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摘要:財政部在2017年5月修訂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第15號文件中對政府補助進行了具體闡述和說明。在該準則中包括企業的日常活動、政府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的其他收益和資產相關的補助準則,以及補助的適用范圍和銜接規定這六方面內容。本文將根據準則的規定,結合日常業務中常見的問題和認識誤區進行解讀和分析。
關鍵詞:政府補助準則;財政政策;公用事業型企業;解讀
一、關于企業日常活動的政府補助
企業日常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與政府補助相關的部分,應該按照實際發生的經濟行為所包含的業務性質進行會計分類,計入其他收益或沖減相關成本費用[1]。政府補助沒有應用到企業日常活動的部分資金,按照準則的要求應該計入營業外收支。但在最新頒布的政府補助準則中沒有對企業“日常活動”的具體說明和界定,這也就是說國家財政部對此項條款有最終的解釋和說明權。如果按照會計行業的普遍認知,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所產生的費用包含在企業營業成本和利潤之中;若政府補助的費用運用到企業成本和利潤的核算中,并與企業日常銷售等經營行為密切相關,則將這部分政府補助的資金稱作企業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在企業日常銷售所產生的增值稅中,政府補助可以承擔即征即退的那部分費用,并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日常工作的統籌與安排,幫助企業的資金更加流暢地運轉,對企業的發展有促進的作用。
二、關于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方法
政府下發到企業的補助具體有兩種形式的會計處理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總額法,是指政府將所下撥的輔助款項直接納入到企業的收益中,作為企業的總體經營收益,計入到企業納稅的部分。這種補助可以是一次性撥款也可以是分批撥款;第二種補助形式是凈額法,凈額法所撥付的補助屬于企業的相關資產賬面價值或者成本費用等,可以作為企業相關補償款項進行合法抵扣。
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所處的行業和發展情況,結合當地政府的經濟政策,同時充分了解自身經濟業務的實質,找到適合自身經濟活動的政府補助,并選擇對自身利益最有幫助的政府補助形式。在政府補助準則中規定,企業對于同類或類似的經濟業務企業只能選擇一種政府補助形式,并且企業一旦選擇總額法或凈額法其中的一種形式,就必須一直沿用該種類的政府補助,不可以隨意變更。同時,企業對某些特殊種類的業務只能接受特定的補助形式,例如在一般納稅人進行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業務辦理時,只能申請總額法進行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
這種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僅規范了市場中企業的經濟行為,也放寬了企業的經營政策。新的政府補助準則重新定義了政府補助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操作性,并且通過對政府會計部門的嚴格監管,使政府與企業的資金往來更加公開化和透明化,從而帶動我國會計行業的良性發展。
三、關于企業“其他收益”的會計科目
在新的政府補助準則中要求企業增設“其他收益”的會計科目來接受以總額法撥入的政府補助,這個會計科目主要針對企業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行為和產生的相關費用。政府補助準則通過嚴格定義企業新設立的“其他收益”會計科目,可以清晰的了解企業內部的政府補助資金的流動方向,并實時監管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
通過總額法納入的政府補助資金主要用于企業的日常活動所需,企業會計在受到這筆款項時,應該先將政府補助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后將該筆政府補助分攤計入具體的收益分類,借記到例如“銀行存款”和“其他應收款”等會計科目,同時應該貸記“其他收益”會計科目以平衡會計分錄。在會計每期期末,企業會計應該將“其他收益”會計科目中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每一期會計分錄中的本科目結轉后所有余額應該清零[1]。
政府補助準則要求企業設立相應的接收補助的會計科目可以更清楚的掌握企業的賬目,實時監管政府補助的使用情況,從而規范企業的經濟行為,并有針對性的制定下一階段的補助政策。
四、與企業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企業獲取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分為總額法和凈額法的兩種情況,如果企業先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再通過長期資產的形式進行構建。在總額法的會計處理模式下,企業應該在取得補助的開始階段就將相關的資產進行計提折舊或者攤銷,按照科學合理的會計方法將資產相關的補助所產生的遞延收益分期計入當期收益;在凈額法的會計處理模式下,企業應該將相關資產轉變成可預定使用的流動資金狀態,從而將政府補助變成遞延收益以沖減資產賬面價值。如果企業先構建了資產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使用,然后再通過政府補助的形式進行核銷和沖賬,如果通過總額法的會計模式企業應當在已經使用過的資產的剩余使用壽命內通過科學合理的會計手段將遞延收益分期計入當期收益;在凈額法的會計處理模式下企業應當先在賬目中扣除資產已經使用年限的賬面價值,然后按照剩余的使用壽命對該資產進行計提折舊或攤銷[2]。
五、關于政府補助準則的適用范圍
我國財政部頒布過關于政府補助準則使用范圍的相關文件,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國庫資金和財政專戶資金管理的通知》中規定過,各級地方政府和財政部門要嚴格按照批準的年度預算和用款對企業進行補助撥款,不可以超額進行補助支出。如果遇到急需用款的企業申請補助時,要經過領導班子開會討論和上報上級財政部門以請示是否予以撥款,通過借款對象的信用等級和企業業績來評定該筆補助是否運用得當。各級財政部門應該將下屬管理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同時納入到年度撥款預算中,不得對非預算內企業及未納入年度預算的項目借款和墊付財政資金,如果遇到處理應急事件的一、二級預算單位,可以將臨時性資金撥付其用于資金周轉,但借款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新的政府補助原則是不準對非預算內企業進行借款,并且政府沒有對企業債務的豁免權,政府補助準則的適用原則必須以政府正常活動為前提,然后最大限度的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而完善企業和政府的債權債務關系。
六、關于銜接規定
政府補助準則規定,若企業在2017年年度中還存在上個年度的政府補助余額,則采用未來適用法進行會計處理,若政府補助發生在2017年之后,則根據新增的政府補助準則進行調整[1]。具體是調整方式為,2017年之前存在的政府補助還沒有進行會計分攤,也沒有計入企業損益和遞延收益,所以采取未來適用法可以幫助企業更快適應新的政策和經濟環境,企業不需調2017年之前相關會計科目的期末余額,在進行2017年會計工作時也不需要對之前政府補助參與的會計行為進行調整和比較。
企業從2017年開始到新政府補助準施行日之間新增的政府補助其會計科目的分類和結算方式應當按照新準則的規定執行,并進行符合政府要求的會計處理。新的政府補助準則在時間上從2017年為分水嶺,企業應該注重對新準則的理解和應用,并相應改革自身的會計處理方式,更好地運用政府補助。企業可以通過學習新準則中的相關應用指南和企業會計準則等方面的解釋,將政府對企業補助的宏觀調控貫徹到企業發展的戰略方針中,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應該與政府補助準則相匹配,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企業。
七、結論
企業關于政府補助準則的解讀有助于企業更好地落實國家的經濟政策,通過學習新準則中對企業補助會計處理方法的學習,明確補助準則的適用范圍和銜接規定,使企業在自身相關資產和會計科目的會計處理問題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在積極響應國家經濟政策的同時完善企業內部會計管理方式,不僅能使企業更好的發展,也可以使政府更好地對企業進行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關于政府補助準則有關問題的解讀[J].交通財會,2018 (03):94-95.
[2]財政部明確政府補助會計準則適用范圍[J].中國總會計師,2018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