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星
摘 要:生態文明的建設與人民幸福、民族未來息息相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深刻系統闡明了其生態文明思想,本文在考察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生態文明思想論述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思想基礎、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要求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三個方面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的生態文明思想。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觀;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15-02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基礎,遵循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提出了科學系統的建設生態文明思想,歷史地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把建設生態文明放在了永續發展的中國夢之中,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的美麗畫卷。
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思想基礎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異化勞動篇中,馬克思指出人是作為類存在物依靠無機界來生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聯系,就等于說自然界與人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5-46。由此,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認為“異化勞動,由于一是使自然界,二是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實際上是使類同人相異化即它使人把類生活變成了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1]45。首先,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相異化;其次,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了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可以看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勞動之所以異化就在于私有制和社會分工,其結果與表現就是人與自然的異化和人與人的異化,即勞動異化導致人的異化,人的異化最終又導致生態異化。生態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就根源于人的心態失衡,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根源于人和人的關系。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把異化產生的根源歸結于出現了社會固定化分工,把人異化的原因歸結于私有制的確立。分工在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上揭示了人異化的原因,私有制在生產關系上闡明了人的異化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上形成,所以勞動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外部自然始終處于優先地位,人與人的關系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勞動下了定義,認為“勞動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實質是人類通過有意識、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動來控制和改造自然界,使人與自然之間進行了物質的變換,即改變自然物的形態和性質,從而為自己的需要和人的生活而服務。”[2]115馬克思的勞動不僅是以一定的目的的人類活動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而且要在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條件下,來實現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支配。把人與自然的共同解放作為真正的解放,只有解放人類,解放自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生態問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在不斷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指導其生態學的研究,并由此分為生態中心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人類中心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兩個派別,生態中心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主要是針對歷史唯物主義和生態學的相關性、人類中心主義、控制自然的觀念、自然極限的思想等問題向歷史唯物主義提出生態學挑戰,旨在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綠色的”補充和修正;人類中心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已經足夠對當代生態問題做出合理闡釋并提供解決辦法。
本·阿格爾是生態中心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里第一次提出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在書中,本·阿格爾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起點是馬克思的辯證法理論,而馬克思的辯證法理論主要由異化、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和危機理論三個部分構成。他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于異化消費,認為生態危機和異化消費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提出了以生態危機取代經濟危機的思想。
瑞尼·格倫德曼是人類中心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在《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中把馬克思主義考察生態問題的方法歸于三種,即資本主義生產分析、異化分析和人與自然物質代謝分析。格倫德曼認為馬克思的“控制自然”實際上是“人對自然的有意識控制”,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以滿足人類的物質生產需要,這種對自然的真正控制是為人類帶來利益而不是在改變自然中破壞自然。所有的生態問題并不是控制好自然造成的,實際上是人類沒有真正地、完全地控制好自然所導致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吸收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并對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他提出生態的興衰決定文明的興衰的重要指導思想,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把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與辯證法有機結合,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樹立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宣揚的生態文明決定生產力水平的論斷,明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不再是發展的唯一指標,摒棄了以犧牲環境以求得經濟的一時發展的模式,把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提上日程。
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距離當今已經久遠,但馬克思、恩格斯對環境問題、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仍然沒有過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支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離不開自然;二是自然就是社會生產力;三是勞動異化及私有制是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四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就要進行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的調整與變革。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思想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來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一是自然環境對人類像生命一樣重要;二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是保護生產力;三是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系統工程的思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二、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任何的一種理論都不會憑空產生,都有理論的源頭與實踐的基礎,依托歷史背景,反映時代主題。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工業文明的目標是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生態文明是在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依據自然的客觀規律,形成的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既全面發展又持續繁榮的良性循環。在工業文明中,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主宰來認識、改造大自然,由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最終獲得的財富遠遠不夠彌補使生態環境恢復到原貌的成本。在生態文明中,人類與大自然是兄弟朋友關系,一方面,大自然對于人類來說仍舊是一種對象性存在,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大自然具有自身的自在性,它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人類的改造,而是人類把大自然作為與人類同等的主體對待,大自然與人類共發展、同命運。
在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的過程中,如果想要治理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首先人們在頭腦中就要改變那種只基于自身的主體性而對大自然肆意利用的認識,重新審視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習總書記在充分總結人類歷史優秀文明成果與以往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科學的關于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理念——“兩山論”。他認為:第一,“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兩個方面都要緊抓,一改過去那種“先污染,后治理”,以資源、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落后思想。在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下,我國搭上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碩果累累,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來的是粗放型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日益成為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是時候改變過去的那種以粗放型的資源環境消耗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生產與消費方式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都要兼顧。第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老路已經難以為繼,現如今,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嚴峻,我國也面臨著一些地區持續霧霾,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能源資源問題突出的現實,我們的“綠色銀行”已經入不敷出,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把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第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能夠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和被人類所改造的環境之間的緊張關系,其歸根結底是人類的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實際上是要形成一種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最終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以“兩山論”論證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謀求發展,力求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三、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中國夢”理論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夢中綠色的夢、可持續的夢、發展的夢。
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生態理念,在《呂氏春秋》中有:“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荀子·王制篇》中寫道:“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周禮》中有“畋不掩群,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孟子》中有:“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這些中華文化經典中無不包含了對自然取之有時有度、保護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當今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仍具有積極意義。
我們黨認為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自20世紀80年代初就把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累積了不少的生態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事關民生,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環境是人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第8章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中,總書記提出要樹立綠色的發展理念,綠色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現階段,對于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事業,我們要根據我國國情,根據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生產力發展狀況,分階段、有重點、以系統工程的思路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在國家層面上,我們黨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對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行優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積極參加全球環境保護、治理,博采眾長,吸收發達國家保護環境的有益經驗、技術,承擔我國作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這樣一個大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應盡的責任,進而推進建設全球生態文明。其次,在社會層面上,要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再次,作為國家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分子,我們要緊緊團結在以習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的精神,擺正心態,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人人有責的意識,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節約用水、垃圾分類、不踐踏草坪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是中國夢的科學理論指導與行動指南。其中,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自然觀,同時結合了我國的國情,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深深扎根于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建設生態文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