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寧 王靜
摘 要:本文選取2002年-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為產出指標,并以研究與發展內部經費支出、科技人員數量、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作為投入指標,來測度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技術效率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差異,應具體原因具體分析以制定出有利于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并且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上都是有效的,說明科技進步和技術效率提高的作用在逐步顯現。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技術效率;全要素生產率
一、引言
近期,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高科技技術產品征收較高的關稅并且對于其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征收高關稅,限制美國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尤其是在對中興出口的芯片進行了長達七年之久的限制出口。然而,中興在消息發出的當天在股市中就被停牌,說明我國對進口外國高新技術產品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那么,對于如何加強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成為當下熱議話題。
本文選取長江經濟帶涉及的11個省市為研究對象,來對其高新技術產業的效率進行評價分析。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承東啟西的作用,能夠借助長江水運優勢實現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實現產業轉移,因此,分析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方法及指標選取
1.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模型
Fare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得到的Malmquist指數即TFP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1)中y為產出,x為投入,t+1和t分別代表時期,d為距離函數,且公式兩邊分別記為TFP、TEF和TE,則主體在單位時期內的全要素生產率可以表示為:
TFP=TEFxTE(2)
TFP為全要素生產率,TEF為綜合技術效率、TE為技術進步率,其中綜合技術效率又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即TEF=PECHxSECH。
2.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按照全面性、可獲取性、代表性等原則選取相關投入、產出指標,并且考慮指標之間會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因此不宜選取過多指標。本文選取2002年-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研究與發展內部經費支出、科技人員數量、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作為投入指標,將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作為決策單元。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EPS數據庫平臺。
三、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效率評價
綜合技術效率評價
1.綜合技術效率分年度分析
通過Deap2.1軟件,得出2002年-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高新技術產業各項效率指標。從整體來看,2002年-2016年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975,并沒有不是有效率的,因為一單位的投入所得到的產出要小于標準值,且綜合技術效率最高為1.262,最低為0.7,說明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總體的綜合技術效率處于中等水平,綜合技術效率是在1上下波動,說明整體技術效率是有效的,生產所投入的生產要素能夠發揮出來。從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效率總體變化趨勢來看(如圖),綜合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波動的時間和方向是一致的,與規模效率波動的時間和方向相關性較弱一些。具體分析如下:
(1)由上圖可以看出,2003年-2005年綜合技術效率處于上升階段,從2003年的0.858上升到2005年的1.08,增長25.8%;但是,規模效率卻小幅下降,技術效率的增長主要是純技術效率的增長帶動的。2005年純技術效率達1.038,增幅達22.9%;純技術效率整體雖有波動但還是呈上升趨勢,2003年-2005年增幅較小為2.2%;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需相對增加,但是要想使得高新技術產業出口有相應增加就必須提高技術水平,并且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技術外溢的作用也逐漸顯現,因此,純技術效率逐漸上升,規模效率總體小幅上升甚至在2003年時有所下降,說明當時長江經濟帶整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相對于國外的高新技術產品競爭力較弱,外國高新技術產品流入國內時,對長江經濟帶各省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廠商是具有一定的沖擊作用,使得生產規模下降。
(2)2006年-2008年,綜合技術效率下降,此時純技術效率也處于下降階段,規模效率大體上也是處于下降階段;說明此時,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外需和內需相對疲軟,因此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綜合技術效率是處于下降階段。
(3)2009年,綜合技術效率突增,處于較高水平,這是由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需大幅度減少使得中國的出口量驟減,導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急速下降,出口出現了負增長。為了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出臺了各項刺激經濟的政策,其中包括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和刺激居民消費計劃的實施,導致了2009年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顯著提高。這種刺激作用的影響是逐漸減弱的,因此,在2010年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大幅下降。
(4)在2011年-2015年,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大體上是上升的,這段時期,政府提出了“科技創新戰略”,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并且積極鼓勵各地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使得這段時期的技術效率處于上升態勢。但是,在2016年純技術效率和綜合技術效率大幅下降,這應該是在一段時間的增長之后,人才后備儲備不足的原因。現如今,整個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增長速度減慢,增長后勁不足,因此要加強對人才培養。
2.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綜合技術效率分析
如表所示,2002年-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中,上海、江蘇、浙江、江西、重慶、四川和云南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而安徽、湖北、湖南和貴州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
在負增長的省市中浙江省出現的負增長較大,這是與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可以看出造成浙江技術效率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其純技術效率的下降,在東部沿海地區較多地人才流向江蘇和上海,浙江省在近期也出臺相應的吸引人才的政策,這在在未來時期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浙江省的技術效率;上海市和江蘇省的綜合技術效率負增長主要是由于其規模效率的下降,因為上海市和江蘇省屬于高新技術產業較為發達地區,其規模較大也會帶來效率降低,較大規模會帶來較多地內部管理與控制成本,也會降低企業技術效率;江西省技術效率出現負增長主要是其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同時下降,但是降幅并不大,但是江西省可以在這兩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本地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效率;重慶市和四川省技術效率的負增長主要是是由于其純技術效率的下降,這是由于處于成渝地區交通不便,人才流失較為嚴重,造成其技術效率降低;云南省出現負增長主要是其規模效率降低,這是由于云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相對不發達,規模較小所帶來的技術效率降低。
在技術效率增長的省份中,其純技術效率都出現了增長,而在安徽省和湖南省其規模效率也有所增長;這是由于安徽省和湖南省處于長江中游地區,對于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具有優勢,并且地處中部交通等較為發達,能夠吸引一些從東部沿海地區撤回內陸的人才也促進了當地技術效率提高。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根據前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技術效率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動特征,且與純技術效率的波動有較大關系。(2)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效率具有差異性,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省市綜合技術效率反而是無效的,是因為其規模較大所帶來的一些其他成本增加進而導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下降;還有一種原因是東部較為發達地區將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向內陸轉移,因其人多地方小的原因只留下了一些核心技術生產,因而導致其規模下降,進而導致綜合技術效率下降。(3)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都是有效的,除個別年份發生了特殊事件使得其無效,并且在省市之間也存在差異。
研究蘊含以下政策啟示:1.東部沿海地區應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管理以防造成企業大而效率低的局面。2.在不同的經濟形勢下,政府應該制定不同政策來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3.地區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內陸地區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應該加強自身創新能力以避免再次落后。
參考文獻:
[1]吳傳清,董旭.長江經濟帶上業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1-36.
[2]劉志迎,葉蓁,孟令杰.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效率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7(5),133-136.
[3]王大鵬,米迎春.我國高技術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動態分解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8),104-106.
[4]謝洪軍,張慧.長江經濟帶高技術產業生產率變遷及其收斂性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4),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