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芳
摘 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數學知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研究出來。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素質教育應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
關鍵詞:新課程;創新教育;創新能力;合作學習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按照傳統的方式接受老師塞給他們的知識,教學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事先規定和設計好的,每個教學環節需要幾分鐘也要分配得準確無誤,學生被設計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在這里學生的潛能不僅沒有被喚醒,反而被壓抑了,學生的個性也隨之被束縛。在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而所謂的新型人才不再是只會讀書只會考試的書呆子,而是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如果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新時代的競爭環境下必將被淘汰,因此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課程改革的要求。那么在新課改下,數學教學應該如何根據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呢?
一、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
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我們應該改變應試教育的觀念,不再一味地搞題海戰術和滿堂灌。數學的學科特點是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一環扣一環,題目具有多變性,解題方法具有多樣性等,所以數學這門學科是培養學生合作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做學習的主動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大膽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以往的數學課堂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機械記憶和被動模仿,基礎知識雖然訓練扎實,實際上忽略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忽略了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不應當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有意識地調動他們動手、動口、動眼的積極性。在可解可不解之處讓學生自己去解,在可說可不說之處讓學生自己去說。對于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地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補充意見,點撥學生深入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讓學生主動去學,而不是被動地學。很多數學問題都有多種解法,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應滿堂灌,題目不一定要多才有效果,可以一題多種解法,講題的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題,每一個同學的解法都有可取之處,讓每一個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分享自己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有學習的成就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學習的興趣。
二、倡導合作學習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書呆子,更需要的是有創新能力,又有團隊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所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已經迫在眉睫。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數學問題具有一定的學科特點,一個人的思考畢竟具有局限性,有時候怎么思考都沒有辦法找到解題方法,但是如果有人提醒一步,思維突然就會開竅了,所以集體的智慧總是很大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比如,可將本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課堂上給每一個小組討論的時間,然后再讓學生發言,跟全班同學分享本組的不同解法;分小組合作學習還有一個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好導學案,讓小組成員課前就合作預習好,課堂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
三、加強自我學習,提高教師創新素質
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師,不應只是會上課會解題的教師,而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素養,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教學技能,還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現代科技教學工具。想要讓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興趣,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更高效的合作學習課堂,教師應該借助更多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新的事物,掌握新的技能,熟練各種多媒體軟件,并將這些現代科技教學工具運用到實際的課堂中。數學是一門非常注重圖像以及空間想象能力的學科,運用好現代科技教學工具,可以讓抽象的問題更好更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合理地利用現代科技教學工具,可以讓數學課堂更生動更高效地進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討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可以借助投影儀等先進教學工具,將小組的討論結果展示出來,這樣省去了板書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分享同學之間的解題方法,這樣就可以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
實施新課改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創新能力,培養適應新時代的新型人才。在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師要借助各種現代科技教學工具,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應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所以在新課改下,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改變教育理念,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孫若男.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初探[J].考試周刊,2017(43).
[2]張星江,楊濤.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分組討論問題[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