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 要:在當今社會形勢下,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態勢,無法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無法適應如今的教育環境。基于這一現實情況,主體間性理論的出現能夠非常有效地避免主體性質單一的問題,很好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要求相契合。因此,文章從主體間性的角度著手,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全面的概念解讀,并從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原因,探索能夠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242-02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兩種認知:第一,單主體說,即在教育的過程中,把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看作是唯一的主體,其中大部分情況下,會讓教育者作為唯一主體出現;第二,雙主體說,即當從教育者教學的視角而言時,教育者是整體過程中的主體,反之,當從受教育者學的視角而言時,受教育者是整體過程中的主體。以教育過程為著眼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即為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民主、平等、和諧為基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主體之間主要存在的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關系。這不但是對以往的舊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創新,也是提升和超越。
一、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含義
主體性主要是指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表現出來的作用以及能夠帶來的效益,換言之,即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特質。主體間性主要涉及了兩個或者多個主體內部相互之間的關系,這里面涵蓋了個人和他人的關系狀況,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狀況。另外,主體和主體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即為主體間性,想要理解這種理論,需要把主體性融合到主體之間的關系中進行理解。
二、采取主體間性可能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授課者與學習者的地位關系
在如今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非完全平等,兩者之間處于單純的服從與被服從關系,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較為被動。正是由于這種關系,才使得在教學時候的授課者與學習者的地位不平等的現象發生。
第一,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教育者代表著社會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夠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具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另外,服從于教育者的受教育者,則被認為處于個體地位。再者,以哲學角度而言,教育更多的是側重于實踐的行為,在主體對個體的教育中,主觀意識占據了重要地位。教育者在教育中更多是主動教授,通過串聯起教育方法、內容等對受教育者進行授業解惑。因此,被教授的受教育者則更多是被動接受教育。
(二)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難以協調融合
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是教授別人如何學習、做人,那么對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主要是以人為主,以人為服務之本。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首先要關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協調融合,而不是將給予與被給予作為關系重點。
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作用下,教育者在實施教育行為時,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控制心理在其中,導致教育者常常用命令的語氣與受教育者交談。這種強制式的教育,往往會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因而對被傳授的內容也產生質疑和不屑。在這樣的觀念制約下,教育者一廂情愿地陷入理論的沉思。而現實中,大學生面臨諸多的思想問題和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無法被疏通,導致厭學、厭交往等情況頻頻在大學生中發生。
(三)教育形式、教育內容較為單一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數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育方法。灌輸法這種單一且死板的方式為何在教育過程中適用至今,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灌輸法這種教育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相對明顯。二是灌輸法有益于教育者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種灌輸法的教育形式,可以保障教育者把控絕對的權威,教育者可以將主流的思想通過統一編制的教材進行傳達,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無須對受教育者是否能接受教育做出考量,當受教育者出現一系列的疑問時,教育者可以運用自身的權威性對其進行打壓。
(四)思想教育的影響受社會新的傳播手段的影響
受制于落后的傳播話語方式,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著諸多困境。導致傳播話語手段滯后的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內容與新媒體之間存在脫軌現象,這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難以溝通交流。其次,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之下,發送者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這一現象就很好地使曾經的受教育者在傳播信息這一環節當中的被動地位得到了改善。如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夠一同接收信息,甚至有時受教育者可以優先一步獲得信息,因此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錯位。
三、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觀念方面的因素
現如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由于參與到課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關系,這樣的不平等關系大大地削弱了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當教育者以偉大師者的形象出現在受教育者面前時,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們開始將這些所謂的金科玉律奉為自己的至寶,不過當面對一些很現實的問題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他們被灌輸的東西在現實中處處碰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大學生對于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已經開始產生質疑,可是這種想法的出現,并未引起教育者的重視,教育者沒有對這種現象進行跟進研究,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抵抗心理愈加嚴重。
(二)教育內容、方法方面的因素
一是教育內容過于陳舊。很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的內容并沒有很好地與當今的時代接軌,而且其發展的質量也非常不理想,對于實際的情況并不能很好地進行解決,譬如學科建設的基礎十分薄弱,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絕大部分老師依舊以書本上的內容為重。這些教師沒有引導大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而是把它當成理論教條灌輸給學生,根本不顧及大學生真正關注的問題、疑惑的問題是什么。
二是教育過程回避矛盾。一直以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經常會回避目前與受教育者之間出現的矛盾,或者將兩者之間的問題避之不提。在大學生活中,老師對大學生群體在新媒體方面關注的熱點以及敏感性話題也經常避而不談。教育者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理論灌輸為教育重點。
(三)受新媒體因素的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能夠更加平等的溝通,但同時導致了一些現象的出現:第一,新媒體對于教育主體的限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陷入了這樣一種困境,具體表現為面對大量的信息,受教育主體很有可能和他們同步獲得信息,甚至在他們之前就獲得信息,這樣一來就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第二,新媒體中大量的信息發送給受教育者,這些信息中出現的思想和觀點難免會影響到受教育者,這就導致受教育者的想法不會一直被教育者所左右,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積累辨別是非對錯,選擇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四、實現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系統
1.開拓出一片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空
語言對于高校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空間的改變需要從兩方面進行研究。首先,基于內環境而言,要讓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時享有自由且平等的地位和話語權利,尤其是要讓受教育者從教育過程中的默不作聲轉變為暢所欲言,能夠真正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基于外環境而言,能夠有效地傳播這種思想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配合好,教育者耐心傳授知識,受教育者仔細聆聽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創造一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一種適合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能夠有權說出自己的問題和疑惑。但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兩者之間的話語權并不是一個好的狀態。與其說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不如說是教育者的獨白,沒有權利落在受教育者的手上,因此就無法進行真正平等的交流。這就要求重新認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所以教育者必須要在尊重話語差異的基礎上,努力朝著受教育者的話語風格靠攏,逐漸轉變為受教育者容易接受的話語方式,從而達到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有效溝通的目的。
(二)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
1.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當學會轉變新的思維,開拓新的途徑,從機制本身的特點進行研究。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思想變化不能及時了解,這樣一來就無法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以及主動性,需要我們把原有的、封閉的規則重新定義,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發展問題。
2.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生命敘事法。生命敘事是指主體以敘述的方式展現自己或他人的在生命發展中的故事。這其中可能包括敘事主體他們自己的經歷、體驗和感悟等。生命敘事的方式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因此這樣生動的故事作為教育內容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團體學習法。所謂的團體學習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以劃定小組的形式展開對于各種未定思想觀點的學習以及討論,以此來對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識進行提高。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交往關系
交往是一種主體間性關系,兩者之間要進行相互的交流。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形式化的交往方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只是表面上很好地在交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二是交往的程式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體制外交往的減少為主要表現。三是虛假化的交往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部分教育者在與受教育者進行交往時,他們本身的品質、境界等都與優秀的思想教育者的規范相差很大。
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社會對自己的教育者身份給予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在知識以及相關閱歷上存在個人的優勢,因此他們應該對受教育者提出的想法以及做法表示理解和欣賞。從受教者角度而言,需要對自己的劣勢有鮮明的認知并承認自己劣勢的存在,認識到自己同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主動使用自己平等同教育者交流和表達的權利。做到以上兩點,才可以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有更好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交往關系。這樣,才能夠真正解決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2]張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3]閻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內涵及其確立的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0).
[4]郭湛.主體性哲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