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慧
摘 要:白沙起義是瓊崖黎苗族人民反對國民黨壓迫奮起反抗的武裝起義。在白沙起義遭受挫折之時,王國興為代表的起義首領主動尋找共產黨,開創了黎苗少數民族自主尋找、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局面,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輝煌的篇章。本文從白沙起義發生的歷史背景出發敘述白沙起義發生經過,最后闡述白沙起義的重要歷史意義。
關鍵詞:白沙起義;黎;苗族;王國興
中圖分類號:K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159-02
白沙起義對瓊崖革命影響深遠,豐富了瓊崖革命乃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涵和歷史意義,直接推動和配合了海南島的解放起義,對于黎族社會的發展和黎族人民的徹底解放,對于海南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同時白沙起義的過程對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典范。
一、白沙起義發生的歷史背景
(一)五指山區黎、苗族人民生存狀況
1935年6月,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將黎、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樂東、保亭三縣,其中白沙縣最大,當時全縣人口有15萬余,主要人口為苗族。白沙縣的土地優渥,降雨量充足,因此莊稼等農作物生產良好。同時,白沙縣還擁有豐厚的地下資源。但白沙縣地處五指山腹地,交通十分閉塞,廣大黎、苗族人民遭受統治者殘酷的壓迫與剝削,因而五指山地區內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沒能得到發展。直到進入20世紀40年代初,黎族人民還是過著如同野人般的原始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原始的農耕方式若遭遇自然災害,則全年顆粒無收,再加上統治階級的苛捐雜稅的壓迫,黎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實則難上加難[1]。1932年至1937年間,瓊崖土地革命進入低潮期,將近200多名革命者潛入白沙縣開始了地下斗爭。這些革命同志喬裝打扮,利用各種職業隱瞞自己的身份與黎族同胞們共同生活并結下深厚的友誼。革命者們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各種途徑向黎、苗族人民講解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還傳播一些革命道理給黎、苗族的同胞們。因此,即使黎族同胞們未親眼所見中共瓊崖地方黨組織領導所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但還是深受鼓舞,為后來黎族同胞們進行瓊崖革命斗爭奠定了一定基礎。
(二)國民黨反動派的剝削與壓迫
1939年,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之手伸進海南,瓊崖很快遭到日軍占領。國民黨當時在島上的正規兵力約有六千人,大敵當前,不堅守在抗日前線[2],卻躲進了五指山區,對少數民族同胞們進行壓榨。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涌入五指山地區,造成當地物資供應緊張,大肆向苗族人民攤派各種苛捐雜稅。國民黨的官長們進入到黎苗族人民居住的各個村寨開始搜刮他們所需物品,士兵們如同匪賊般對待村民,國民黨在此奸淫擄掠,作惡多端,不計其數的黎胞們被國民黨士兵活活累死、餓死甚至亂棍打死,還有許多婦女成為他們的蹂躪對象,造成慘叫連連,尸橫遍野的悲慘景象。據材料的不完全記載,僅1942年春至1943年夏一年時間里,被直接或間接殺害的黎、苗族同胞就有1.3萬多人[1]。1942年,國民黨反動派在5月13日這天舉行了一場慘絕人寰的集體屠殺事件,1000多名無辜苗族同胞慘遭殺戮。黎、苗族群眾共同生活在五指山區,世代相處,唇齒相依,面臨同樣的遭遇和命運,“五一三”事件的發生,震驚了廣大黎族群眾,他們意識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隨時會轉向他們。
(三)黎族人民首領王國興
王國興是黎族首領,出生于海南島五指山地區的白沙縣紅毛峒番響村。其父名為王政和,擔任峒長,王國興的父親為人正直,在黎族人民中享有極高威望。1932年,國民黨在黎族地區成立了“撫黎局”,假借管理黎族事物的名義,實則對黎族人民進行剝削與壓迫。1935年9月,“撫黎局”以“抗丁抗稅”的罪名逮捕了王政和,王國興得知后,歷經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為難才將關押于獄中近三年的父親解救出來。王政和回來后沒多久就去世了,母親傷心過度也隨著父親一同離去。王國興對國民黨的仇恨在他心里像火一樣燃燒著,王國興不再坐以待斃,他下定決心拿起武器為同胞們拼出一條生路。1942年6月,王國興秘密知會紅毛鄉屬下各保保長到紅毛合茂山下的德倫開會,這次會議國興聽見同胞們激烈的呼聲,并看出了大家堅定不移的奮戰到底的決心。這次籌備會作為白沙起義的第一次會議意義非凡。王國興開始走訪各個村落,幾近走遍了整個五指山并同地區內與他較為契合的同胞做了細致的溝通,為起義進行著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同年王國興于紅毛鄉雜親山積極地召開了第二次籌備會,初步確定了兵力、武器的數量,并一致推舉王國興作為這次起義的總指揮。1942年12月舉行了第三次籌備會,期間王玉錦給黎族同胞們普及了一些軍事常識,做了一些軍事部署。
二、白沙起義的發展過程
(一)黎族人民奮起反抗
1943年7月12日,國民黨駐白沙縣縣長曾訓祥召集開會,強制命令各個鄉、保于7月15日之前定要交齊所謂的“抗戰糧”“參議糧”,并且還需交足一定分量的肉類、酒等各類物品,除此之外,還要抽取壯丁,如若無法交出則以500大洋來抵一個名額[1]。曾訓祥的作為引得全村人憤懣不已,決定借此機會揭竿而起。首領們分配好各鄉村的具體部署,1943年8月12日起義群眾達到4 000多人,王亞福與王明育等人率領眾人聽取命令后,直指向駐在村和印妹村的國黨白沙縣政府和駐在什空的白沙縣中隊發起了進攻,白沙起義就此拉開帷幕。第一戰取得了局部的勝利,繳獲一定數量戰利品,擊敗20余名敵軍,不少敵人聞風喪膽,逃之夭夭。起義的消息很快在周圍傳開來,駐守在紅毛什村的白沙、保亭、樂東三縣聯絡所所長兼白沙二區區長李有美得到消息后下當即令抓捕了王國興、王玉錦等人[2]。王玉錦聽到李有美用方言下令要對他們痛下毒手,假借肚子疼到河邊上廁所,轉而偷偷溜走。王玉錦脫險后立即奔向毛西村,聯合起義隊伍中的二十多人組成敢死隊解救王國興。一聲槍響,李有美從睡夢中驚醒,知道大事不好,已經來不及槍決王國興。同胞們不顧一切沖進牢房,敵軍開槍,王國興立即撲上去但為時已晚,王積義成為紅毛鄉第一個犧牲的起義者。此時王玉錦率領的突擊部隊趕到將聯絡所圍了起來,占領了什存。白沙一區的起義隊伍掃清殘敵后進軍鸚哥嶺支援紅毛鄉。1943年的7月中旬白沙起義進入了高潮階段。斗爭的硝煙席卷整個白沙,并深深地覆蓋了整個五指山地區。
(二)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反撲
白沙起義對國民黨形成了致命的打擊,國民黨懷恨在心,借著日寇在抗戰游擊區內的“蠶食”“掃蕩”,開始謀劃對黎族人民的報復計劃。9月下旬,國民黨當即實行瘋狂的反撲計劃。各區、鄉起義頭領率眾奮勇抵抗,后因缺乏糧食、彈藥無路可走而被迫撤到鸚哥嶺、什寒山一帶頑強斗爭,白沙起義遭受到了挫折。國民黨軍隊繼續攻擊起義軍,同時不留余力地對實行經濟封鎖,嚴令禁止客商往黎寨運送物資。黎族人民裝備不足,缺乏專業軍事戰略知識,沒有統一的指揮,大大地增加了敵軍的氣焰,國民黨軍隊更加肆無忌憚的殘害黎族同胞,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他們宣稱“要斬盡黎仔,殺絕苗人?!盵2]國民黨反動派軟硬皆施,想盡一切手段殺害黎苗同胞,起義領導和指揮細水鄉的王定江、白沙鄉的王亞福和王公護都英勇犧牲。整個五指山區被白色恐怖籠罩著,即便如此,以王國興、王玉錦為代表的黎苗同胞堅持屹立在血泊中,繼續高舉著白沙起義的旗幟。王國興帶領著一支起義隊伍同敵人在得南和牙萬兩個村子血戰了三天三夜,起義隊伍損失慘重,王國興憑著群眾的信任,領著群眾上鸚哥嶺暫時躲避。
(三)黎族人民尋找救星,迎來抗戰勝利
王國興歷經磨難終于與王玉錦、王高定等人相會了。白沙起義的隊伍因遭到敵人反撲面臨著嚴峻的局面[1]。起義遇到瓶頸,大家該何去何從,誰才能真正地幫助黎族人民,雖然大部分黎民沒有走出過五指山地區,但是他們聽過紅軍與“國賊”斗爭的故事。黎族人民一致決定分頭行動,去尋找紅軍隊伍。王國興派選了吉有理,王國森等四個起義代表兵分三路出發[1]。他們最終找到了紅軍,王昌國帶著他們到臨儋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臨儋縣委和第四支隊的主要領導熱情地接待他們,起義軍代表們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同時決心堅持跟隨中國共產黨。黎族代表們在六芹山受到了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的接見,馮白駒高度評價了白沙起義,并鼓勵他們堅持斗爭,并首先派了廖之雄,王茂松等一同回去先開展工作。馮白駒后來請示中央得到指示,要很好開辟黎苗族聚居的五指山根據地[3]。中共中央書記處又電示瓊崖特委:“必須認識黎苗族所在地的五指山脈一帶山地,將是我們長期抗戰的最后的可靠的根據地。其他領海地方都有敵偽盤跟的可能,只有有了夷民山地作為我軍的鞏固后方,我們才能支持長期抗戰”王國興領導的白沙縣黎族起義隊伍從此就直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敵對斗爭,起義隊伍的斗爭性質和內容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并逐漸匯入瓊崖革命的洪流中,揭開了黎族人自覺爭取族解放斗爭的新篇章。
三、白沙起義的歷史意義
(一)開啟民族革命戰爭新的歷史章程
白沙起義,是由黎苗人民發起的一場反抗與壓迫,不懼生死堅決與敵人堅持斗爭的民族革命。從西漢起就記載了黎族人民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黎族人民曾參加護國討袁軍,1915年多次聚眾抗擊龍濟光軍隊的壓迫和掠奪。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沿海黎漢雜居地區的黎族人民,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1927年底1928年初,陵水縣黎漢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舉行暴動,并創建了瓊崖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4]。1943年秋,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壓迫與奴役,在王國興、王玉錦等的領導下,黎族人民揭竿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起義。起義經過黎苗同胞精心策劃,做足準備給國民黨反動派帶來沉重打擊,黎苗同胞的壯舉,在民族革命斗爭史上記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白沙起義取得了局部勝利,戰果輝煌,但由于缺乏軍事常識,武器裝備不完善,起義軍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爾后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報復。白沙起義的首領們面對生死攸關的局面,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救星共產黨,使革命發生了質的變化。黎苗族起義軍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匯入了抗日戰爭的隊伍,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白沙起義凝聚著黎苗人民的堅強勇敢,勤勞智慧的優秀傳統精神,是發起白沙起義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為瓊崖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實的軍備力量
1944年春,瓊崖特委派第四大隊的第一、第二大隊進入白沙縣的阜青和龍頭兩鄉,采取與黎族同胞緊密聯系合作的方式來打擊國民黨頑固派,為之后白沙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作了準備。1944年的初冬,馮白駒會見了王國興,兩人一同暢聊了許久,王國興向馮白駒傾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惡行,詳細地敘述了白沙起義的經過,同時馮白駒也給王國興講解了海南島抗日戰爭的形勢,聊得很是投入。這次暢談后,一支以黎族人民為核心的名為“白保樂人民解放團”成立了,王國興被任命為解放團的團長。此后黎族人民的命運同共產黨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革命武裝隊伍也相繼被中共瓊崖特委派到白沙,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扭轉了白沙縣的革命武裝斗爭形勢,起義武裝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隊伍。黎、苗族人民得知瓊崖先遣部隊進駐,積極配合瓊崖革命工作,使瓊縱部隊開辟革命根據地的工作順利進行。黎、苗族人民在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黎苗同胞們熱心的幫助武裝部隊,籌備糧食,運送物資給予支援,救助傷員,青年積極參軍配合作戰,增強了瓊崖縱隊的軍備力量。
(三)對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黎苗同胞憑著勇敢與智慧使得白沙起義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戰果輝煌。但國民黨軍隊憑借著精良的裝備力量快速地對起義隊伍進行瘋狂反撲,起義因此元氣大傷。白沙起義失敗后,黎苗族起義隊伍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面臨重要的政治抉擇,他們想到了與國民黨作堅決斗爭的紅軍與共產黨,堅信著共產黨是代表人民的隊伍,只有共產黨才能拯救黎苗民族[6]。首領王國興在這緊要關頭與同胞們商量決定兵分三路尋求紅軍和共產黨的幫助。首領們歷經艱辛找到了紅軍,馮白駒親自會見了王國興,成立“白保樂解放團”,解放團積極配合瓊崖革命工作,使共產黨的影響力覆蓋五指山地區。中共瓊崖特委還委派武裝工作組進入白沙地區,建立白沙縣抗日民族政府。黎、苗群眾積極自覺地配合軍隊工作,站崗放哨,許多青年身體力行主動要求參軍作戰,僅紅毛鄉當時參加瓊崖縱隊的青年就有100多人,獅光鄉有200多青年手持粉槍,配合我軍作戰。在這種特殊的合作中所體現的黨和少數民族同胞的密切關系是民族團結的重要典范[7]。
參考文獻:
[1]程昭星,邢詒孔.黎族人民斗爭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2]中元秀.黎族人民領袖王國興[J].瓊島星火,1981(6).
[3]中共海南區黨委黨史辦公室.馮白駒史料[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2.371.
[4]符泰光.黎族白沙起義的歷史地位和作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7).
[5]李德芳.瓊崖革命史[M].??冢耗戏匠霭嫔?,2008.
[6]王齊冰.瓊崖革命研究60年[M].??冢耗虾3霭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