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娟
摘 要:馬克思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系統的論述,指出在生產力上升發展的推動作用下,社會形態的更迭是歷史的必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科學論斷。而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的封建國家之所以能夠越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是因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優秀成果和勞動者的覺醒為其過渡奠定了基礎。現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調節勞資矛盾、階級矛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妥協,使其在生產力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平穩發展,但它仍然逃脫不掉被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取代的命運。
關鍵詞:“兩個決不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形態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45-02
馬克思在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系統闡釋的基礎上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即“兩個決不會”的論斷。“兩個決不會”的科學思想,在世界無產階級政黨進行社會革命和社會建設的進程中發揮著引領性作用,是其奮勇前進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依然蓬勃發展的當今時代,對其進行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一、“兩個決不會”的科學思想
(一)“兩個決不會”科學思想的提出
“兩個決不會”科學論斷不是個人主觀臆斷的結果,而有一定科學依據和方法為基礎的:馬克思指出了社會變革的必然性和基本的考察方法:“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1]。把生產的經濟條件的物質變革和意識形態的形式區別開來,意在指出社會變革不能以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為判斷根據,它只是生產的經濟條件的反映,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只有生產的物質經濟條件才是社會變革的關鍵因素。而社會變革也不能以社會意識為依據,其只是人們的主觀反映,正確與否需要加以考證,因此,馬克思指出社會變革屬于生產的經濟條件的物質變革,根源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由此,馬克思將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轉化為研究社會歷史的方法論原則運用于考察社會變革,得出了“兩個決不會” 的科學論斷。
(二)“兩個決不會”科學思想的內容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一論斷闡明了社會形態的更迭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變化的產物。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相符合時,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關系的相對不發展,兩者的矛盾隨之產生,進而阻礙社會進步甚至成為其桎梏,這時舊的生產關系為了達到更高水平的生產力必須調整自身以促成社會的進步。由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歷了由符合到不符合再到符合的螺旋上升的過程,而社會變革也就是在這一轉換調整的過程中展開的。因此,一方面,如果一種生產關系或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形態有充足的能量來承載并足以促進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時,這便表明兩者之間的矛盾尚未尖銳,那么該種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反之,帶來的則是新舊社會形態的更迭。另一方面,新的更高水平的生產關系,只有它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在原有基礎上成熟時才會出現。總之,在生產關系不足以容納相對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兩者發生沖突時,新的物質存在條件已經發展成熟時,社會變革產生。
因此,“兩個決不會”的科學論斷,表明社會革命的發生不是人主觀意志作用的結果,而是社會運動客觀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
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跨越
馬克思指出“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1]也即人類社會要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就說明,新的生產關系是在前一社會形態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其物質存在條件在原有社會形態中已經成熟,是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和超越。但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由封建主義跨越資本主義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并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依次更迭,那么此時是否意味著新的物質存在條件已經成熟?然而中、俄兩國的歷史足以證明。
(一)生產力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成果顯著
馬克思在致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指出,俄國“目前處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和它同時并存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給它提供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2],同時中、俄兩國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論斷的可能性。資本主義要求快速發展的強烈愿望打破了各國間孤立封閉的狀態,使世界逐漸變為一個聯系日益緊密的整體,世界市場的形成為落后國家享用先進的文明成果以及吸收有益成分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可能,也為其向更高社會形態的過渡奠定了基礎。世界市場形成后,各國尤其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不會僅僅局限于自己國家的生產力水平,而是打開國門力圖從世界市場中汲取養分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這樣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物質存在條件在共享世界資本主義有益成分的基礎上日益豐富成熟。因此,“卡夫丁峽谷”的跨越,是在充分吸收資本主義先進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
(二)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勞動者的力量彰顯
新的生產關系在其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成熟后方能出現,而物質條件最突出的標志是生產力的水平,其中勞動者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的出現,是因為舊的社會形態中勞動者的作用日益凸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在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3]。在歷史變革的進程中,無產階級起到了革命性、關鍵性作用。中、俄面對內憂外患的社會局勢,人民意識逐漸覺醒,他們開始奮起反擊,最終打破了現存的生活狀態。因此,無產階級的力量加快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變革的進程,無產階級意識的覺醒在社會變革中起了關鍵性作用。因此,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勞動者作用的積極發揮,生產力中最革命性因素的凸顯,預示著物質存在條件的日臻成熟。
三、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命運
(一)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尚未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原因
中俄兩國的歷史證明,資本主義經濟還未高度發達,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依然可以在此基礎上實現成功過渡,而目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存在條件遠遠高于先前,但卻還未實現過渡,其原因值得深究。
反觀當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如此發達的現實狀況下,卻沒有引來社會的變革,其主要原因在于生產關系的調整。馬克思所考察的資本主義社會有其歷史局限性,當時的現實是資本家處于絕對的核心和主導地位,他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對勞動者進行無情的剝削和殘酷的壓榨,給工人的報酬僅能允許維持其生命的再生產,勞動者也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隨著社會文明的推進,當生產關系不符合生產力發展時,人們會做出一定的努力以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再完全以資本家的利益為核心而置勞動者的利益于不顧,不再過分強調資本家的絕對利益,而是給予勞動者以更多的關照,使矛盾沖突稍顯緩和。另一方面,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注意力逐漸實現了向勞動者的部分傾斜,逐漸實現了人性化和科學化管理。資本家不再過度地強調勞動強度、時間、效率,而是在考慮勞動者的感受和需求的基礎上制定了符合人的生存生活規律的勞動制度。因此,勞資矛盾的緩和,使資本主義社會能夠在現階段平穩地發展和運行。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雖然統治階級仍然是資產階級,社會管理仍然體現其意志、利益和需求,但是資產階級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協,將部分利益進行了轉讓,不僅能夠滿足無產階級物質利益層面的需要,還盡可能地滿足其精神利益層面的需要,這樣無產階級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更大程度地實現。在人們能夠充分滿足和享受當下生活的情況下,無產階級的反抗意識被逐步消解,也大大減弱了階級矛盾發展到尖銳得不可調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保證社會的穩定運行,以出臺與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政策為外衣掩蓋資本主義的本質,使人民更直觀地感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利益、更真切地感受到統治階級的“為人民服務”,進而促使人民服從它的統治和領導。因此,在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在自身利益得到滿足的迷惑下,其斗爭意識不斷弱化。
(二)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命運
統治階級為社會的平穩運行做出了很大努力,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利民惠民制度政策的出臺、金融危機來襲時經濟政策的制定等都充分體現了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由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再完全自由放任,這也就表明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包含著一定的社會主義因素,一定程度上是其向新社會形態轉化和過渡的體現,雖然這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但也必然會引來社會的變革,然而這種變革可能不再會是武力的或是動蕩的社會革命,而是漸進式的和平過渡。因此,現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必然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推進,現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一系列舉措,緩和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使得其能夠切身體會和享受現在的高質量生活,進而弱化了他們的反抗意識,同時也使得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在生產力充分發達的今天繼續存活和延續,但這些努力恰恰又蘊含著一定的社會主義因素,因此,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推進也僅僅是時間問題。
馬克思“兩個決不會”的重要論斷,闡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并科學地指出了其前提性和基礎性作用。現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平穩運行,是因為通過資本家一定程度的妥協退讓,使生產關系仍然能夠承載現有生產力的發展,但它依然擺脫不了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命運,實現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的預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3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