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 饒坤 葉苗
摘 要:山區縣域由于獨特的地緣因素,通常難以很好地發展工業,所以經濟發展稍顯落后,但山區縣域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厚旅游資源。本文以湖北保康縣的旅游業發展現狀為例,分析了山區縣域發展旅游的優勢、不足、機遇和挑戰,提出了貧困山區縣域的旅游發展之路,既要集中精力通過尋找突破口以點帶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還要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保康縣;生態旅游;旅游品牌;合理規劃;集中精力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116-03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需求也逐步受到重視,山區生態游逐漸成為大多數出行者的共同選擇。山區縣域因為地處偏僻、地勢崎嶇、交通欠發達,難以很好地發展工業,但也正因如此,這些地方得以始終保持著優越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得到完整保護,有著繁茂的植被、清新的空氣,觀光旅游價值較高,國內眾多學者也對山區縣域如何有效利用當地生態資本開發旅游資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云南財大的明慶忠等人更是從“大健康”旅游視角對山區健康旅游進行深度剖析,認為山區健康旅游資源豐富,非常契合當代旅游者的健康訴求[1]。近年來,不少山區縣域開始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希望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來帶動全縣經濟增長,山區旅游業表現出了很好的發展前景。
一、保康縣山區旅游資源分析
湖北保康縣地處鄂西北,荊山山脈橫貫其東西,全縣版圖面積3 225平方公里,下轄11個鄉鎮、257個村、19個社區,總人口28.2萬,是襄陽市唯一的全山區縣,且是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全國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工業主要圍繞磷礦開采進行,其中磷礦保有儲量3.37億噸,遠景儲量達10億噸以上,但由于地理環境和經濟技術能力限制,嚴重制約礦業發展,難以有效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保康縣逐漸調整了縣域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旅游業,希望借助當地豐富的山地資源和文化資源推動全縣脫貧致富,當前,旅游業已有發展為全縣經濟支柱產業的趨勢。
(一)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
山區縣域相對于其他地域,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最大的優勢就是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保康地處山區,且未大力發展工業,故生態環境保存得相當好,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境內山林面積20.6萬平方米,占全縣總面積64.1%,森林覆蓋率達到66.8%,同時境內有從屬于沮水等水系大小河流248條,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宜人[2]。保康縣境內峰巒疊嶂、峽谷縱橫,有許多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最著名的有五道峽、九路寨、堯治河、黃龍觀、野花谷、龍坪高山旅游區、湯池峽溫泉等景點,其中,堯治河、五道峽為國家4A級景區,黃龍觀為國家3A級景區,2017年黃龍觀更是入選湖北省旅游名村[3]。保康縣依托這些景點,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全縣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
(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保康成縣較晚,至今只有不到600年,但歷史十分悠久,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史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記述了楚民先祖在荊山一帶艱苦創業的歷史;2009年在保康召開的中國早期楚文化研討會,與會的大多數楚文化專家也一致認為,保康重陽是楚國發源地。考古研究也表明,保康重陽是湖北早期楚文化遺存最多的地區。從楚國先祖熊繹公元前1046年定于丹陽(紫陽)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時走出荊山,楚國800多年歷史將近1/2在保康傳承與延續,奠定了保康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荊山地望,風猶近古。沮水流經之地的保康,從古至今都流傳有風格古樸的音樂——沮水巫音。傳承至今已經有近2000多年的歷史[4]。2005年《沮水巫音》在民間文化藝術搶救保護工作中被省專家高票通過評定為“A”級,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序列,成了保康民間文化的瑰寶。2011年屬于古代荊楚先民創世史的《黑暗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是進一步拓展了保康的楚文化。保康深厚的歷史底蘊共同構成了其發展文化旅游的巨大內在潛力。
(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
保康地處湖北“一江兩山”旅游格局中心節點位置,發揮著聯動神農架、武當山、三峽等三大景區和襄陽、宜昌等兩大旅游城市的重要作用,更是經襄陽至神農架景區的必由之地,每年去以上各地的游客量早已不止千萬,這些都是保康的潛在客源[5]。
保康作為鄂西旅游圈的重要樞紐,隨著谷竹、保宜、麻竹、保神高速公路的相繼開工建成,原本交通閉塞的保康一躍成為全省擁有高速最多的縣。此外,2017年2月鄭萬高鐵保康段橋隧主體工程已經正式開工建設,途經黃堡、后坪、馬橋3個鎮,在后坪設站。鄭萬高鐵的建設把我國西南、中原和華北等地區全面貫通起來,對促進中部崛起、實施西部戰略、帶動沿線城鎮化進程及旅游資源開發、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保康等山區縣市的交通出行和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大交通時代的來臨,為保康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轉型發展提供了契機,交通的便捷化和熱點旅游地的發展都將成為保康旅游發展的外部驅動力。
(四)良好的政策環境氛圍
旅游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和石油、汽車產業相當,總產業收入為6 000億美元,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其中生態旅游業可占到20%[6]。2014年國務院便提出,“到2020年,旅游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超過5%。”湖北省隨即出臺的《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也提出,“到2020年,全省旅游總收入達到6 800億元以上,旅游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8%。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湖北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為此,不僅設立了“富美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加強貧困地區旅游致富,要求重點打造40個湖北旅游名縣、100個旅游名鎮、200個旅游名村,更是提出了要建設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荊楚文化內涵的旅游商品研發、生產和銷售基地的目標。
如今保康生態旅游試驗區早已成功申報為湖北省第二批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示范區,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必將得到省市的重點支持,這為保康加快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同時在保康縣的發展歷程中,對旅游業,縣政府提出過“四大縣”、“一主兩翼”,從經濟四大支柱之一,到支撐保康經濟騰飛的翅膀,再到主力軍,體現出了保康縣政府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7]。襄陽市委也給出了“打造襄陽都市后花園,建設綠色襄陽示范區”和“建設生態旅游試驗區”,襄陽市對保康縣的旅游業發展也有著迫切希望和大力支持。
二、保康縣旅游發展的現存問題和不足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保康旅游格局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產品體系,例如九路寨、五道峽主打自然生態、溫泉小鎮、蠟梅谷主打健康養生;堯治河、黃龍觀主打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游等[8]。數據顯示2017年1月至7月,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31.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3億元,保康旅游市場已初具規模,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旅游行業迅猛發展的當下保康旅游市場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基礎設施建設遲滯,旅游配套產業發展緩慢
高速的陸續建成使外界進入保康的便捷度大大提升,但保康縣內的交通設施依然十分落后,各鄉鎮道路等級較低,且大都十分狹窄,整體交通狀況不佳,目前只有寺坪鎮天子湖景區有柏油公路。由于經濟投入有限,雖然保康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開發出來可供旅游的景點極為有限,目前能對外營業的僅有后坪鎮的五道峽、城關鎮的溫泉度假山莊、過渡灣的野花谷等,而各景點分布又較為零散,給旅游線路的搭建帶來很大困難,難以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住宿上主要為民宿旅館,星級以上賓館很少,高端游客接待能力不足。飲食上,縣內各景點餐館數量不多且營業時間有限,甚至作為縣政府駐地的城關鎮都存在很多小餐館中午歇業的情況,游客飲食極為不便。游客的旅游體驗感極為不佳,歸其原因還是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
(二)旅游市場缺乏統一規劃,品牌影響力薄弱,產品結構單一
從發展規劃來看,各景區間缺乏整體配合,各自為政,有些景區為迎合旅游者,盲目改造,一味模仿國內其他成功景區,摒棄自身極具地方特色的優秀文化,就連本地的堯治河和黃龍觀兩個縣內景區都存在同質化競爭,造成本就有限的資金重復投入;從品牌塑造來看,保康縣主打的楚文化品牌短短兩年間便經歷了從“楚人故里·楚楚動人”到“楚國故里·靈秀保康”的調整,側面反映出當地旅游定位混亂,頻繁的變更品牌主題不利于游客忠誠度的養成。此外,承擔保康文化宣傳的民俗博物館不僅展廳面積狹小、展覽形式單一,里面的展覽物尤其是能表現自身文化特色的展覽物更是稀少,缺乏實質性載體的品牌無法給游客展現其應有的形象,自然也就無法激發游客的出行欲,這也導致即使保康有著優厚的旅游的資源,游客數量卻始終沒有突破,來了也留不住;從旅游產品構架來看,當前保康還主要停留在簡單觀光的層面上,產品結構十分單一,輸出的是自然景觀,而非地域文化,旅游背后的文化推動力完全不足以帶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無法形成有效的文化輸出也就無法真正實現“旅游興縣”的宏偉目標。
(三)經營管理粗放,生態資本的不合理利用
中國地質大學的辛建榮等人從保康縣地質特征的角度對其旅游資源景觀進行了深度剖析,得出了“保康的自然生態環境可達到優級,植被覆蓋率極高,所有景點無任何污染,資源環境的完整程度和凈化度非常高”的結論[9]。現實情況是保康當地多數山區旅游經營采用的是無序的、粗放的經營模式,缺乏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景點的開發和研究處于較低的層次。而山區生態實質上又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生態,任何的氣候變化、污染、破壞性采礦等活動都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10]。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粗放的管理模式極易誘使山區生態中人文景觀要素比例的增加,勢必會影響到當地生態的正常發展,破壞景區內自然分布的生物群落,加劇生態環境的破碎化[11][12]。
三、提升保康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對策
改革開放時鄧小平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其他地區其他人一起富起來。”也即先富帶后富思想,對于當前的保康來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就目前實際,保康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政府資金在旅游上的投入必然有限,雖然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相比國內眾多的旅游強市依然缺乏競爭力,楚文化并不只存在于保康,山水景觀也并不只存在于保康,高投入低回報的市場環境很難吸引到足夠社會資本的投入,單純依靠政府資金要想從國內旅游市場中突圍十分不易,由此集中精力辦大事就顯得更為重要。
保康生態旅游的發展首先要明確自身優勢,科學合理選擇長期的突破口,然后集中精力搞好突破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宣傳推廣,打造持久的旅游品牌;最后實現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旅游資源開發。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借助大數據分析得出當前保康游客的主要年齡層次和旅游需求,再結合自身的各項優勢,明確旅游發展突破口,通過突破口構建一條或幾條旅游主線路,并圍繞主線配套開發,建設景點,修繕交通,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鞏固現有游客市場,通過打造精品線路聚集旅游資源,形成示范效應。但同時也要注重保護好、利用好其他景區的旅游資源。具體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合理規劃發展方向,打造持久旅游品牌形象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地區的發展不能僅僅著眼于當代,更要充分考慮到子孫后代的發展。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山區縣域生態經濟的發展更需要專門人才的介入。政府部門可以聘請生態學、農學、動植物等領域的專家科學合理地制定主線路的地方旅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并結合實際制定出一個持久的固定的旅游品牌形象以保持宣傳工作的持續性,同時也能使得所有圍繞著這個定位展開的建設和宣傳工作都能始終保持一致,通過反復的宣傳推廣在游客心中烙上一個清晰的、準確的、能實實在在感知到的形象定位,培養出一群忠實的游客群體,并以此為中心進行旅游形象的推廣。
(二)科學運用生態資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完善好旅游業基本配套設施建設后,就要抓住本身優勢謀求更好的發展。山區縣域相對于其他地域,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最大的優勢就是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例如可以依托山野溫泉建立溫泉度假酒店,依托野外湖泊建立垂釣娛樂休閑項目,龍坪鎮的高山可以建設避暑山莊休閑度假項目,野花谷等山林溪谷溫度適宜、空氣濕潤,簡直就是天然氧吧,可以建設養生旅游項目等。需要注意的是,發展時要盡可能保持原始山林環境,避免對山區生態造成破壞,此外,在景區管理方面也要聘請專業的從業人員以進一步提高景區的管理水平,堅持走山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注重歷史與當代相結合,強調文化輸出的巨大推動作用
在文化傳承上,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保康可以深層次地挖掘楚文化中的愛國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創業精神,并將之與保康當代文化相結合,提煉出新時代的保康精神,通過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一種濃厚的楚文化氣氛,培養出全縣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把保康打造成探索早期楚文化的圣地,以吸引楚人后裔或楚文化的仰慕者,一個充滿著文化魅力的旅游勝地必將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和沖擊力;在文化載體上,要注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跡的傳承與保護,這也是歷史文化的最直觀展現,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全息投影技術、聲光電技術等將早期楚文化進行直觀展現,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建民俗博物館,增加館內展覽品的數量和質量,以強化保康悠久歷史的厚重感。將山區生態旅游深深烙上歷史的印記,不僅可以增加旅游的魅力,更能很好地通過文化的輸出推動當地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全縣經濟的發展。
(四)利用好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抓住機會謀求發展
保康有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處于鄂西旅游圈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何不利用好這一優勢呢?在當期極為利好的政策環境下,通過積極的新形象吸引其他旅游景區的潛在客戶到保康來旅游,畢竟大多數人出門旅游肯定不是只沖著一個目的地去的,把這些游客引到保康來,保康的游客量將會成倍地增長。另外,保康要打造成襄陽都市的后花園,既然是后花園,那么就肯定要吸引更多的襄陽本地人來襄陽游玩。山區縣域的地理位置不僅僅只有劣勢,有時候也能轉化成優勢,那么利用好這些區位優勢,就是占盡地利。
(五)穩中有進,逐步引入外界社會資本推動旅游市場二次發展
在旅游主線逐漸走向正軌,旅游市場對保康有一定信心后,政府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借助社會資本進一步推進保康旅游業的發展,發揮市場在旅游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考慮到旅游業投入多、收益慢的特點,政府旅游部門可以選擇有能力的企業,將旅游部門管理的縣內旅游開發項目交由指定企業建設經營管理,并派出專人對其進行監管,一定年限后,再交歸政府部門管理。這樣政府既能減輕財政負擔和人力投入,又能突出政府部門主導地位,企業也能從中獲利,兩全其美。
參考文獻:
[1]周曉琴,明慶忠,陳建波.山地健康旅游產品體系研究[J].旅游資源,2017,33(6):727-731.
[2]張■,李新平.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保康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8):17730-17732.
[3]保康旅游導游圖[EB/OL].[2017-08-05].中國保康新聞網,http://www.bkxww.com/2009-08/18/cms223639article.shtml.
[4]沮水楚聲巫音[EB/OL].[2017-08-02].湖北省人民政府網,http://www.hubei.gov.cn/2015change/20-15sq/ssaa/tptj/-
201512/t20151218_765596.shtml.
[5]曹詩圖.保康縣旅游開發定位、思路與戰略初探[J].三峽論壇,2013,(6).
[6]保護生物學[M].馬克平,蔣志剛,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7]杜明才.產業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探討[J].湖北文理學院院報,2016,36(5):88-92
[8]王博.品牌營銷視角下保康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J].湖北文理學院院報,2015,36(5):64-67
[9]辛建榮,唐嘉耀,張俊霞.保康縣地質特征及其對旅游資源景觀的影響[J].地質科技情報,1999,18(4):1-5.
[10]余建輝,黃玉梓,劉燕娜.論福建山區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建設[J].林業經濟問題,2004,24(6):336-339.
[11]肖揚.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08,36(7):58-59.
[12]張昊楠,秦衛華.中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活動現狀[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32(1):24-29.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