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馬靜 李宏揚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71702084);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7YJC630112);黑龍江省教育
廳基本業務專項人文重點項目(135209401);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QSX2016-01ZD)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難題,發展養老產業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戰略。本文分析我國不同區域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產業環境的差異,基于熵值法構建養老產業環境評價模型,評價31個省(直轄市)養老產業環境,將其分為均衡、亞均衡、脆弱與滯后四種類型。在利用三維分布圖對養老產業環境進一步細分的基礎上,揭示各類養老產業環境的特點,結合區域養老產業環境優勢與劣勢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產業 區域環境 協調共享 熵值法
引言
我國面臨嚴重的老齡化社會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養老產業環境建設任務偉大而艱巨。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為2.22億,且健康狀況不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63萬人,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據統計,我國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22768億元,而用于國內社會養老的資金為2116.7億元,占比僅為0.29%,對于占全國人口總數16.1%的老年人口而言,現有社會養老投入微不足道,這促使社會養老產業化成為必然。據預測,中國養老產業2020年將迎來5萬億元的市場空間,到2053年產值將超過106萬億元。養老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與社會價值促使學者開始關注該產業發展的問題研究。
國外養老產業研究起步較早,現階段研究主要從養老模式的探索、養老保險體系優化以及政府支持等角度進行探索。英美等發達國家率先提出“社區養老”、“以房養老”、“醫養結合”等新型養老模式來促進養老產業發展。Jason(2012)對英國的社區養老模式的研究發現,配備專業技能人員可提高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滿意度,同時減輕養老院的壓力。Marx(2011)等人研究了社區養老模式存在的優勢與弊端,提出了增加專業服務人員培訓、實施醫養結合等建議。Storz C(2011)認為日本養老服務業發展應注重政府在產業中的調節作用,通過實施養老機構鼓勵政策,制定養老機構準入制度,提供金融貸款支持等措施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Inese(2016)在調查拉脫維亞經濟發展和人口狀況等環境因素的基礎上,研究了養老金制度運行的有效性,并予以完善。Charles(2017)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了通貨膨脹環境下的最優養老保險問題,發現經濟環境的變化對養老保險產業的投資風險影響顯著。
國內養老產業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研究重點也由最初人口老齡化與市場發展的關系,向養老產業的發展探索過渡。國內研究中,較多的學者針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結合我國政策經濟環境等因素提出發展的新思路以及“異地養老”、“醫養結合”、“社區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例如,王國鋒(2016)通過對國內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及金融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優化資源環境、完善政府投資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等適合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路徑及建議。宋悅(2016)針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存在問題進行探究,結合德、英、日三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對比分析,認為我國養老產業發展應注重整合資源,構建醫養結合、社區養老等新興養老模式。部分學者通過PEST模型等方法對個別省市養老產業的環境現狀進行描述分析。劉記紅(2016)通過PEST方法分析了南通養老產業的宏觀環境,探討了養老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劉雅君(2016)、楊武(2016)分別對吉林省和安徽省養老產業發展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提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開展特色養老服務業、加強專業服務人員培訓等意見。孫冬燕(2017)分析了海南省發展“候鳥”養老產業的優勢、現狀和問題,提出加大政策扶持與政府的引導等建設性意見。
綜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養老模式或養老保險問題,國內個別學者針對我國部分或單個省市養老產業環境進行了探討,研究成果對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但是,已有養老產業發展環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定性研究上,缺少對多區域養老產業環境差異的比較研究,更缺少集成經濟、社會與醫療科技等環境因素的綜合分析與定量評價,對養老產業發展區域環境探析不夠深入,這致使建立在環境適應性基礎上的養老模式或產業優化的研究成果推廣應用較為困難。因此本文從我國華東、華北、東北等七大地區(不含港澳臺)養老產業發展狀況調查入手,以養老產業環境區域化差異分析為著力點,利用調查統計數據定量分析,探究區域養老產業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進而依據產業環境的綜合評價狀況對31個省(直轄市)進行分類,揭示不同類型養老產業環境的省(市)現有優勢與劣勢,并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相比于已有國內外研究,本文的特色與貢獻主要表現如下:構建養老產業區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熵值法對我國養老產業區域環境定量評價與分類;利用三維分布圖進一步細分我國31個省(直轄市)養老產業環境,為省域養老產業環境聚類及改善方向的明確提供方法。
不同地區養老產業發展概況
養老產業是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可分成非盈利性質的社會養老福利機構和盈利性養老服務產業(張鄖,2015)。社會福利機構主要通過政府出資和社會捐贈等方式維持日常運營,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機構養老床位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地區基礎養老產業的發展情況(宋悅,2016)。盈利性養老服務產業的經營主體是企業,而上市養老企業在盈利水平和規模效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地區養老產業的市場化水平。因此,本文以養老機構床位數和養老上市企業為重點,分析各地區養老產業的發展狀況。據A股上市公司統計,截至2015年底,養老產業的上市企業有57家,機構養老床位數達到358.1萬張,各地區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考慮到華東、東北等地區包括的省份數差異較大,故采用各地區統計指標的均值進行分析。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各地區省份床位數均值存在較大的差異。華東、華中地區養老機構床位數較多,社會基礎養老產業發展較好,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次之。西北地區床位數最少,反映當地社會基礎養老產業發展較為落后。通過表1中養老上市企業數量及主營業務的分析,可以發現華南地區各省養老上市企業均值最多,且多從事養老地產、旅游、醫療和養老投資業務,這主要是因為該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以及廣東省的醫療技術與投資環境優勢所致;華東地區排序第二,養老上市企業均值數僅次于華南地區,且主要從事養老醫療保健品、地產和投資等業務;養老上市企業均值數排名第三的是東北地區,其主營業務為醫療保健及技術投資。華北地區養老產業企業數雖落后于華南、華東地區,但該地區內的北京市養老企業上市數量相對較多,且北京在國內率先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與信息技術平臺的投資建設,為該區域資源共享奠定了基礎;西北地區養老企業數最少,反映當地養老產業發展較為緩慢,這與地區環境惡劣、資源匱乏有關。
我國七大地區養老產業區域環境基本狀況分析
區域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辭海編纂委員會,1999),是由自然、社會、經濟要素等構成的整體系統(張志泉等,2005),某一產業的主要區域環境要素會因產業特點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老年人群存在病弱、失能等特點,致使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等也需要當地醫療條件的支持,因此養老產業的區域環境要素指標除經濟環境要素(人均GDP、養老支出等)、社會環境要素(老齡人口數與反映宜居程度、自然生態質量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之外,還應包含醫療科技水平。本文借助《中國統計年鑒2016》等相關文獻,對數據手工整理、分類后,統計出2015年底各地區(港澳臺除外)相關環境數據,如表2所示。
(一)區域經濟環境分析
依據表2人均GDP指標來看,華東地區此指標均值最高,反映該地區居民消費能力最高,其他區域人均GDP均值由高到低依次為華北、華南、東北、華中、西北、西南地區。從區域養老支出占比來看,西南、西北、華中地區養老支出占比較高,較為重視養老基礎建設;東北地區社會養老支出占比最低,華北、華南地區居中,這也反映出東北地區養老建設力度相對薄弱。整體來看,七大地區社會養老支出占比均值都不超過0.35%,而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等國養老支出在2004年已經達到當年各國GDP的35%、29%、24%、14%。這也充分說明我國社會養老投入過低,政府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具有時代的必要性。
(二)區域人口與生態環境分析
老年人是養老產業鏈的終端,老齡人口數量是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如表2所示,各地區老齡人口數由高到低依次為華東、華中、西南、華北、華南、東北和西北地區。可見,華東、華中地區發展養老產業存在市場優勢,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市場需求不足。除了老齡人口數量外,城市綠化水平和空氣質量水平也會影響人們養老居住地的選擇。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一定程度反映城市生態質量,對老年人居住地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表2顯示,華北地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相對較大,各省均值為5.31m2,華南、華東地區次之,華中地區各省均值最少,僅為2.79m2。而就環保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空氣質量指數來看,我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海南、浙江、廣東、福建、云南、貴州等省份;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天津、山西、陜西等省份。綜上可述,華東、華南地區無論是環境綠化還是空氣質量都較適合老年人的度假與居住,對于地產和旅游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適合發展“候鳥式”養老;華北、華中地區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對于養老度假旅游產業發展有一定阻礙作用。
(三)區域醫療技術環境
較多省(市)通過醫養結合的模式發展養老產業,但這需要當地醫療技術水平和社區醫院普及度的保障。一個地區三甲醫院個數反映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的高低,三甲醫院有能力設立社區醫院且已在推行,可見三甲醫院數是區域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要素指標。通過對表2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各地區醫療技術水平相差較大,華東地區三甲醫院總數最多,其整體醫療技術水平較高;華南地區各省三甲醫院均值最高,但在地區內各省分布極不均衡,海南省僅有5家三甲醫院,廣東省卻高達66家,位居全國第一。因此,廣東省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可作為該地區資源共享模式下發展養老產業的基礎;西南、西北地區醫療水平相對較低。從基層醫療載荷的數據來看,華東、東北地區的基層醫療載荷相對較高,反映該區域基層醫療機構承載更大的養老服務壓力。
不同省域養老產業區域環境評價與聚類
(一)基于熵值法的養老產業環境評價
為了進一步探究區域環境因素對養老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文在完成某市十三五養老產業發展規劃之際,面向政府官員、企業高管與老齡人(或其子女)等被調查者進行深度訪談,對表2中區域養老產業環境要素指標進一步篩選,調查結果刪除了經濟指標中的“養老支出占比”指標。在前文各地區養老產業環境分析中,使用“養老支出占比”的目的是要反映區域政府對養老產業的重視程度,這對描述性統計分析是必要的,但它若與GDP、養老支出共同參與到產業環境綜合評價中,就會對經濟指標有重復貢獻。因此,本文結合評價指標選擇的系統性與重要性原則,構建養老產業區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即各項觀測值提供的信息測算指標權重。設計基于熵值法的養老產業環境評價步驟與模型如下:
第一,選取31省(直轄市)樣本數據(xij為第i個省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指標個數m=6),對指標數據進行非負化處理,參照公式(1);第二,參照公式(2)計算各個指標值的比重(pij);第三,按公式(3)計算指標熵值(ej);第四,參照公式(4)計算指標熵權(wj);第五,按公式(5)計算第i個樣本省(市)養老產業區域環境各維度評分與綜合得分(zi)。得分越高,產業發展的區域環境越好。
(i=1,2,…,n;j=1,2,…,m) (1)
為方便,仍記x'ij為xij 。
(i=1,2,…,n;j=1,2,…,m) (2)
(0 (i=1,2,…,m) (4) (i=1,2,…,m;zi∈(0,1)) (5) 依托所構建的評價模型,利用《中國統計年鑒》(2016)梳理的各省養老產業環境數據,測算養老產業區域環境指標權重(見表3),各省養老產業環境各維度評分與綜合得分(見表4)。 由表3數據可以看出,三個維度中各個指標的權重相差不大,說明養老產業環境優化需要經濟、社會與醫療技術的均衡支撐。 依據表4中各省養老產業環境評分,可以發現:江蘇、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區養老產業環境綜合得分相對較高,主要原因是因為上述省份在經濟、社會、醫療技術等方面各有優勢,且各項指標均處于全國較高水平;與之相對,寧夏、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區養老產業環境的綜合得分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氣候惡劣、老齡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以及醫療技術水平較低。其余省份的養老產業環境存在一到兩方面的短板,產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約。 (二)養老產業發展的區域環境分類 為了進一步揭示我國各省份的養老環境的優勢與劣勢,本文將各省份養老產業區域環境的經濟、社會、技術三個維度的指標評分(見表4)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各維度評價指標分布區間為[-1,1];然后,根據我國31個省(直轄市)在養老產業區域環境總體評價得分高低與三個維度分項評價得分正負值的相近程度,對省域養老產業環境聚類,初步完成養老產業發展的區域環境分類,將31個省的養老產業環境分為四個類型,如表5所示;最后,依據標準化后數據繪制養老產業環境狀態的三維分布圖,進一步細分養老產業區域環境,如圖1所示。 在圖1中,由于31個省(直轄市)無一落在區域ⅢC內,故將我國養老產業的區域環境進一步細分為7種類型,表5中的均衡型與滯后型省份均未發生變化,而亞均衡型與脆弱型環境被進一步細分。亞均衡A類(區域ⅡA),包括山東、浙江;亞均衡B類(區域ⅡB),包括湖北、遼寧、四川、安徽;亞均衡C類(區域ⅡC),天津。同理,將脆弱型省份進一步分為:脆弱型A類(區域ⅢA),包括湖南、河南、重慶、河北;脆弱型B類(區域ⅢB),包括黑龍江和江西。圖1中,每個省份在三維空間所處位置清晰表明的該省養老產業環境狀態;不同省份在三個評價維度上的“負值”,反映其在經濟、社會或技術環境上的相對劣勢與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外,圖1的區域ⅢC內無一省(直轄市)的分布結果,也顯示出脆弱型與滯后型養老環境省份的經濟水平均相對較低或地方養老支出相對較少的現象。 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各省的養老產業環境按經濟、社會、醫療技術環境維度進行綜合分析,利用熵值法進行定量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并對各省養老產業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我國不同區域養老產業發展水平迥異,產業環境也存在差異。利用區域養老產業評價模型與三維分布圖對31個省(直轄市)養老產業環境的評價及分類結果顯示:我國存在均衡、亞均衡、脆弱與滯后四種養老產業區域環境類型。其中均衡型環境類型的省份有4個,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其養老產業環境最好,在經濟、社會、醫療技術三個維度上均有優勢。因此這些地區應充分利用現有環境稟賦,積極向外埠擴張,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優勢養老產業鏈,在維系當地養老產業發展優勢的同時,帶動其他區域養老產業的協調發展。 亞均衡養老產業環境的省份有7個,包括山東、遼寧、天津等。與均衡型相比,這些省份在經濟、社會與醫療科技環境中的某一方面有相對弱勢,但在全國排名中依然靠前。考慮環境短板所處維度不同,該類省市環境優化的努力方向不盡相同,具體分以下三種情況:第一,亞均衡A類省份,醫療技術環境存在不足,如山東。這類省份應注重相關的醫療服務技術與專業服務人才的引進,政策引導、支持醫療與保健等相關養老企業發展。第二,亞均衡B類省份,在經濟發展水平與養老投入方面相對較弱,如遼寧。這類省份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提高養老支出的專項投入,扶持相關企業上市融資,以此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第三,亞均衡C類省份(天津),其經濟與醫療技術環境較好,但當地養老產業受眾人群較少。為此,該省份政府應積極鼓勵相關企業與機構在京津冀一體化中發揮優勢,在服務“京津冀”整體養老人口的戰略實施中壯大產業。 區域養老產業環境問題較大省份有21個,經濟相對不發達或地方養老支出較少是其共性。其中,脆弱型環境的省份有6個,包括河南、黑龍江等。這些省份在經濟、社會與醫療技術三個環境維度中有兩方面水平相對較低;滯后型養老環境省份有14個,它們大多集中在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由于地處偏遠、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致使養老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醫療技術與人才缺乏,養老產業環境在經濟、社會與醫療技術三個環境維度上均有短板。 因此,第一,這些省份應著力發展經濟,并通過公共財政投入政策引導等措施改善養老機構規模與專業程度;第二,要加強養老產業PPP的制度設計,確保社會資本愿意投資養老產業;第三,要提高當地醫療水平與專業服務水平,確保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第四,要充分利用地域潛在優勢,樹立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實施跨省域資源共享戰略。如云南、廣西等地區可以借助當地特色文化推動養老旅游行業的發展,為當地養老產業發展開辟新的思路。同樣,海南省可以憑借冬季氣候優勢吸引東北“候鳥式養老”人群,但其較差的醫療技術卻是老人或其子女的擔憂。這啟示當地政府應深化改革,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設計、實施與廣東省醫療技術資源共享模式,借助區域環境氣候優勢進一步開發養老旅游、地產等市場,在跨省域的協調共贏中促進本地區養老產業發展。此外,對于人口較多、但醫療技術水平較低的省份(如河南,脆弱型B類),可以采用與高校聯合培養模式為當地養老產業提供技術人才支持,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健聯盟產業研究中心.中國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6)[R].新華網,2016
2.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2016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EB/OL].http://www.chinaidr.com/tradenews/2016-06/97174.html,2016-6-15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4.Jason L.Powell.Personalization and Community Care:A Case Study of the British System[J].Ageing International,2012,31(1)
5.Katherine A.Marx,Kasey L.Burke. Satisfaction with Your New Home: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Living In a CCRC.Seniors Housing and Care Journal,2011(1)
6.Storz C,Pascha W.Japans silver market:Creating a new industry under uncertainty[J].Chapters,2011(4)
7.Inese Mavlutova,Stanislava Titova,Andris Fomins.Pension System in Changing Economic Environment:Case of Latvia[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
8.Charles I.Nkeki.Optimal pension fund management in a jump-diffusion environmen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17
9.王國鋒.當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狀況及投融資路徑探討[J].金融發展研究,2016(6)
10.宋悅,韓俊江.我國養老產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6(7)
11.劉記紅.區域養老產業發展的環境分析和路徑思考—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中國商論,2018(1)
12.劉雅君.吉林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 商業研究,2016(7)
13.楊武,李葉西,張振粵,郭雁,馮志華.安徽養老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6(5)
14.孫冬燕.旅游業產業發展視閾下海南“候鳥”養老產業現象解讀[J].商業經濟研究,2017(13)
15.張鄖,吳振華.產業鏈視角下養老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4)
16.辭海編纂委員會.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17.張志泉,王軍,林增.綜述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原則及方法[J].中國科技信息,2005(9)
18.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M].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