒能逃過小麥農業衰落的命運。
在今天埃及的尼羅河兩岸,只要看一看那些曾經繁榮的地區普遍沙漠化的景象,你就知道,這里早已失去了古埃及文明存在的條件。而在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昔日孕育了輝煌的兩河文明的千里沃野,現今已變成一片寸草難生、板結得硬邦邦的鹽堿地。而它們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自然環境的限制下,當地的人們別無選擇地采取了灌溉方法種植小麥。
小麥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通常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這就意味著,在這些地區每年大約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夠收獲糧食。
古文明于是在麥地中慢慢衰亡。
這時,水稻登上了歷史舞臺。
水稻是一種喜愛水熱型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種植。這種作物的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獲20倍左右的稻谷。這與此前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小麥僅4倍于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的。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不需要像小麥那樣有休耕期,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大大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有效避免了土地鹽堿化的問題,延長了農業生產衰落的周期。
于是,與小麥一同衰落的文明,在水稻農業中開始獲得重生。
水稻在中國
中國水稻的栽培歷史悠久,興起大約是在北宋時候。雖然之前也有種植水稻的記載,但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后,水稻開始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的兩千年里,中國的農業開發程度并不高,生產規模也不太大。因此當時黃河流域的生態情況良好,土地都還保持著較好的肥力。中國社會政治動蕩基本上是由諸侯國爭奪霸權引起的,很少出現農民起義或者民變這樣的事情。但隨著后來的國家統一,黃河流域農業生產規模的開發也即刻展開,于是小麥種植導致的土地貧瘠問題,開始成為一個又一個王朝的心腹之患。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直接危及農民的生存。人地矛盾演化成嚴重的社會政治矛盾,一個個顯赫的王朝頹然倒下。經過一番動亂,新的王朝在恢復肥效的土地上重新崛起。直至到了唐朝,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終于走到了衰竭的一天,現在黃河流域干枯、斷流就是最好的證明。
水稻的種植,在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比小麥要多出好幾倍,這對于因為糧食危機和環境危機不斷陷入動亂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探秘五常大米
你雖然聽說過五常大米,也知道它美味健康,但不一定知道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五常大米,以及它為什么受人追捧。
在超市里,掛有“五常大米”包裝字樣的米并不少見,至于里面裝的都是什么米,這個問題就復雜了。
五常大米,是黑龍江省哈爾濱五常市的特產,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真正的五常大米,米粒半透明或透明,色澤青白有光澤,蒸煮時散發特有的誘人清香,飯粒表面有油光,口感綿軟略黏、微甜、略有韌性,即使是冷卻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口感。
《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中,就有介紹五常大米: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水稻中決定營養成分的干物質積累豐富。脫殼后,米粒飽滿堅硬,色澤青白透亮。通常情況下,五常大米需要經歷138天漫長的生長期,節目里更贊美說這大概就是“中國最好的稻米”。
這一句平實的評價,使得原本就贊譽滿天的五常大米,再度吸引了全國美食愛好者、健康追求者的目光。
要說五常大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國時期(7世紀中葉),當時五常境內就開始有農民種水稻了。而廣泛的種植生產,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戶親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區屯墾戍邊開始,后清道光十五年(1835),吉林將軍富俊征集部分朝鮮人開始在五常一帶引河水種水稻,所收獲的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封為貢米,專送京城,供皇室享用。
后來,五常大米便成為清朝后期歷代皇帝的貢米,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稱“非此米不能進食”。這等贊譽,可見五常大米的口碑與食感都是極佳的。
新中國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單位產量不斷提高,當年的清廷貢米,現在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人都吃得到的美味。
五常大米還有個重要的轉折期。1993年,五常農村的一位農民田永太在田里無意發現了一個12棵穗的稻子,稻香撲鼻。于是來年春天,他便利用這12棵穗的稻子種了12壟水稻,秋風一吹,香氣迎面而來。在百萬分之一變異的幾率中,田永太培育出了香米“稻花香二號”,也是后來五常市主打的品種,也使五常大米名聲鵲起飄香海內外。
五常大米的特別之處
五常大米,是取自產地五常市的名字,因五常堡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城門,故取儒教“三綱五常”之名。
五常市在哈爾濱市南部120公里處,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盆地之內,上接松嫩平原,東臨日本海峽,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尤其是水稻灌漿成熟的八月和九月,風和日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625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33天,使得水稻種的干物質積累多,大米營養豐富,口味獨特。
另外,這里水源獨特,天賜的龍鳳山水系富礦性水源,天然泉水灌溉。
高山泉水匯成沼澤濕地,經過植物腐爛形成黑土地,土質肥沃、營養豐富,一萬年的黑土層厚度達2米,土中含有機物質高達10%,并采用傳統的手工栽培技術,作物一年收一次,且少旱少澇。
五常大米全部按照有機農業生產的標準,人工插秧施有機肥,人工生態除草,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取農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來培育土壤、防治病蟲害,已獲得安全的、原生態的水稻種植體系,促進良性循環。
而以上這些得天獨厚、缺一不可的條件全部都加在一起,才成就了五常大米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讓它無法被模仿、無法被復制,獨占“中國最好稻米”的寶座。
大米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主食之一,它作為我們一日三餐的主角,在飯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五常大米顯然是萬千家庭最健康、最美味的選擇。
“美酒胡不飲?飯香也醉人”。凡是真正細心品味過正宗五常大米的人,都不得不被這飯香陶醉,不得不有“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之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