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然發生變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建立與新時代匹配的生態文明制度,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最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關鍵詞:新時代;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制度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030-04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強調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時代背景、理論依據和實踐過程,這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具體任務清單已經基本明確,即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1]。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目標,就需要多維度認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關系,多角度剖析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價值和意義,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納入“五位一體”改革系統中,建立與新時代匹配的生態文明制度。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關系
“綠色發展”是在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范圍內,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形成綠色、低碳生活生產方式,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資源低消耗、環境低污染,達到人與自然日趨和諧,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人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邏輯和根本目的是基本一致的。綠色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基于基本國情的必然道路選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生產力的助推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一)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道路選擇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更豐富的物質資源、精神享受,也包括對美好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雖然我國早已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了重要位置,但仍然存在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如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這些問題已然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構成明顯的矛盾,成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攔路虎”。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就是基于上述問題導向下的發展理念的創新,全面推進綠色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道路選擇,也是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綠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創新與實踐。綠色發展倡導創新、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以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為目標,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導向。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我國要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道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已然成為新時代發展的潮流與趨勢,為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走綠色發展之路,是走出高消耗、高污染發展“泥潭”,滿足人民日益突出的優美環境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道路選擇。在我國基本國情與基本國策的前提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態較為良好的發展道路,才能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發展道路已不可持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整體上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確定主攻方向、找準著力點、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發展布局、合理規劃、構建體系來建立綠色產業鏈的循環發展,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使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進展,由藍圖變為現實。
(二)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必須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在發展過程中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2]。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國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期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支撐。
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解決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樹立發展與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環境治理和經濟增長并不是矛盾體,以綠色、循環、低碳為發展原則,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清醒地認識我國生態環境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形成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發展體系。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協調推進新型現代化和綠色化。經濟發展必須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改變先污染后治理和邊治理邊破壞的發展理念,做到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提高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再次,大力發展生態優勢,引領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是基,綠色是魂。在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將保護生態、增加綠量放在第一位,厚植綠色優勢,重新規劃布局,進一步綠化城鄉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家園、促進生態富民,與經濟發展的腳步同頻共振,建設綠色大國經濟。
(三)綠色發展是提高生產力的助推器
生態建設與生產力發展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自然生態生產力屬于生產力特征之一,是人的社會經濟生產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態生產力的有機統一整體。實踐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發展生態生產力。生態生產力直接關系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綠水青山代表著優美的生活環境、健康的生態體系,減少了生態破壞和污染治理付出的巨大代價,緩解了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模式轉變,才能更好地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自然生態環境系統逐漸由自愈轉化為借助人的力量來恢復和更新。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積極調整科技和產業發展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順應新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的要求,加快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推動綠色制造業和綠色服務業興起,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形成更多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綠色發展已成為新時代我國調整優化產業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生產力的助推器。
二、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價值剖析
“美麗中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必須要強化責任和擔當意識,為強盛中國注入更多的“美麗”元素。建設“美麗中國”這一目標的提出,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更進一步的客觀要求,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國目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規律,更是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一)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國目標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到黨的十九大召開的五年時間中,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變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無論是從思想上、力度上還是從制度上、行動上,都以追求生態效益的最大化為終極目標。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我國的環境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需“更上一層樓”。建設“美麗中國”,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關系中國國際地位和利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強國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生態文明”這個關鍵詞被提及了12次,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把“和諧美麗”明確寫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標中。雖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經濟建設相比仍處于相對滯后的局面,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一系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舉措亟待實行。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要求形成推動發展現代化強國的新格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生態文明建設開啟了新征程。只有不斷創造出更多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相匹配的生態文明產品,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進而彰顯中國共產黨的遠見卓識與使命擔當。
(二)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規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3],中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方略。自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自然界作為人類的母親,無私地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礎條件,而急于發展經濟的人類就像無知懵懂的孩童,毫不憐惜地從自然界母親身上隨意攫取資源。
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建設絕對不能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要實現“美麗中國”,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粗放型、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國家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在需求側轉變為供給側過程中,要優先發展集約型、低碳型、環保綠色經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重要內容,要建立先進的生態文明觀,轉變人對待自然的觀念和方式,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來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諧,最終形成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文明體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必然要與“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相適應,從大局出發,整體上提高生態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文化上的建設,才能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
(三)建設“美麗中國”是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中國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的重要參與者、戰略支持者和積極實踐者。可持續發展就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是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中國方案,也是中國自己開創的、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與行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調節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持生態系統在現在以及未來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本質特征。保持資源的永續性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的需求構成危害,其中發展是前提和基礎,可持續是最終目標和關鍵。
實現“美麗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就要從根源上解決不可持續的發展問題,宏觀上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多個角度去考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全局發展的高度,要以“人”為本,以綠色發展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總布局為指導,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資源和諧共生,資源可永續利用,微觀上要從最基礎的原料、能源、糧食、土地、水源、空氣等因素出發,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總體思路,把控好影響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每個環節。一方面要提高生產效率,選取資源利用的最有效、最優化方案,最低限度消耗能源,盡可能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多產出、多利用少浪費。另一方面改變生活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實現我國消費升級。
三、建立與新時代相匹配的生態文明制度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不僅要以新理念做思想導向,還要有相對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因此,必須建設與新時代相匹配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去促進生態文明與現代化社會的和諧共生。
(一)建立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前提,中國共產黨執政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種執政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建設全過程,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在不同具體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客觀需要和必需動力。政府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肩負著重要責任,是當代社會中權力的主體,而生態環境的治理狀況是現代化國家發展過程中治理能力和管控能力的彰顯。
建立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政治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要不斷“綠化”公民的政治意識,主動構建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政治制度和諧關系,提升政治生態理念。首先,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要保證人民群眾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其表達權和監督權,而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則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才能夠得以實現。只有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合法行使,才能調動群眾對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系的健康有序發展。其次,還要在世情和國情的背景下,提升國家的政治監管能力,建立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監管體制。繼續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建立邊界清晰、權能健全、流轉順暢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再次,優化職能配置,完善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部門的聯合執法程序。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地方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保護等指標納入政績評價考核體系中,建立環保違法“終身追責制”,以嚴厲的法規來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二)建立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經濟制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密不可分。當前霧霾頻發等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建設中的不當行為造成的,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也要統籌考慮經濟體制改革,二者統籌兼顧,既要符合我國國情,又要符合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改革規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不浪費自然資源為前提,要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創造高效利益作為改革目標,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道路。
首先,要提倡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市場化改革,在市場經濟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從現代化市場經濟角度出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現存市場經濟體制向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轉變,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制度,將市場力量導向的經濟轉變為一種以生態法則為導向的經濟。這種經濟是以生態文明為指導的,會產生出一種新的文明、新的制度、新的行為規范來適應經濟的發展,同樣將反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其次,必須要建立和完善生態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從根本上找出根源,即自然資源能否反映出市場價格的制度安排,真實地反映出市場供求,起到節約使用資源的激勵與約束作用。再次,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體系。利用創新性金融制度,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壯大低碳節能環保產業、清潔新能源產業,推動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向新型綠色產業轉化,形成共建生態文明、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建立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社會制度
生態文明作為“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一位”,建設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社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態文明的社會制度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建立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社會制度,就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從關鍵問題出發,建立與社會形態相對應的制度范疇。
化解生態危機、建構生態文明,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那就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建立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制度體系。這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符合當前的國情、民情,更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相一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政府和社會組織、公眾之間既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也是合作與監督的關系。通過建立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表達參與制度,依法落實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堅持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此外,還要重點關注城市與鄉村之間、各地區之間、各群體階層之間的生態公平問題,既要公平地享受優美生態環境,也要公平地承擔生態保護責任和義務。建立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社會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四)建立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文化制度
文化是生態文明制度的支撐,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制度首先要有正確的文化觀念做指引,使生態文明的觀念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具有普遍性。
“生態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5]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精神支撐,直接反映著人對自然的積極改造,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覺悟和正能量的價值取向。生態文化的建設,需要從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著手,引導公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消費行為的轉變,形成文化自覺,讓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同頻發展,促進生態文化建設向生態文明的轉化。同時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讓生態文化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立常態化宣傳教育機制,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各種新媒體,大力宣傳綠色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等生態環保理念。培育生態文化,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特別是要把生態保護理念作為基礎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糾正追求奢侈消費、過度享受的價值取向,積極倡導勤儉節約、綠色消費、低碳環保、文明健康的生活、生產方式。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的重大舉措。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樹立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把握新時代中國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特點,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積極探索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和舉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EB/OL].
新華網,(2017-11-17)[2017-11-20]http://www.sh.xinhua
net.com/2017-11/17/c_136760608.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2017-10-27)[2017-11-
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
c_1121867529.htm.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江澤慧.構建生態文化體系 推進生態文明進程[N].人民日報,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