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gun Sachdeva(NSR)/文 沈永言(中國衛通) /譯
從理論上講,LEO星座受益于規模經濟,可以簡單地認為,這就是與提高生產水平相關的成本節約。其優勢來自批量訂單的折扣和更高的產量,它們來自于人力和其他專業化資源。雖然標準化生產的好處已得到充分證實,但認識到可變成本開始超過固定成本效益的關鍵點很重要,一旦達到,成本節約即變成成本劣勢,也可稱之為“規模不經濟”。
大規模生產是汽車產業構想出的一個概念,它意味著持續大量標準化產品生產有助于降低單位成本。隨著從定制設計衛星向標準化“小”衛星星座的轉變,大規模生產和相關規模經濟概念與衛星產業變得非常相關。擁有多個裝配線工廠的OneWeb有望第一個擁抱規模經濟效益,它聲稱每周可生產21顆衛星。具有規模經濟的成本節省成為考慮這些星座商業案例分析的重要因素,這些都體現在NSR的“衛星星座:關鍵評估報告”之中。
盡管大規模生產好處明顯,但也應該注意到,根據經濟學原理,超過一定階段后,產量增加會導致外部行業和內部公司層面同時出現規模不經濟,如圖1所示:
雖然很難預測促使趨勢逆轉(即圖中Q*點)的確切衛星數量,相關不經濟的影響同樣難以量化,但LEO星座的情況可以根據內部和外部規模不經濟來檢驗。
OneWeb的900顆衛星星座,加上不斷的補充需求,其生產數量在業界是前所未有的,而SpaceX的Starlink星座的12,000顆衛星,將會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隨著產量的增加,運營、管理和供應鏈的復雜性也隨之增加。因此,將勞動效率以及產品質量始終保持在高位,可能是企業必須要面臨的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導致流程效率低下,并且往往會伴隨生產和發射的延遲。這可以進一步造成或增加對更高外部資金的需求,這些資金成本會增加運營商的整體系統成本。
總之,這種一開始作為競爭優勢被提出、期望能使成本節約的程度不成比例增加的模式,卻可以迅速轉變為促使成本的不成比例增加。

圖1 平均成本與產量的關系
衛星制造行業的規模相當小。其進入門檻相對較高,市場中具備所需專業知識和熟練技能的承包商和供應商也十分有限,這受累于其更專業卻處于供應鏈中的更低層級。
對衛星星座生產的支持,記住其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長,將極大地促使行業內的瓶頸出現,這會進一步增加運營商和供應商的內部規模不經濟。
這種趨勢已經被小型衛星運營商所體會,因為發射瓶頸延誤了它們的發展。發射服務供不應求,在不久的將來,這個不太可能發生變化,特別是,假設所有或大多數計劃中的衛星星座都能成功。
NSR的“衛星星座:關鍵評估報告”比較了兩種不同情況下,SpaceX星鏈(starlink)星座的ROI(投資回報率):一種情況,假設星座包含900顆衛星,它基于SpaceX公布的以800至900顆衛星啟動服務的Starlink。另一種情況,假設包含4,425顆衛星,它基于得到批準的FCC文件,如圖2所示。
除了早先基于財務成本和其他復雜性方面提出的要點之外,另一個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是帶寬容量。在某點之前,Starlink星座的可用容量有望將隨著衛星數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之后,由于海洋上未使用的容量較多,以及頻率干擾較高等因素,容量增加會不成比例。在某一點處,較大星座的額外衛星繼續增加成本,但不能以相同速率產生收入,這導致4,425衛星星座的投資回報率降低。

圖2 SpaceX 星座兩種假設情況的ROI(投資回報率)比較
變化對任何行業的發展都必不可少。包括小型衛星或“立方體衛星”和LEO星座在內的最新趨勢,正在為行業帶來機會和收入流,但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尚不存在,而且其生產實踐對于這個行業而言是非常激進的。雖然衛星行業的生產率或許永遠不能與汽車行業相競爭,但一種量身打造的適用于衛星行業的模式肯定正在被采用,以獲得無可爭議的規模經濟效益。然而,利用標準化生產獲取最大好處的招數,也將體現組織及其供應鏈在建立可支持的最佳數量方面的局限性。
“過猶不及”這個成語適用于任一事物。就衛星星座的生產而言,這句話,可以對組織和行業產生重大的經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