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斌 劉友田
摘 要: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必須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化建設進程中的方向指引、組織帶頭和服務保障作用,找準農村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建設困境,進而凝聚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力量破解困境,從而實現農村文化繁榮興盛、鄉風文明煥發生機的新局面。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文化;困境;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162-03
我國農村具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仰韶文化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耕文明經歷了一萬多年的輝煌歷程,已成為農村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要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根本,因此,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要立足新的歷史方位,開啟新的征程,完成新的使命。所謂農村文化建設,主要是指和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保持聯系,適應于本地群眾實際需求的思想理念、道德觀念、法律思維、科學文化知識、文化娛樂類活動之合稱,這是農村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發展之后變化的一種突出反映[1]。新時代農村文化的建設絕不能肆意亂為,必須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依托,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的作用,為此,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要擔負起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勇做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心骨”“領頭羊”和“智囊團”。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2]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前方指揮部”,是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主力軍,必須深入領會和踐行黨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的“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的具體要求,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方向指引、組織帶頭和服務保障的重要作用,真正實現農村文化繁榮興盛、鄉風文明煥發生機的新局面。
(一)方向指引作用
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封建宗法觀念根深蒂固,社會成員由于受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影響形成了封建性、分散性的心理特征,綜合素質普遍偏低,要想在農村開啟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的文化建設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特別是要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方向指引作用。否則,就很容易在建設進程中發生混亂,使其偏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從而失去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黨的思想和主張在農村“最后一公里”得到宣傳落實。
農村基層黨組織扎根于農村、來源于農民,是黨在農村戰斗力的全部基礎和主力,為確保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不偏離正常軌道,農村基層黨組織有責任和有義務在農村文化建設進程中提供方向指引。第一,提供政治引領。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核心,必須充分發揮其在政治領域的領導作用,積極發動廣大黨員群眾,并將黨員群眾凝聚在以村黨支部書記為核心的基層黨組織周圍,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政治引領。第二,提供思想引領。農民群眾思想的轉變是文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把人民群眾從幾千年來封建專制統治和宗法觀念的影響中徹底解放出來是農村進行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關鍵,其任務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絕非普通群眾所能想象和單獨完成的,要靠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引導農民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領農民朝著當代先進文化建設的方向穩中前進。第三,提供文化引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農村基層黨組織是中國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者和引領者,因此要勇于承擔起破除農民封建落后、腐化糟粕的文化習俗的重任,帶領人民在新的時代用先進文化武裝自己,進而繁榮農村文化,實現鄉村振興。
(二)組織帶頭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為57 661萬,約占國家人口總數的41%,農村人口居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村民的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各有不同,要想把57 661萬有著不同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農村人口組織起來絕非易事,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和有力的模范帶頭者。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民群眾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其組織和帶頭能力在抗日戰爭期間就得到了初步體現,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踐中得到了升華,在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更應該凝聚起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帶領農民群眾摘掉農民素質低下,農村文化落后的帽子。
農村基層黨組織強大的組織和帶頭作用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得到證實的。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和領導絕不能空喊口號,而應將建設責任內化于心,將干勁外化于行動。第一,帶頭轉變思想。農村基層黨組織及其黨員同志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學習,自覺轉變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活動等陳規陋習思維,以新的視野審視當代農村發展的潛力,帶領農民把自己的鄉村建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二,帶頭落實行動。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要采用“以一帶多、以點帶面”的方式,一個黨員帶領多名群眾、黨支部所有黨員帶領全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學習科學種植、養殖知識,學習科學無神論知識,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創建等移風易俗活動,并帶頭踐行,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的思維,為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樹立榜樣。
(三)服務保障作用
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可謂任務繁重,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迎頭頂上,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任何一級黨組織都必須以有效服務人民群眾為根本目標。農村基層黨組織合法性資源的集聚和生長,源于村黨組織和村民群眾之間的服務供需互動。村民群眾的服務需求從村黨組織的服務供給中得到有效滿足,自然也會更加認同農村基層黨組織[3]。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特性決定了其在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充當服務保障者的角色。第一,做群眾文化需求的“供應商”。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夠站在農村文化發展的前沿,充分調查和分析農民群眾切實的文化需求,通過國家政策扶持、特色文化資源的招商引資,積極培育當地的文化特色,挖掘文化發展資源,切實滿足農民群眾對各類文化產品的需求,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也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做農村文化管理的“管理員”。文化產品的供應、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基礎設施的維護以及群眾文化需要的反饋都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這個“文化管理員”進行管理,為農村文化的建設以及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做好服務工作。有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保障作用,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道路才會更加順暢。
二、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進程中的困境
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以及資源方面的短缺,在新的時代進行文化建設還存在著許多短板,面臨著許多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領導干部觀念保守,文化建設人才短缺
當前,作為農村領導干部的黨支部書記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思想觀念相對保守這一現狀。在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往往是思想保守、思維單一以及模式固化,對于農村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確認識,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缺乏活力和動力。此外,農村的人員結構呈現出老幼居多,青年較少的狀況。農村文化的發展主要靠知識分子、年輕學生以及上級政府派駐的“第一書記”以及大學生村官等人的引領,而這些人才由于農村生活水平、工作環境以及收入待遇等較城鎮差距較大從而導致嚴重缺乏。文化的發展關鍵靠人才,而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甚是匱乏,這就直接導致了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創新和創造。農村領導干部思想的保守、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的匱乏這些制約因素往往會使國家的相關政策得不到切實的貫徹,從而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的發展、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
(二)文化基礎設施不足,評估管理機制落后
前些年,由于政府部門對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視不足,導致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較少,使農村文化事業經費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例如,2015年全國文化事業費僅占國家財政總支出比重的0.39%[4]。文化事業經費投入較少進而導致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使農村群眾應有的文化產品服務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真正滿足。農家書屋、農村文化館、文化廣場和活動器材等這些農村本該擁有的文化基礎設施由于經費不足導致了許多村莊沒有這類基礎設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更無從談起。評估機制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落實與實施具有非常大的監督作用,但在現階段文化機制運行中,其評估機制存在較大的缺失,評估內容過于強調文化硬性建設指標,在評估方式方面沒有以農民為核心,評估標準制定混亂,進而影響農村文化建設[5]。評估管理機制的混亂與落后就直接導致了農村文化基礎建設狀況以及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得不到真實地反映,這不僅會使農村文化建設的短板得不到補齊,而且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施政策略和進程。
(三)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服務嚴重脫節
農村地區文化公共產品的供給和服務主要是由上級政府、村集體提供,介于農村財力狀況拮據的現狀,在文化公共產品及服務的支出上則少之又少,導致了當前農村地區文化產品種類稀少、規模較小,無法滿足農民群眾正常需求的狀況。當前,對農村文化建設實行自上而下的“格式化”管理,對農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采用統一分配的模式,導致政府出現“越位”和“缺位”并存的局面,加之農民需求不足,被動進行文化消費,出現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如2015年我國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僅有15部490集,部數和集數分別占年度電視劇發行總量的3.81%和2.96%,遠遠無法滿足農村常住人口的收視需求[4]。經費不足、投入較少為根源的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以及以農民主體創作意識淡薄所導致的文化服務嚴重脫節已成為農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障礙,為了高質量地進行農村文化建設,這一落后現狀必須得到解決和完善。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進程中的主要著力點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主力軍,在文化建設工作中完全可以擔當“文藝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的角色。基于農村當前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困境,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認清當前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進程中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認清問題的根源和農民群眾的需求,在以下方面著重發力。
(一)深入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努力認清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轉化,著重滿足農民群眾在新時代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要;認清當前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和需求過剩的矛盾,著重解決當前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錯位狀況;認清當前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能滿足農村文化公共產品建設的現狀,重視農民群眾對文化產品需求的質量與數量,增加農村文化事業經費開支;認清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年齡結構失調以及人才短缺的狀況,著重以各種方式吸納農村文化建設人才,補齊人才缺口;認清當前農村文化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夠問題,著重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結合,促進文化產品轉化為經濟動能,為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動能。發現農村文化建設的突破點,凝聚文化建設困境的發力點,深入推進農村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文化繁盛的景象將會指日可待。
(二)創建支部主導與群眾協同的文化發展模式
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要有主導有協同,創建以農村黨支部為主導,以群眾為協同的文化發展模式是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有了黨和群眾的合作,任何難題都能破解,任何實踐都能創造出可喜成果。基層支部通過調研分析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挖掘農村文化的傳統技藝與發展潛力,制定適合本鄉村的文化發展策略和組織各類文化社團,動員和帶動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增強農民群眾的精神獲得感,使鄉村煥發出本該有的生機與活力。以山東省昌邑市為例,昌邑市不斷加大對基層文藝組織的扶持力度,注重提高農村各類文藝骨干的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極大地滿足了農村群眾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該市85%的村(社區)擁有文藝隊伍,莊戶劇團、秧歌隊、合唱團等群眾性文化團體總數達500余支,農村文化能人300余人,每年自發演出達1萬余場[7]。昌邑市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充分證實了基層黨支部主導與群眾協同的文化發展模式的可行性,全國農村黨支部都應以此為典型,結合本村的村民特長與文化底蘊,因地制宜地制定本村的文化發展戰略,為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貢獻出屬于黨支部的應有力量。
(三)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農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淳樸的鄉村風情、悠久的農耕文明、形式多樣的傳統技藝,但是由于保護和傳承意識的缺乏,導致了這些文明、文化和技藝幾近淡忘和失傳,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樹立保護、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重塑往日的輝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指出了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7]為此,基層黨組織必須要立足鄉村,在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創造性思維推進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轉化,使其賦予鮮明的中國特色,為農村在新時代的大有作為奠定厚重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茜.現代市場經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困境以及改善思路[J].知識經濟,2017(12):19.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65.
[3]王華華,孔凡娟.變化社會中農村黨組織建設的新理念:審美性、群眾性與服務性[J].理論導刊,2017(12):16.
[4]徐學慶.補齊河南農村文化發展短板的對策建議[J].學習論壇,2017(6):62.62.
[5]蘇興花.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文化問題與合理應對研究[J].科教論壇,2017(2)270.
[6]方曉彤.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模式與實踐[J].重慶社會科學,2017(5):100.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