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
摘 要:區域文化精神是一個地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位于偉人故里的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融入獨特的區域文化精神教育,從“擔當、堅韌、創新、進取、自律、奉獻、博愛、樂學”多層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走出一條特色德育的校園文化之路。
關鍵詞:區域文化精神;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特色德育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255-02
區域文化精神是一個地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廣東省中山市因偉人孫中山先生而聞名于世。勇于擔當的猛士精神、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嚴于律己的公仆精神、救世濟民的博愛精神、融匯中外的治學精神是孫中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孫中山精神,是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品格的集中體現,是不朽的精神財富[1]。這種精神已逐漸融入中山人的血液中,推動中山人不斷奮斗、努力進取。位于偉人故里的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火炬職院),要創建特色校園文化,應充分發揮天然的地緣優勢,挖掘區域文化精神,融入孫中山精神,從“擔當、堅韌、創新、進取、自律、奉獻、博愛、樂學”多層面,走出一條特色德育的校園文化之路。
一、特色德育校園文化的內容選擇
(一)敢于擔當的責任教育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面對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敢于擔當、勇擔責任,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置個人安危于度外,拋個人富貴于身后,率先舉起反清革命大旗,掀起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浪潮,倡導“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正如李大釗所贊:“挺身其間,砥柱于革命中流,啟后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2]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勇于擔當的猛士精神,培養其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并外化為敢于擔當的責任行為,真正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質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也是不怕挫折、不斷奮起的一生。面對失敗,他始終堅信“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付世界發展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后成功之一日!”[3]辛亥首義的成功、共和國的建立、國民黨改組的成功,一一見證了孫中山這種不屈不撓、不怕挫折、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和良好品質。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的堅韌不拔、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質,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挫折與困難,提高承受挫折與解決困難的能力。
(三)敢為人先的創新教育
孫中山生活的時代是國運式微和民族覺醒的動蕩時期。他認為中國必須“按照自己的社會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做,社會才可以改良,國家才可以進步”,否則,“國家便要退化,民族便要危險。”[4]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孫中山先后提出“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制度、“以法治國”和“以法治黨”、自主開放、“知易行難”等思想,既突破了前人的條條框框,又獨具匠心地闖出了一條新路。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改革創新中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四)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
孫中山先生愛好讀書,他常說:“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5]他一生不斷學習、追求真理,廣泛吸收世界的先進思想,因時而進,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不斷推陳出新。從改良主張到革命行動,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到“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6]的民族主義升華,從效仿歐美實行共和到以俄為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及新三民主義思想等等,使中國民主革命走向了一個新階段。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在開拓進取中領悟人生的真諦。
(五)自律無私的廉潔教育
孫中山先生終生廉潔自律。本可坐擁廣廈萬間,卻只有簡單的住所;大部分時間都在籌款,但從未將資金轉作私用。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的自律無私的廉潔精神,面對紛繁多變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問題,保持清醒的頭腦,以良好的修養自信從容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理性的選擇。
(六)愛民為民的職業素養
孫中山極力主張為人民做實事、辦好事。他認為官吏是“國民之公仆”,官員的首要職責是“必須犧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絕對服從國家,以為人民謀自由平等” [7]。他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強調:“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并認為,“有才、有德的人,終能當我們的公仆”[8]。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的愛民為民的公仆精神,培養愛民為民的職業素養,積極服務國家、服務社會。
(七)胸懷天下的博愛精神
孫中山十分推崇“博愛”的思想,在革命生涯中,孫中山不僅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不斷為祖國爭取民族獨立進行抗爭,而且也對世界上其他被壓迫民族尤其是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關注,甚至直接支持援助菲律賓、朝鮮等國的民族運動。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的胸懷天下的博愛精神,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國際環境下,以寬廣的眼界、理性的姿態、共贏的理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中。
(八)善于思考的樂學品質
孫中山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學問家。他認為:“學問為立國根本,東西各國之文明,皆由學問購來。”[9]在“他的寓所內,四壁圖書,琳瑯滿目,十三經、二十四史、中外政治經濟書籍、各種地圖,應有盡有。他經常讀書,手不釋卷;融會貫通,能得要領。”[10]但他從不讀無用之書,吳稚暉在談到孫中山治學精神與方法時曾說:“總理于古今中外有用之書,可算無書不讀。”“他不是希望精博,是出于自然。”[11]可以說,孫中山一生的革命成就與他樂于學習、努力鉆研、善于思考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火炬職院創建特色德育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的善于思考的樂學品質,樹立科學的學習理念,學以致用。
二、特色德育校園文化的實施路徑
(一)開展孫中山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突出區域辦學特色
火炬職院緊緊依靠中山市辦學,積極為中山培養落地型實用人才,孫中山精神已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靈魂和精神動力。通過制定《孫中山精神入課堂實施方案》,通過在相關課程教學中實施孫中山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課內外系列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孫中山精神內涵和精神實質,用孫中山精神激勵自己、振奮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建設中山乃至國家的積極性和熱情,自覺樹立扎根家鄉、服務一方的就業觀念,自覺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中來。
(二)創新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實現校園文化與孫中山精神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等各種校園媒體,對孫中山精神進行廣泛宣傳。同時,學校開展“聽”“看”“讀”“唱”“講”“寫”“賽”“樹”八項系列活動。“聽”就是邀請孫中山精神研究專家給學生做“孫中山精神”主題講座,引導學生走進中國近代歷史的時空,共同增強踐行孫中山精神的堅定信念;“看”就是組織學生參觀孫中山故居,看中山市舉辦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圖片展”,讓學生以史為鑒感悟孫中山精神,切身體會孫中山精神的時代價值;“讀”就是閱讀與孫中山有關的系列圖書,如《孫中山傳》《孫中山全集》《孫中山選集》《孫中山文集》等,知曉孫中山的生平、事跡、精神內涵和思想內容等;“唱”就是在學生中唱《我們的孫中山》等歌曲,以歌曲激發學生領悟孫中山精神的熱情;“講”就是開展講孫中山故事、宣講孫中山精神的活動;“寫”就是在學生中開展“孫中山精神”主題等征文活動,讓學生充分抒發感悟與收獲;“賽”就是舉行學習踐行孫中山精神的演講與知識競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賽和越野長跑比賽,組織學生參加“逸仙杯”中山國際馬拉松比賽等;“樹”就是從“擔當、堅韌、創新、進取、自律、奉獻、博愛、樂學”多層面鼓勵引導學生在踐行上下功夫。通過八項系列活動的扎實開展,學生在眼看、耳聽、口唱、嘴說、腦動、心思、手寫、力行中使孫中山精神教育得到進一步深化,收到了明顯的教育效果。既增強了學生愛國愛鄉的自覺性,激發了他們作為新一代中山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又使孫中山精神深深根植于學生的思想中,提高了道德文明素質,把踐行孫中山精神變成從校園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的行動,進而推動了學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參考文獻:
[1]胡波.中山精神的再認識[J].中山社會科學,2017(1).
[2]劉作忠.挽孫中山先生聯選[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665.
[3]孫中山.致關建藩函[G]//孫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27.
[4]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320.
[5]黃昌谷.孫中山先生之生活[M].廣州:陸軍印刷所,1935:51.
[6]公布參議院議決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G]//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220.
[7]孫中山全集:第3 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92.
[8]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496.
[9]在北京湖廣會館學界歡迎會的演說(1912年8月 30日)[G]//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422-423.
[10]宋慶齡.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N].人民日報,1966-11-13.
[11]尚明軒,王學莊,陳崧.孫中山生平事跡追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