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歡
摘 要:馬克思主義初到中國之時,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本土文化傳統,這構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出場的文化基礎。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馬克思主義能扎根于中國大地,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源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巴北憩F在它們對于未來社會的理想、世界本原、事物發展根本規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個人與集體關系、認識與實踐關系、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物質存在方式等問題的觀點高度契合。“異”則推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互補,從而實現有機結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相通性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38-04
馬克思主義初到中國之時,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本土文化傳統,這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并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文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卻以其巨大的理論指導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創立新中國的最重要思想武器,并指導新中國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不得不說,這是文化傳播史上的一個奇跡。
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意識形態領域內傳統都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盵1]257中國文化對于外來文化并非來者不拒。馬克思主義能扎根于中國大地,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源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同”使得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先進分子易于接受和認同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異”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互相彌補,相互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似或者相通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障礙,促使他們找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之處,從而讓更多的中國人發自內心地接受并信奉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關于未來社會的理想:共產主義和大同社會
馬克思主義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構想,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理想。馬克思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是在真正解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等的矛盾之后,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美好社會形態。這一社會形態的建立要求推翻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要求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如此方能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人為物役以及人性異化的不合理現象,讓每個人獲得強烈的幸福感。這與中國古人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大同社會”具有共同點。
在中國古代社會,勞動人民一直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社會,憧憬“天下有道”的時代。這里所說的“道”指的是一種完美的和諧狀態,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不受物的奴役,是文明社會的表現形態。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認為應該建立“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所有社會成員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生活條件,沒有不勞而獲者。道家主張人與自然應該實現高度和諧,實現這種和諧的方式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有“極樂世界”的構想,佛家認為“眾生平等”,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人人平等、自由與和諧的社會。而儒家提出的“大同社會”理想集中表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關于未來社會的理想?!抖Y記·禮運》中詳細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景象,同時還對大同社會實現之前的小康社會進行了描述,認為小康社會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而大同社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其根本原則是天下為公,人人平等地勞動,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這與小康社會有本質區別。《春秋公羊傳》中對人類社會的進化理論進行了闡述,認為人類社會將經過“據亂世”“小康世”和“大同世”,大同世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級階段和必然歸宿。
二、關于世界本原的看法:唯物主義和唯氣論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就是精神和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都無一例外地認為自然界是世界的本原[1]201。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馬克思主義的這一觀點也被稱為世界物質統一性觀點,它不僅認為物質是代表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還認為實踐也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活動。這一觀點認為,意識根源于物質,派生于物質,依賴于物質,物質具有獨立性,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缺陷,機械唯物主義的缺陷在于,它僅僅從客體和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和現實,而不是從主體的角度去理解[2]58。這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本體論與認識論三者的統一奠定了唯物主義基礎。
與馬克思主義世界物質統一性觀點類似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唯氣觀。唯氣觀是樸素的唯物主義物質觀,認為“世界的本原在于物質”。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具有明顯差異,但二者依然具有相通性。中國傳統文化的唯物主義物質觀包括四種理論形態,分別是自然論、唯有論、神滅論、氣本論。最早的唯物主義物質觀是自然論,起源于先秦。老子提出,所有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是自然而然的,天不是占主宰地位的崇高的存在。這一觀點為唯物主義物質觀開辟了發展的道路。后來的《管子》一書運用“精氣”來表現萬事萬物的變化和結構,進一步推動了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展。荀子更進一步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認為自然界的運作不受任何人主觀意志的影響,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反對天命和鬼神迷信。荀子可以說是先秦時期最杰出的唯物主義代表。到了兩漢時期,唯物主義物質觀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天道自然論。漢代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強調,萬物自然生成,尖銳地批判了當時備受推崇的神學目的論。魏晉時期,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理論形態是唯有論。魏晉哲學家王弼持有貴無論的觀點,認為事物的本體是“無”,“無”表現為“有”,這是抽象的客觀唯心主義。針對貴無論,西晉哲學家裴■提出崇有論,認為萬事萬物自然而然產生,彼此之間互相聯系和依賴,“無”即是“無”,“無”中無法生出“有”。裴■的崇有論對貴無論進行了強烈抨擊。南北朝時期,佛教廣泛宣揚神不滅論,與此相對的,神滅論隨之出現,并與神不滅論進行了堅決斗爭。范縝就是神滅論者中最堅定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形質神用”和“形神相即”的觀點,尖銳地批判了神不滅論持有的“神與形相分離”的觀點,推動唯物主義發展到新的階段。佛教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具有空前影響力。佛教廣泛宣揚天人感應說。柳宗元在繼承無神論觀點的基礎上,寫出了《天對》和《天說》等文章,批判了天人感應說的謬論。劉禹錫則深入分析了有神論產生的思想根源,從理論高度揭示了神學目的論的荒謬之處。到了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唯物主義循序漸進獲得了發展,氣本論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理論形態。北宋理學創始人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論,認為氣是萬事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源所在,是一切物質最原始的狀態[3]12-15。明代哲學家王廷相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元氣,元氣不滅,有氣才有理。他們所謂的“氣”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基本概念,泛指一切客觀存在,獨立于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相當于西方哲學所講的“物質”。
三、關于事物發展根本規律的看法:對立統一和陰陽互補
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它認為:矛盾貫穿于所有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導致事物的發展變化。事物矛盾雙方固有的兩種屬性就在于對立面之間的統一和斗爭。由于對立面雙方的統一,矛盾雙方得以相互依存,事物得以保持統一的狀態,從而獲得向前發展的機會。這種相互依存和統一性,促使矛盾雙方得以吸收借鑒利用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不斷向前發展并為解決雙方的斗爭奠定基礎。反之,由于對立面雙方的斗爭,矛盾雙方必然相互否定和排斥,促使事物發生變化,最終導致自身統一狀態的破裂。這種斗爭性,促使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不斷發生改變,當其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就促成了新矛盾體的形成和舊矛盾體的破裂。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決定性力量就是對立面之間的相互斗爭。
毛澤東指出,在歐洲和中國的古代都產生了辯證法的宇宙觀。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辯證法。陰陽學說指出,陰陽二氣存在于天地中,氣候變化和農作物生長就是由陰陽二氣的流轉決定的。陰陽二氣對立統一,是事物的基本屬性和事物發展的根源所在。伏羲畫八卦的傳說用陰爻和陽爻表示普遍存在于事物中相反的雙方。陰陽學說在西周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周末期思想家伯陽甫曾用陰陽學說來解釋地震,認為天地之氣的混亂導致地震的發生。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庇纱丝梢?,老子不僅提出事物內部存在對立的雙方,而且提出對立雙方可以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統一。陰陽學說不僅揭示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而且指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在于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兑讉鳌钒衙茈p方的相互作用視為事物變化的根本規律,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思想。宋明理學強調陰陽互補可以化生萬物,這是自然規律。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和北宋思想家張載都提出過此類觀點。北宋科學家沈括也指出:“陰陽相錯而生變化”;“陰陽合德,化生萬物者也?!蓖醴蛑赋觯骸叭f殊之生,因乎二氣;二氣之合,行乎萬殊?!鄙鲜鏊枷胧侵袊酥腔鄣慕Y晶,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芒,與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有不謀而合之處。但另一方面,陰陽學說作為中國古代的樸素辯證法,并沒有脫離經驗形態,也沒有形成完備理論,無法全面解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就被形而上學所取代了[4]303。
四、關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看法:唯物史觀和理勢合一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部分,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它認為,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生產方式改變和社會不同階級的階級斗爭。歷史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政治、精神和社會生活由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所決定,并且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決定性力量;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會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條件的制約。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觀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它第一次承認了過去被人們忽略的事實,那就是人們首先必須通過勞動獲得衣食住行的來源,然后才能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活動[5]335。
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理勢合一的觀點,以此來強調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趨勢和規律,同時指出社會發展與人類物質生活關系密切,二者互相影響。“理”最初的內涵包括自然規律,后來其內涵得以擴展,也用來指代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皠荨弊畛踔傅氖菣鄤?、形勢或威勢等,后來被用于指代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袄韯莺弦弧钡挠^點認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和趨勢是內在統一的。雖然人們在先秦尚未明確提出“理勢合一”這一概念,但已經開始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進行探討。儒家強調從社會物質生活狀況入手探尋歷史發展動力,認為人的物質生活狀況會嚴重影響其道德和政治活動乃至國家興衰治亂。《荀子·天論》中明確指出,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柳宗元認為社會制度的形成是歷史發展必然之“勢”所決定的。這是理勢合一思想的萌芽。明代思想家王夫之站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完整闡述了理勢合一的思想。他指出,事物如果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那么就自然能夠形成向前發展的大趨勢,事物在社會發展的趨勢中能夠體現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說,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就是理勢合一的過程。美國漢學家魏斐德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萌芽于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他的思想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具有相通之處[6]121。中國古代哲學家首先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且進一步認識到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社會發展規律密切相關[7]28-35。因此,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通常都會將解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問題視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內容。
五、關于個人與集體關系的看法:革命集體主義和家國思想
馬克思主義指出,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是歸屬于社會的,其本質在于它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社會的產物,人只有在集體之中才能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2]82。為此,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革命集體主義思想,強調個人的權利和利益離不開階級的權利和利益,同時呼吁全世界無產階級以及被壓迫的民族和人民必須聯合起來,爭取獨立和自由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家國思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家國思想認為社會的單元分別是家、家族和國家,個人離不開他人,離不開集體,在必要的時候,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這種思想體現在中國的古訓當中,例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認為個人修身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了家、國和天下。中國傳統的家國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所倡導的個人主義思想截然不同。所以,西方個人主義觀念在中國社會很難得到普遍認同。盡管馬克思的革命集體主義與家國思想不完全等同,但是它們都強調人屬于社會,集體對于個人具有重大意義,這是相通的[8]17-18。為此,中國人更加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思想。
六、關于認識與實踐關系的看法:實踐認識論和知行合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實踐的觀點。它認為,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主觀和客觀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活動,體現了主客觀世界的對立統一。通過實踐活動,人們得以發現和認識客觀規律,并且把主觀思想加以實現,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體現,實踐對于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決定性意義。認識來源于實踐,根源于外界物質的客觀存在。實踐對認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認識的必由之路。人們只能通過實踐獲得認識,運用認識,發展認識,并且驗證認識。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是人類認識的最終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認識與實踐關系的看法表現為知行思想。儒家哲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重視實踐,拒斥玄虛。中國最早的知行學說就是《尚書·商書·說命中》提出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先秦和漢唐時期的許多哲學家都不同程度地論述了“知”“行”關系。宋代程朱學派提出了“知先行后”“行重知輕”的觀點;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知即是行”“行而后知”等觀點;王夫之提出了“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的觀點。這些思想家對于“知”“行”關系的論述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行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知”“行”關系的思想蘊含了認識與實踐辯證關系的觀點,這與強調實踐認識論的馬克思主義是相吻合的。
七、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看法:群眾觀和民本思想
馬克思立足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基礎之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這一觀點認為,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實踐主體,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和決定性力量。馬克思主義提出人類歷史首先是人民群眾的歷史,這一科學觀點肯定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結束了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錯誤思想,恢復了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創造者的本來面目。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最有價值的思想。中國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時期。西周統治者認識到人民對于國家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形成了保民思想。西周的保民思想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源頭,開啟了民本思想之先河。隨后,民本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孟子最早明確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他總結了王朝興廢的歷史和經驗,指出得民心者方能得其民,得其民者方能得天下。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認為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充分肯定了民眾在社會中的基礎地位。孟子的“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和“制民之產”“仁政”學說,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民本思想體系,把殷周以來的民本思想發展到新的階段。盡管中國的民本思想根源于尚農和重農的社會傳統,與重農主義互為表里,又和君主專制主義相反相成,但是其重視人民重要作用的認識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具有共鳴之處。
八、關于物質存在方式的看法:運動觀和氣化流行
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指出,一切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一切物質形態的存在方式都是運動。運動和物質二者不可分割。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和無條件的,是絕對的。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狀態,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是相對的。
中國傳統文化用“氣化流行”來指代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總過程。北宋思想家張載認為,太虛,也就是天,代表了客觀物質世界,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就是道。北宋哲學家程頤指出,萬事萬物的產生最初源于氣化,事物產生之后代代相傳,這就是形化,形化長,氣化就逐漸消失,說明氣化和形化是有差別的。明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者王夫之繼承并深入闡述了張載的氣化學說,他認為,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并不斷發生變化,由此生成萬物五行。這就是氣化的過程。清代哲學家戴震指出,道就是氣化的過程,其基本內容就在于生生不息。宇宙的運行,就是萬物變化不止和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并且這種運動是有規律的。他說:“氣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盡之,生生之謂歟!”戴震還指出生生不息的氣化過程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條理的。
綜上所述,由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二者之間存在相通的文化因子,這就促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出場最重要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謝娟.試述中國古代唯物主義[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9).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魏斐德.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陳方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8]施楊,李曼羅.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文化緣由[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