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萍
摘 要:本文將城鄉基層社區在應對社會調研時有選擇的采取或態度消極的糊弄敷衍,或極度重視以至于弄虛作假的現象統稱為選擇性配合。通過對三種不同類型的社會調研活動的剖析得知,基層社區會根據調研活動的性質而進行選擇性的配合,本文據此構建街道、居委會、社會調研行動者三者間的行動邏輯和策略選擇的理論框架,嘗試對居委會的選擇性應付行為加以解釋。
關鍵詞:低壓保護;選擇性配合;社會調研;理性選擇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90-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政府管理逐漸形成了中央自上而下的體制,基層政府既要完成上級任務,也要處理各類社會事務,其中社會調研是基層居委會最常見的社會活動之一。在面對不同類型的社會調研活動時,基層政府到底會采取何種策略性行動呢?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應對不同類型的社會調研時的策略,探究其行動背后的邏輯和利益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行動邏輯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在我國基層政府的組織架構中,居委會/村委會實質上是基層自治組織,并非國家政權組織,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是街道/鄉鎮一級政府,而居委會在街道管轄范圍內,大量的行政事務依舊由街道下壓或轉嫁給居委會,但后者卻不在行政體系內,這也就導致了居委會行政化,因此居委會和街道實質上形成了一個政績共同體(于建嶸,2011)。基于此,有學者對街道和居委會的相互關系、居委會應對街道的非正式行為的行動邏輯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楊愛平,余雁鴻,2012)。受此啟發,也基于筆者多次參與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調研活動,居委會工作人員對待不同機構組織的調研活動態度不一,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因此本文決定從組織分析的角度,對基層居委會工作人員在面對不同類型的社會調研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程度的敷衍、應付,或極度重視以至于提供虛假信息的情況進行深入研究,探究其行動背后的邏輯和利益關系。
二、個案選擇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三次不同類型的調研活動為案例,對各地應對調研時的行動策略進行深入研究。第一次調研活動是筆者本科階段的國創項目,這是一項由學校組織,學生自主完成的一個項目。該調研主題是“失獨家庭養老困境的出路探究”。由于研究對象的隱蔽性特點,筆者很難接觸到這類人群,于是筆者前往所在鎮政府尋求幫助,在此過程中接觸了區政府、鎮政府和居委會三級工作人員,遇到了不同程度的不支持和拒絕的情況。第二次調研活動是筆者參與的J省道德情況調研,這次調研是由省文明辦和高校合作的項目,由于涉及地區較多,省文明辦給各地政府下達了通知,以保證調研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作為督導前往X市進行問卷調研活動,在不同的縣級市內,不同的地區政府對待筆者一行人的態度各有千秋。第三次調研活動是筆者參與的N市某區政府的委托項目,主要目的是對該地具體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存在的問題,為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筆者作為調研行動主體參與了三次調研,文中的資料主要來源于實證調查,包括調研過程中的經歷和后期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訪談。
三、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的選擇性配合:概念與分析框架
(一)社區公共事務性質
社區在日常工作中不會對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應付或虛假上報的辦法來解決。有學者將社區居委會日常的公共事務分為三類:政治性任務、行政性工作和居民事務。政治性任務主要是指上級黨委等發起的宣傳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行政性工作指有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派發和下壓的各種行政管理事務;居民事務是指源自社區內居民的基本訴求及各類活動(楊愛平,余雁鴻,2012)。
我們可以發現,不同類型的社會調研活動分屬于不同的公共事務,第一種調研活動不在社區的行政和政治工作范圍內,只能屬于居民事務,是筆者作為當地居民提出的要求和訴求,雖然與當地居民密切相關,但是不涉及其硬性的工作要求。第二類調研活動是由省級機關單位發起的活動,當地政府會在不同程度上將其視為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因此基層工作人員會將其視為政治性任務。第三類調研活動是由當地街道發起,意在自我檢查和自我提升,這類調研活動實際上在社區的行政工作范圍內。但在不同社區內,工作人員的態度不盡相同。這也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對此筆者也做了相關的訪談。
(二)選擇性配合分析框架
根據前述情況,如果社會調研的性質不涉及政治性工作時,居委會必然會根據社區具體情況和調研性質選擇性地配合調研工作。組織理論家理查德·豪(hall,1991)指出,對某種具體的組織行為和組織現象的分析,一方面要關注組織內部的資源,另一方面需要分析其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制約因素。從組織內部看,居委會自身的財力物力都有限,因此,他們的資源情況也就限制了其配合調研工作的能力和積極性。從組織外部看,居委會的特殊性質就決定了其與上級政府的資源依賴關系,在中國的壓力型體制下,居委會仍然處于類行政組織狀,街道對其有著一定的管轄權,因此其行動必然受到上級政府的制約。
在面對不同性質的調研活動時,縣市及街道的重視程度不一,其選擇性配合程度與調研性質相關。對于社區而言,調研活動僅僅是一項社會活動,無論支持與否,他們都有著完全的獨立選擇權。基于此,本文形成了以下預設。
預設1:當調研涉及政治性事務時,上級政府會予以重視,因此會作為政治任務布置給居委會,此時村委會對調研活動的配合和支持程度很高;當調研涉及行政性事務時,上級政府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居委會可能視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配合調研工作,街道也不會強制要求社區絕對的配合;當調研只涉及居民事務時,此時上級政府一般不參與此類活動,此時社區有著充分的選擇權。
預設2:居委會/村委會自身的財力、物力、人力有限,他們所能獲得的資源多數是靠自身的努力和爭取,因此為了節省資源和省事,在面對不涉及政績或面子工程時,選擇性配合是最佳的應對方案。
預設3:社會調研的行動主體對社區不構成威脅,也不會給社區帶來利益,因此社區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性地應對不同類型的調研活動。
四、選擇性配合的實證分析
第一類和第三類調研活動的實證材料均有訪談錄音,來源于訪談原稿,第二類調研活動則來源于筆者的親身經歷。
(一)居民事務類調研
第一類調研活動是筆者作為學生自主開展的調研項目,考慮到社區不配合的情況,筆者在學校行政機構開具了介紹信。由于失獨家庭的特殊性和隱蔽性,筆者決定向政府機構求助,首先所在社區直接拒絕了筆者的請求,并表示他們沒有接到上級通知,因此無法幫助我完成訪談工作,并且表示由于無法確定訪談是否會造成失獨老人的情緒問題進而對他們的工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建議筆者到鎮政府咨詢。
因此,無奈之下,筆者帶著介紹信來到了鎮政府計生辦公室,其中共兩位工作人員。在表明了來意之后,主任要求看我的訪談提綱,并表示:政府內部有這種類似的調查活動,認為筆者會給其工作增添麻煩,需要請示領導。
由此可見,社區或街道對于上級的依賴性非常強,并且很多情況下,在面臨居民事務時,社區往往會將責任推卸到上級政府,將責任轉嫁給上級政府,因此不配合的理由是:沒有接到上級通知,不能配合工作。事實上,上級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制約著基層?這也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政治事務類調研
第二類調研活動是筆者所在學校與省文明辦合作的項目,為了調研的順利進行,省文明辦通過內部文件已經向各級政府傳達了調研信息。在其中一個調研地,由于提前聯系了當地文明辦工作人員,當晚,筆者前往社區進行了抽樣,地方工作人員翻閱了問卷。但第二天在訪問員入戶后,反饋表示樣本戶已經傳閱了問卷,并且所有的回答都指向正向答案,為了保證調研的真實性,因此筆者臨時決定換樣本。社區工作人員表示了抗議,并且表示:如果要換樣本就不愿意帶訪員入戶,他們需要等待上級指示,筆者與其上級溝通后,一再強調,問卷結果不會影響其工作評價,對方才配合筆者的工作。
由此可見,該地對待我們的調研活動太過熱情,以至于將調研信息通知到戶,以保證問卷結果的最優化。工作評價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制約程度可見一斑。
(三)行政事務類調研
第三類社會調研活動受街道委托,筆者負責對其下轄社區進行自檢和提升建議的工作。事實上,各社區的配合程度不盡相同。該街道下轄9個社區,其中景明佳園情況比較混亂。筆者在調研之初,與該社區主任有過多次溝通,希望社區能夠幫忙組織參與調研的居民,以免發生混亂的情況,但是在調研當天,該社區主任只出現了一次,便不再關心調研相關事宜。
當天調研現場一度混亂。調研后筆者訪談了幾位居民,均表示:小區很亂,個人矛盾很多,小區內有勞改釋放人員、外地人等,人員混雜,社區主任也非常無奈。
由此可見,該社區情況十分糟糕,社區主任對社區事務也不盡心,因此對筆者所做的調研活動并不感興趣。
五、小結
在當代中國,一些社區居委會的選擇性應付行為的確客觀存在,尤其是在社會調研活動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在多次調研活動后,本文探究了社區組織的行動邏輯。總體而言,選擇性配合與上級政府的低壓保護相關,在面對社會調研時,社區的態度并不明朗,但是一旦涉及上級政府的指令或者安排,社區便有了明確的方向。其次,內部的混亂也導致社區主任對社會調研活動不感興趣,主要是由于調研無法給社區帶來實質性的利益,甚至可能揭露一些社區內部矛盾和問題,所以,是否配合或在多大程度上配合都是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再者,在上級政府沒有明確指出需要配合調研行動者的工作時,為了節省物力財力人力,社區都會選擇成本較低的配合行為。當調研活動涉及社區的指標評價和政績時,社區會非常重視,以致出現過度配合的情況。那么也就提醒我們需要深入地了解,上級政府對社區制約的核心在何處?是什么使得社區對上級政府的決策如此依賴?政績和指標評價在哪方面影響了社區組織?
參考文獻:
[1]于建嶸.從維穩的角度看社會轉型期的拆遷矛盾[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1):20-21.
[2]楊愛平,余雁鴻.選擇性應付:社區居委會行動邏輯的組織分析——以G市L社區為例[J].社會學研究,2012(4):105-126.
[3]Oi,Jean C.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