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鑫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社交軟件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分享信息以及互相溝通的重要媒介,尤其是現在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為了適應微時代的發展變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通過網絡新媒體來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253-02
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進步,可以說社會已經進入了微時代,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網絡自媒體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和信息共享途徑。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他們是微時代自媒體工具使用的主力軍,“微博”和“微信”在給大學生的生活和溝通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讓一些負面消息以及錯誤思想呈現幾何式的速度對外傳播,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很大的影響。微時代的信息傳播媒介只是一種工具,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看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認清微時代的本質特征,利用微時代積極的一面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特征
(一)追求思想的獨立自由
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微時代倡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獨立和自由的溝通,這種新興的媒介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強、溝通方便、傳播速度快,能夠充分調動師生之間以及大學生之間信息分享的積極性,擺脫了現實中人際交往面臨的身份、地位和年齡等外部因素的干擾,每一個參與主體都能以自由和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觀點,很多獨特的觀點還很有可能引起大家的熱議。因此在微時代,大學生的獨立個性將表現得更加突出,在網絡時代的信息交互中,每個人的角色定位都是交互的,他們既是信息的閱讀者,也是信息的制造和發布者,既有通過微平臺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也有在微平臺享受信息知情權的自由。
(二)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溝通,同時也能夠接觸到不同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識形態,能夠在網絡平臺上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當代大學生對于各種問題都有自己明確的判斷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觀點說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網絡塑造的平臺中,大學生能夠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通過對某件事情獨特的見解以及深刻的評論來吸引其他微用戶的關注和評價,極大提升個人的價值感。
(三)強烈的獵奇心理
高校大學生本身就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在微時代,利用自媒體工具進行探索的欲望更加強烈。“微博”和“微信”等自媒體工具在信息溝通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能夠讓大學生更快、更多地了解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提升了大學生思維活躍的程度,因此在微時代的大背景下,網絡溝通滿足了大學生好奇、嘗新和時尚的心理需求,也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對于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接受程度。
(四)認同高效性與碎片化的網絡信息
微時代顛覆了傳統信息的傳播方式,隨著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們已不再受到時空的束縛。可以隨意地通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工具方便地接入互聯網,并可以圖片、文字、語音甚至視頻等方式發布最新的見聞、接收信息、參與直播互動、開展評論,可以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各種事兒,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和高效。與此同時,由于QQ、微信、微博等具有字符長短和語音時長限制的特點,使各類微媒體呈現出大量的碎片信息,而轉發、評論等使這些信息碎片更加泛濫。微時代的大學生很喜歡沉浸在這種高效和碎片化的網絡信息中,高效便捷的信息拉近了他們與世界的距離,碎片化的信息讓他們可以不用費盡腦筋去思考所要表述的信息是否縝密和符合邏輯。
二、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于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吸引力,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要抓住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在微時代積極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訴求,主動創新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讓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進步。
(一)高校要重視微時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目前“微博”和“微信”已經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大學生都有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微博”和“微信”上發布的習慣,這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老師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的重要信息渠道。可以說“微博”和“微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造成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閱讀方式由深層閱讀改變為淺層閱讀、大段的閱讀轉變為碎片式的閱讀、書寫方式也由長篇書寫改為言簡意賅的短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由課上轉為課下,從現實世界轉化為虛擬世界。因此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媒體工具的作用,成立學校的官方微博或者班級微信群,多在這些平臺發布一些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在這些媒體上能夠了解到國家大事、時政消息以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事例,然后利用“微博”和“微信”的強大傳播能力,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學習和探討的熱潮,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學校要鼓勵老師多利用微時代的溝通工具與學生進行溝通,將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上延伸到網絡中,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校應該建立一支專門的善于利用“微博”和“微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隊伍,能夠科學地把握“微博”和“微信”的特點,掌握使用方法,能夠有效利用這些工具有針對性地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時具有分析和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能力,能夠通過將各種社會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信息再加工挖掘出深層次的內涵,然后制作成圖片、文字和視頻資料上傳到微博或者微信公眾平臺供大學生學習。
(二)提升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
微時代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運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中心,老師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灌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學生被動地參與和接受,這種方式很難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進入到大學生的大腦中,讓他們產生深刻的印象。而在微時代隨著“微博”和“微信”的興起,很多大學生都對里面的新鮮事物和信息很感興趣,及時便捷的傳播速度也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到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影響。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微時代為契機,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他們想要知道什么和學習什么,最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他們生活中或者思想上的什么問題,然后將這些內容信息有針對性地傳播到“微博”和“微信”當中,讓他們樂于接受,產生學習的興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也要通過“微博”和“微信”等工具時刻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時在課堂上將講課內容進行更新,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讓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讓他們產生深刻的印象。
(三)將微時代的新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通過先進典型的強大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共鳴,因此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將典型人物融入抽象的理論中,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具體。但是在微時代,大學生更多關注的是網絡紅人和娛樂明星,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人物關注度在不斷降低,這就需要不斷將新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增強典型的說服力以及受關注的程度。比如大學生喜歡娛樂明星,老師就可以將娛樂明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例子,讓學生們了解每一個人成為明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通過自己多年的努力奮斗、堅韌的品質和多年對藝術事業的堅持才能達到藝術的高峰,讓觀眾喜歡和接受,因此當代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這種利用“微博”和“微信”中大學生關注的公眾人物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很容易讓大家理解和接受,比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灌輸效果要好得多。
(四)提升微時代技能,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網絡素質
當前各種新媒體的衍生速度超乎尋常,層出不窮的新媒體使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很多方面開始落后于學生。現在的大學生擅長于運用網絡來進行學習、交友、購物、娛樂、理財等活動,甚至通過網絡來提升自我、凈化心靈,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絡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時候無法適應網絡發展的節奏,所開展的網絡德育工作對大學生難以形成吸引力,面對大學生所產生的疑惑也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這也是時代向人們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引導者,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應先有一桶水。雖然這樣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已顯落后,老師學生齊找水成為新的教育思路。但教育者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才能勝任本職工作毋庸置疑。這要求教育者必須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教育者要能及時地掌握各項新的政策,要能夠及時地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設備,要能夠使用各種新型技術和學生進行溝通。要積極參加網絡知識培訓活動,提升自己的網絡運用技能,為大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導。
三、結語
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微時代媒體工具信息傳播的便利性,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2]劉慧.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方法[J].青年與社會,2014(4).
[3]譚璐.論“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9).
[4]宋姣.網絡影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市場,2011(1).
[5]秦舒瑩,發展中的大學生網絡社團:問題與應對[J].社團管理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