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棋文
摘 要: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運用情感教育進行“中國夢”的傳播需要回歸生活世界。情感是序化的教育,情感教育與“中國夢”傳播要回歸到大學生生活世界中去,凸顯其實效性。
關鍵詞:情感教育;“中國夢”;生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228-02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隨著“中國夢”思想在高校的有效傳播,作為引領青年的主體——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夢”為核心的主流價值觀有一定的認識,如何進一步加深對大學生的“中國夢”的理解,則需要另辟蹊徑,而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便是“中國夢”傳播的途徑之一。“中國夢”的傳播不僅關乎我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取向,而且關乎全社會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序化的教育——情感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要略
何謂情感?著名情感教育專家朱小蔓認為:情感即人的區別與認識活動,有特定主觀體驗和外顯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的或社會的)相聯系的感情反映,它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綜合過程,既有情緒的含義,也有情感的含義,使用情緒(emotion)一詞側重標示感情性反映的過程,使用情感(feeling)一詞側重標示感情的體驗和感受方面 [2]19。而毛毫明認為:情感就是一種人生對幸福的感受和快樂的體驗[3]。 筆者認為:情感就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在感情,對于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會積極反應的一種特定情緒。情感是人內心本質和穩定的心理特征,是不輕易改變的感情,側重標示感情的體驗和感受方面。情感對于人而言是一種基礎性的材料,它形成于人之初,而不斷發展成為支持人各方面素質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情感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重要部分,所謂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朱小蔓還指出研究情感教育就是研究人的情感與人的生存發展的道德關系、認知關系、審美關系、價值關系如何取得最佳狀態[2]15。而張志勇在《情感教育論》中認為,情感教育即情感領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質的過程。情感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情感的序化與安頓。筆者認為: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中情感領域的秩序化,它主要表現為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包含情感、情緒、態度和信念等。在情感教育環節中,比較關注每個學生能夠“Je suis bien dans sap eau”(感到身心愉悅),以至于達到社會正能量的有效傳播,為社會善義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從另一方面來講,情感教育對教育的意義世界做基本一致性的追求,從真、善、美三者合一的高度來研究意義與教育發展的關系。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培育
1.情感始源——善端萌發和擴充
中國古代先賢孟子提出了“四端說”,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并把其作為人性的本源。人性的本源是善的,善也就成為情感教育的“原子”。善即良心,法國教育家盧梭分析了人的情感發展過程,他認為良心是人的最原始情感,良心是人們自我判斷或判斷別人行為好與壞、對與錯的心靈深處的一種準則。良心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首先表現為自愛,然后是良心指引下由自愛發展成為愛人,因此道德教育中情感的因素遠遠重于理智因素[4]4。每個人都具有善的本性,保持現有善的本性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初始要求。
在保持現有善的基礎上,情感教育還要“擴充善端”:即強調人性中具有趨美向善的根源性情感,使之在一定的教育條件下得到擴展和張揚,由人的這種情感出發而達成一定的道德品質直至形成道德人格[5]336。情感教育中善意的擴充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之一,在人的成長中起到助推器作用,進而影響全社會人群的從善觀。
2.情感厚積——“想象場”內化提升
情感教育中“善”意識的提高依賴于“想象場”的情感厚積。“想象場”是個人的隱秘世界。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知覺、態度等實際上是一個人自己的肌體經驗和別人對他的行為評價相結合的產物[4]227。中國古代儒家提出了情感規范內化的最高原則——中庸,并且只有內在的道德情感內化成價值觀才能達到這種原則的境界。朱小蔓認為:當代情感教育主張不是從外部強加,而是從內部找根據,它首先強調適應性,把適應人的需要,把控制、調節、引導、提升人的需要作為情感的事實性狀態與應該性狀態之間相互轉換的真實通道。
可適應性是情感教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從已有的知識和智力水平來說是適應性的基本面,從情緒性因素角度來說,是愿不愿意的問題。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順應[6]7。因此,“學會選擇”是必備知識和根本需求。毛毫明認為情感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領受教育者積極反思、自覺意識到建構個人意義世界的重要性,覺悟到情感生活的普遍性,拋棄情感生活的狹隘性,感受到生活意義的完整性,體驗自我的情感與他人情感的一致性,達到情感生活上的完整、統一與和諧。
3.情感實踐——秩序養成
情感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人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認識,并陶冶情操,使情與感秩序一致,進而升華為向善的情感信念。秩序是通過時空形式所表現出的事物或要素間和諧統一的運動狀態,具體表現有均衡、比例、對稱、節奏、韻律等[5]346。情感教育實踐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公德和責任意識。“公德”即學會遵守全社會公共規則和秩序,學會社會公共道德價值觀判斷和合理行為方式的選擇,責任教育實質上是個體對社會主體的公德理論的深化。
情感實踐通過體驗式學習來培育。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帶有獨特色調的覺知或意識。體驗式學習,指以情感體驗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學習。社會規范學習中的認知學習與行為學習是以情感為中介發生的,沒有情感的滲入就談不上真正道德意義上的學習[7]。體驗式學習的方式有實行校內民主化管理,學生可廣泛參與,具有“公正的秩序”的良好氣氛。還可以通過隱性課程來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隱性課程是指學校中除德育基礎性課程以外的一些課程,包括隱含在學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著影響的因素。隱性課程,在親屬的個人關系和非個人的成就與成年人職業的社會政治后的權威定向作用之間,提供了一個中介點[8]。通過體驗式學習,可培育學生愛祖國的情結文化,由意識層面深入到無意識層面,內化為學生的愛祖國情懷。
當代與情感教育有關的教育模式主要有:“關愛教育”“個性化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等。關愛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人性關懷反映了德育人性化的趨勢,關懷取向是對公正取向的合理補充。關愛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以情感體驗與關愛實踐為基本特征。關愛教育以人性關懷為己任,是現代社會對道德的呼喚。所謂“個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確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從學生在生活世界的個性出發,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通過個性化和社會化緊密結合、凝練學生的良好個性特征,促進其個性良性成長。進行以“仁愛”為核心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進行以勤儉為基礎的誠實勞動和文明消費教育;進行以自尊互敬為內容的交往禮儀教育;進行以修養為基礎的抗挫折教育。
4.情感環境——循循善誘
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樣需要良好環境的引導。涂爾干認為:國家就承擔不斷提醒教師的義務,提醒他們必須對孩子給予什么樣的觀念和情感,從而使孩子們適應他們必須生活的環境[9]。從教師的角度來講,需要教師有換位性的理解。換位性思考就是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世界角度觀察事物,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處理事務,洞悉學生的心理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這也就是要求情感教育工作者會“理解人”。
同樣,情感教育中還需要對社會環境不良性進行抵制,如不良消費主義的誘導。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強調了個人欲求的極大滿足,過分注重對個人消費欲望的關切,必須加以抵制。
二、情感教育何以回歸大學生生活世界
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是提出“生活世界”的第一人。在《歐學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一書中,他指出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帶來了實證主義的盛行,以至于出現價值觀等淪落的文化危機。如何回歸常態?胡塞爾指出便是要回歸“生活世界”,或曰“日常生活世界”“周圍世界”,人們在其中生活、可直接經驗到的、主體間的文化世界。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海德格爾提出了“日常共在的世界”;語言哲學學派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提出“生活形式”;哈貝馬斯則從交往行動補充角度提出了生活世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科西克和赫勒則分別提出“偽具體性的世界”和“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中包含下列內容:生活于其中,有密切聯系的有意義可創造的價值;得到經驗確證的、直觀的感性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自然和社會在人的感性活動中的統一體;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科學生活與人文生活等多樣性生活的辯證統一。那么,情感教育因何要回歸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呢?
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根基。大學生生活世界。就是每個大學生都從事的衣食住行、交往自在的、重復性的生活領域,即日常生活領域,這是狹義的大學生生活世界,我們所說的“理性向大學生生活世界回歸”就是指狹義的大學生生活世界。從生活出發,既要求從大學生的整體出發,從大學生發展的所有方面出發,也要求從大學生與生活世界的互動出發。人的生活過程就是一個人心靈成長的過程,一個人的心靈的成長想要達到合理的目標,將主要取決于這個人自身的主觀努力[10]。
從教育的本質看,情感教育是指向大學生生活意義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要求尊重大學生生活實踐、創新生活,也就是從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情感教育來源于大學生生活世界,偏離大學生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是不現實的;從情感教育的主要對象來看,即是“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大學生”,生活世界是“大學生的世界”,是由大學生的生存活動所構成的意義世界;從情感教育的過程看,情感教育與大學生生活世界是相互為一體的,情感是在與大學生生活世界中的對象發生聯系中產生并發展的。這種互動性則體現為情感互動規律,是指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通過語言、動作以及行為的傳遞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發,從而達到雙方感情共鳴和思想認識趨同的規律[11]。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 “中國夢”的概念以來,華夏大地便開始轟轟烈烈的“中國夢”傳播活動。中國夢作為一種深刻政治理論的通俗表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特性,又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領能力[12]。
當代高校作為“中國夢”傳播的主戰場,在宣傳“中國夢”教育過程中要緊密結合大學生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真正加深大學生“中國夢”傳播活動實效性。“中國夢”的傳播體現為愛祖國情感的培養,愛祖國情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性情感,它在人類情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培養,對本民族的團結具有強烈的凝聚作用,對國家的發展也具有強大的動力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小蔓. 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
[3]毛毫明.論指向生活意義的情感教育[J].教育研究,2006(8):67.
[4]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5]魯潔.道德教育縱論:第1卷 [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美]皮亞杰.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魯潔.道德教育縱論:第2卷 [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98.
[8][美]勞倫斯·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7.
[9][法]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1.
[10]張國清.情感生活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6.
[11]徐志遠,龍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機制和規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4):14.
[12]吳瓊.中國夢傳播的話語策略探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