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天
摘 要:現代科學以“研究”作為其本質特征,它表現為一種“表象性”思維,即將一切存在者對象化從而進行擺置、支配和計算,由此,現代社會進入了一種現代科學“座架”的異化狀態,而現代人卻沉溺在現代科學制造的消費社會的迷夢中不能自拔。對現代科學“座架”的控訴,要求進行一種面向日常生活的對現代社會的真正的“沉思”,正是在這種“沉思”之中,創新被視為現代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對于始終介入現代社會的科學來說,創新從來不是答案,而毋寧說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關鍵詞:消費社會;現代科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74-02
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以至于我們幾乎認為已經清楚了什么是科學,將“熟知”當作了“真知”,而未對科學做出合適的沉思;而科學又離我們太遠,乃至于我們必須對科學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種切身的描述,以達到對科學的初步規定和理解。消費生活先行于人的其他日常生活更好地切中了科學的圖像,因此,對科學的認識首先必須先行描繪出人在消費社會中的真實存在狀態。
一、現代科學的圖像:消費社會
按吉爾·利波維茨基的指認,人們進入了超級現代時間,人們來到了空虛時代。在他看來,人們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多元化、較少強制性以及不再過多憧憬未來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理性等同未來主義的覆滅以及對現在生活的保護消費主義規范的勝利,而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此時此地的至上性”。
在這種超級現代時間中,個人仿佛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一種超級的個人主義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生活方式的巨大商業化的變遷中飛速地到來了,即使是馬克思曾經雄心勃勃描述的階級和階級文化,在這種個人主義面前也變得模糊不清。當市場的私有化導致人們在馬克思那里失去任何一種身份的認證而不得不由自己創造的“商品——貨幣——資本”關系埋葬自己時,現代性使得對個體權利的崇拜變得無以復加,階級退后,個體上前,特別是“現在,用個人幸福取代了集體行為,用運動取代了傳統,用新刺激取代了未來憧憬”[1]74。建立起了一種“不思未來的狀態”,構成了“一個既是對現實不滿的,又是保護消費主義的‘現在享受”。“消費主義”建筑在消費社會之上,消費社會在現代的到來,表明了人們進入了一種新型的現代性關系:個人在“現時軸心”中過一種“消費本體”的生活。消費社會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性,正是流光溢彩的世界的狂熱購物中,人們重新喚起了自己的時間體驗,并像體驗奇遇那樣來重溫這種獨特的時間體驗,人們在消費中隨心所欲地對自己所認為的獨特的生活因素進行組合,構建自己的消費節奏和意愿行進方式,在消費中,人們進入了完全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他只需遵從自己的“絕對命令”而生活,在消費中,人們完成了對現在和未來空白的填補,使得那平凡的時間充滿了奇跡。
消費是一種誘惑的進程,它意味著直面誘惑,意味著實現誘惑的完成、填補誘惑。也就是說,正是在消費中人變成了誘惑物,從而將時間變得可以自由管理和隨意支用,還將現時的這種誘惑變成是“私有的”。人們享受這種“私有化”的過程,在這種消費的“即時——現在”的時刻,人們的生活邏輯是“我消費故我在”、人們的生活宣言是“我的私生活我做主”。
當人們以個性化的消費誘惑進入日常生活時,人們并未察覺真正的消費結構,表現為:當人們在消費的時候,人們正在被消費,人們遵從自己的意愿選擇的消費方式其實正遵從著別人的意愿。人們的消費是在被規劃和指導之下的,然而人們卻又不囿于這種專業組織和專業設計人士的規劃和指導,即是說盡管在日常生活的各種領域,人們均受到設計者的“設計”,但人們同時以“選擇”對抗這種“設計”,當消費完成的時候,人們就完成了對設計者的“設計”。這正是消費社會的矛盾所在,追求標新立異,追求史無前例的個性化實際上導向了大眾化、庸常化,而大眾化、庸常化又反過來刺激著對標新立異、對個性化的追求。也就是說,“消費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架構,它使得個體擺脫了社會依賴關系,使得同化以及排斥過程加速了,它還造就了一些漂移著的運動著的個體,一些最大限度地讓人特異化的生活方式從而也被其世界化了。”[2]129
消費時間使得“個人的觀念——享受生活”的欲望和誘惑得到了加強,人們在消費時間中感到了一種“解放”,人們感到了“自由與平等”,在這一刻,人們拋掉了日常生活的繁重,生活變得不再是負擔,而是對自己的負責,可以說,人們以消費時間的方式進入社會,進而實現社會化,人們在消費社會中,展示自己的理性,通過對各種誘惑的完成和駕馭實現自己的個體化。在消費中人們充分獲得了對自身的一種現代性認知,人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科技全面地介入日常生活,甚至人們直接就將科技等同于生活。當科技不僅覆蓋了人們生活的當下,并且覆蓋著人們生活的未來,科技就具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意義。好像在那里,人們的生活提前被科技所決定和指引。
二、現代科學的本質:座架
對消費社會的描述,至多表明人們以無意識的方式進入了現代科學的圖景中,尤其是當人們越投入“消費”中,沉迷于它制造的美麗幻象,人們就越不能把握什么是現代科學。這就需要我們超越日常生活的自然態度,對現代科學的本質進行反思。
在庸俗的觀點里,機械論的看法占優勢地位:發展是線性的,現代就意味著新的對舊的進步和勝利,然而這種看法并未抓到現代科學的本質。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今天稱之為科學的東西的本質乃是研究(Forschung)”[3]887,科學以“研究”的方式顯現自身,并且以這種方式介入日常生活,它并不在于使用思辨性的概念和命題對經驗和事實進行普遍性的研究,而是“對存在者做出說明,說明存在者如何和在何種程度上能夠為表象所支配。”[3]896換言之,科學最基本的特征在于“表象化思維”,也就是把研究的對象帶到自身面前來,使得人能夠實施自己的“算計”。只有當人開始“計算”之時,即把那研究的對象表象為確定性,我們才真正達到了作為研究的現代科學。現代科學正是在把現實之物對置的過程中顯示自身,表象性思維的研究由此意味著:它能夠預先計算研究對象的未來進程,能夠事后計算研究對象的過去,在預先的計算之中,自然作為對象受到了擺置,在事后的清算中,歷史受到了估算。研究意義上的計算和加工就是將某物變成對象之物,將某物列入對象物的考察方式與范圍中,它無時無刻不在期望著“某物對象化”以便將任何的某物納入自己的領域。于是,現實之物變為了可能之物,可能之物變為現實之物,在場的某物終究會變得不在場,而不在場的某物也隨時到來。
海德格爾將現代科學的這種本質描述為“座架”。現代科學“座架”生活世界,意味著對自然和歷史的擺置。自然作為科學技術的材料庫在科學研究中的現身,萬物作為科學的原材料。不難發現,在現代科學擺置自然的過程中,發生了“科學的辯證法”,作為自然的立法者的人在現代科學的“座架”狀況中變得越來越不像是主人,毋寧說是科學的奴隸,通過科學技術人陷自身于被擺置的境地,科學反倒成了主人。結果,人不論以怎樣的方式進入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的座架,都意味著不斷地喪失自己,也就是說,現代科學規定了人的命運,人們只能通過現代科學去想象生活。結果是,人通過現代科學寫出了歷史的“悲劇”:無家可歸成了現代人的一種真實命運。
三、現代科學的內涵:創新
科學介入生活的主要特征是:科學不斷創造物,不斷變換物的新形態和方式,這正好與人們生活中的實用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現代社會的突出意象是:人們的生活不斷被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所覆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被分割為不同的領域,人們在諸如醫療的、飲食的、消費的、教育的“創新”中,將自己異化,概言之,所謂的“創新”不過表象為物質的不斷更替與變換,呈現出線性的單一發展狀態,正是在這種片面的、切割的狀態中,人們變成了“單向度的人”。換言之,人們越是生活在物質的“創新”中,人們越是生活在現代科學的表象思維中,就越來越生活在不斷“算計別人”與“被別人算計”中,也越來越生活在“計算某物”與“被某物計算”中,于是生活就呈現為這樣一個不斷“計算”與“算計”的交織重疊的動態結構。
創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必然表現在科學對物的推陳出新中,不斷更新與不斷覆蓋將人類生活的歷史做成了類似于“考古學”的界層,當人們想辨識過往的歷史發展只需要認真地“考古”就行了,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生活正是從現代科學中生長起來的,人類生活的圖景的變化,也就推動著現代科學不斷獲得新的任務,不斷想去把握自然和歷史的真理,也就是需要不斷開拓創新,為人類設計更加美好的未來。但是,當人們沉溺于現代科技的操作之時,不管人們是關注當下還是側重未來,人們都會感到與真正的生活失之交臂,其根本原因還在于人們不能準確地把握現代科學的矛盾之處。
問題是:現代科學圖景的社會是安全社會么?在消費社會中這種隨時到來的風險表現為:消費就是人抓住潮流,成為一個“時尚的人”,但是,消費社會就是社會把人拋下,使人成為一個“過時的人”。在現代科學介入社會則同時表現為:科學本身既可以給人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又可能把人類的未來變成一種危險和災難。概言之,無論未來如何,一個現代科學操作下的社會已經形成,關于未來,我們不能問自己,而要問科學。
四、結語
現代科學作為人類的工具和智慧曾經在人類的啟蒙,在對抗中世紀的黑暗、蒙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本身的計算理性以及“形而上”的特征,使得它反過來奴役人類,結果是現代科學造成了人類異化的局面。現代社會在科學的“座架”之下,處處充滿著危機,人們卻難以透過科學的“座架”看到這種危機,更枉稱自我拯救和克服了。事實是,人們無不沉溺在現代科學所制造的美麗景象中,現代科學通過具體的、多樣的現代生產和設計造成了狂熱的消費,人們在即時的消費中暫時忘卻了反思。海德格爾曾給出了一種對現代科學造成的可控制化的社會的解讀,在他看來,只要保持著對現代科學的真正的“沉思”,既對現代科學的奴役保持拒斥,同時又沉入其中,隨時準備接受其樂觀和進步性,從而達到對現代科學的總體把握。人們或許可以借助海德格爾的思想姿態獲得一種新的在現代科學圖景中的生活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法]吉爾·利波維茨基,塞巴斯蒂安·夏爾.超級現代時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法]吉爾·利波維茨基.空虛時代——論當代個人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三聯書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