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摘 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是中國共產黨在進行黨的自身建設和領航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貫堅持。銘記本來,守正出新,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著重強調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要求全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方位中勇擔歷史使命,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因此,在推進“初心”的路徑化貫徹中完成對習近平“初心”思想的多向解讀成為一個重點。
關鍵詞:初心;人的解放;國家現代化;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003-02
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判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長時間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變革,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已經由落后轉向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這種狀況制約著我國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愿望的實現。在這樣的基本國情下,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社會的發展為群眾帶來的切切實實的獲得感保證群眾幸福感的提升。
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對習近平“初心”內涵進行解析、對其貫徹路徑進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緊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基本價值引導內化于黨和國家建設過程中,強化黨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實現幸福中國建設提供更好的制度預設和安排。
一、學界對于習近平“初心”思想內涵的概述
“初心”內涵探究是“初心”思想路徑式貫徹的重要基準。多方觀點對于“初心”內涵的深入分析是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的回溯之上,將“初心”理解為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初衷。謝春濤指出,“初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對于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不懈奮斗的精神和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初心”代表了我們黨的理想、宗旨,是黨建立之初的初衷及行為標準。王子暉認為對于“初心”的解釋要對黨的本源和歷史進行考究,他認為,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出發的原點,就是立黨的“初心”[1]。鹿心社在對“初心”的解釋中提到三點: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赤子之心,為祖國和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的精神[2]。王偉光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就是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責任[3]。周清認為,初心就是我黨最早出發時的初衷,是中國共產黨建黨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服務,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信念之心。并認為“初心”涵蓋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優良傳統[4]。劉長發指出,共產黨的“初心”是指黨成立之時確立的政治目的和價值標準,本質上講就是黨從哪里來、為何而存在、為誰而奮斗的問題[5]。韓慶祥從哲學角度闡釋“初心”,認為“初心”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追求、對黨員干部自身建設的要求和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前進所需要的基礎[6]。雍容波認為,“初心”是共產主義信仰,是對人民性的堅定和團結組織人民同心同德建設社會主義的激勵[7]。汪青松認為,“初心”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之時就確立的要實現共產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具有歷史性、人民性和科學性,是從近代以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并在中國實際綜合考量的基礎上提出的[8]。王建南認為“初心”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是她在面臨歷史抉擇時所堅持的黨的使命和宗旨,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同時又是對社會主義事業前進方向的把握[9]。
二、習近平“初心”思想的內涵分析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習近平在對新時期國家現代化建設形勢考量的基礎上重提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意在提倡黨和國家建設在時代化實踐中向黨成立之初所確立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復歸、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看齊,具有重要的規范標尺作用和價值引導功能。“初心”在理論邏輯上與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同向,在歷史邏輯上與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相統一,在時間邏輯上與黨的建設實踐相契合。
(一)“初心”與人的解放的理論邏輯具有同向性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黑格爾哲學對人的本質的純粹的唯心主義的和世俗化的范疇的定義,揚棄了費爾巴哈停留在理論領域中把人看作是“感性對象”和“某物或某人的存在的同時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質”[10]37的抽象認識,把對人的本質的思考引入到人們的社會聯系和周圍生活環境當中。他通過人的四種生產活動將實踐的人置于一定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之中,認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10]17,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人的本質進行了分析。據此理順,人為了延續歷史首次與自然界產生聯系,而與自然界的關系起初也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落后而處于被壓迫的狀況,直到生產力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受到自然界壓迫的狀況才有了緩解。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也帶來了分工,社會分工的初始階段是由于“天賦、需要、偶然性”而形成的自然分工,生產力的繼續發展使人們的勞動出現了剩余,交易的出現、交往范圍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形成使得自然分工逐漸發展為社會分工。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是勞動和勞動產品的不平等分配,社會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不均等對社會生產資料的差異化占有群體提出了持續占有的體制要求,于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便應運而生。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社會群體越來越分化為兩大對立階級,一方面他們通過自己手中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再生產著這種分化與對立本身,另一方面這種分化與對立又不得不使他們屈從于自身的活動范圍,階級的劃分成為一種“異化”的力量,這種“異化”只有通過消滅階級才能徹底清除。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主題,將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實現無產階級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馬克思提出了以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人的解放為最高價值指引,認為人的解放應以根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消滅支配人的意志的舊式分工,社會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世界交往范圍的擴大帶來的個人向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的轉化為條件。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在理論邏輯上是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的同向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在中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表現。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始終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不斷創造人的解放在中國實現的條件。
(二)“初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歷史邏輯相統一
中國的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充滿了體制的打破與再造、淺層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革、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等變革,但是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國家意識形態始終沒有變,這種政治上的堅定為黨的初心的踐行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中國的國家現代化進程在不斷地解決不同時期出現的社會主要矛盾中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也貫徹于這一過程之中。近代以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最重要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在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毛澤東指出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領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步向前。在此期間,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富裕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黨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戰略。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中,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作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進行以中國夢為引領的新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黨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將此作為檢驗改革開放和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
(三)“初心”與黨的建設的實踐邏輯相契合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能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永立潮頭,決定著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能否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是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保持自身建設和展開工作的核心價值遵循。
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的踐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消費口號,而更應該注重其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實際生成性,這就在客觀上要求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事業實踐中的發展性。這個過程強調了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及能將強國富民政策推向落地的能力,因此,中國共產黨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自覺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首先,中國共產黨以對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在全社會范圍內凝聚起了人民的認同度,以時代性的、具體化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和階段性的黨的使命的擔當保證了黨對全社會的動員和號召力。其次,中國共產黨產生于中國社會,以其廣泛的代表性和堅定的人民性與中國社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服務著人民群眾,也是因此獲得了長期執政地位的重要基礎。再次,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領導和執政職能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表現為以制度規范公共權力的運行,保障了黨執政地位的正當性;將一批行之有效的整黨治黨措施常態化,鞏固已經取得的成績。最后,為實現有效執政,中國共產黨必須依靠自身資源實現整合力的增強。這種整合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黨組織內部進行整合,側重于對黨的中央權威的維護;另一方面是通過黨的組織網絡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以贏得社會對政黨執政的支持,強化對黨的組織功能的動員功能的開發。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是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的價值標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的強健有力、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建設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在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看齊,堅持問題導向,對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危害人民利益、動搖黨的執政基礎的問題進行矯正。
守正出新,中國共產黨只有不忘立黨之根本、出發的起點,以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為堅守和根基,在長期的黨的建設和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堅定黨成立之初設立的根本標準和根本價值取向不動搖,保持黨自身的原則性和戰斗力才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王子暉.為什么出發——習近平之問[EB/OL].(2016-08-
03)[2017-10-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8/03/c_129200942.
[2]鹿心社.不忘初心好揚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精神[EB/OL].(2016-08-11)[2017-10-27].
http://jx.people.com.cn/n2/2016/0811/c186330-28815191-
2.html.
[3]王偉光.堅定理想信念就是不忘共產黨人的初心[N].長沙晚報,2017-06-29.
[4]周清.既要“四講四有”又要不忘初心[J].前進,2016(9).
[5]劉長發.永遠做不忘初心的共產黨員[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4).
[6]韓慶祥.“不忘初心”的哲學闡釋[J].當代電力文化,2016(7).
[7]雍容波.“初心”是什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6(4).
[8]汪青松.“不忘初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9).
[9]王建南.重大關頭“不忘初心”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9).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