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穎
[摘 要]估算能力是體現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部分。教師分析學生估算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學生重建估算的學習起點,能有效避免學生盲目追求形式上的估算,讓學生走出估算學習的誤區,形成正確的估算觀念。
[關鍵詞]估算;精確;近似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9-0090-01
估算雖然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涉及廣泛,但卻屬于附加學習內容。因此,廣大教師普遍對估算不夠重視,甚至對估算的教學設計初衷不甚了解,導致教學陷入各種“歧途”,使學生對估算學習本末倒置,為了估算而估算。為了體現估算的寶貴價值,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走出估算誤區,形成正確的估算觀念。
一、重在估算方法,不必在意估算準不準
【課堂教學】三年級上冊“兩位數加兩位數”
師:估算49+14的和是多少?看誰估得準。
生1:把49估成50,估值為64。
生2:將49、14估成50、10,估值為60。
生3:將49估成50,增加了1,應將14減1變為13,50+13=63,這樣增減持平,估值最準。
師:最后一個學生的估值是最準確的。
【問題聚焦】在以上互動探討估算的過程中,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各種估算方法,但教師的評價卻重在追求精確度而輕估算方法,這容易使學生拘泥于精確度,不利于發揮估值的策略與方法的創新。
【應對策略】估算只有方法優劣之分,絕無精確度大小之差。估算教學須將方法策略擺在首位,促使學生探究方法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比如估算“38×42”,將兩個因數進行縮減估值為30和40,可得出保守值1200;把兩個因數進行增加估值為40和50,能得出最大值2000;保守值與最大值之間的范圍就是估值的合理區間。把兩個因數作增減抵沖處理為40和40,估值1600最合理。還可以采取只近似處理其中一個因數為整十數的方法,估值為1680或1520也是合理的。
二、估算重在先估值后計算,不在取近似數
【課堂教學】三年級期中測試題
“十一”期間,某國家5A級景區一周內接待游客數量如下表所示:
問:旅游高峰期的三天大約共接待了多少人?
有學生這樣計算“1989+2103=4092(人),4092+1897=5989(人),5989≈6000,答:高峰期的三天共接待游客約6000人。”也有學生這樣計算“1989+2103+1897≈2000+2000+2000=6000(人),答:高峰期的三天共接待游客約6000人。”教師對前一個學生的解法酌情扣分,對后一個學生的解法給予滿分。
【問題聚焦】有學生據此提出質疑:前一個學生的解法也正確,因為正確答案是一個約數。以上教學事例折射出一些問題,估算不應只是求得最終值,而應是計算過程中的估值。此題數據較大,如果先計算再對結果取近似值,則計算煩瑣且對估算產生誤區;若先估值再計算,可使計算過程變得簡便。
【應對策略】必須讓學生學會區別估算與估計。估計是對一個度量對象進行數值化的概括描述,如求近似數、省略尾數、保留幾位有效數字等。估算同精算一樣,是一種計算的策略,估算應該是先估后算,先對各個數據進行近似處理,然后再進行精確計算。在教學時,教師必須注重估算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估算原則,使估算方法常態化,并成為學生計算的剛需。
三、該不該估算不由“大約”說了算
【課堂教學】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配套練習題
每個貨架有4層,平均每層大約陳列20件商品。每個貨架大約陳列多少件商品?照這樣計算,30個貨架大約可以陳列多少件商品?
有學生這樣計算“20×4≈80(件),80×30≈2400(件),答:每個貨架大約陳列80件商品,30個貨架大約陳列2400件商品。”
【問題聚焦】由于學生生活經驗不足,混淆了數學語境與生活語境中的“大約”一詞的含義,未能真正理解“大約”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以為只要涉及“大約”就預示著要用估算。
【應對策略】數學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正確理解“大約”一詞的語義,根據語句里的整體含義來揣測“大約”的意思,讓學生明白“大約”一詞并不代表一定要進行估算。上述練習題的問題中出現的“大約”只是為了與題目中“每層大約陳列20件商品”一致。因為在生活中,很多情況下參與計算的原始數據本身就是近似數,因此在此題的計算中,應把“≈”改為“=”。
總之,估算是進行簡便計算的“新技能”。讓學生體驗到估算策略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合理性,并在生活中能夠正確采用估算方法進行估算,對提高其數學素養,培養其數學應用能力至關重要。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