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東
衛星超神秘,平日所見的衛星圖片,除了金光閃閃的隔熱層和寬大的太陽能帆板,其他部位,比如桿子、“鍋”、彈簧線圈等等都是“薛定諤的貓”!本系列文章將從科普的角度,介紹衛星上的看家寶貝——天線,包括導航、通信、對地觀測、深空探測等衛星的天線。一起來看衛星天線的知識,聽背后那些物理學家、工程師的故事,辨識各種神秘的衛星!
雖然無線電波無色無味無形,講起來很虛幻,但是它就像空氣、水、Wi-Fi,縈繞在人們周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無法或缺,事實上,它早就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交變流動的電流,交流電,像天真活潑少女心中的小鹿,步伐輕盈,扭頭就走,只要電極配合變得OPEN些,如圖1展開,少女心跳加快,頻率高一些,再高一些,小鹿的腳步再快一些,電流會“嗖”的一下,越出電極,奔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天空!這就是無線電,Radio!
當導線的長度增大到可以與波長想比擬時,導線上的電流就大大增加,能形成較強的輻射。如果兩個振子的大概為1/2波長,輸入阻抗是一個不大的純電阻,饋電的電流最大,輻射最為強烈,俗稱半波振子天線,使用較為廣泛。如果嫌天線太長、礙手礙腳,也可以在良好的接地情況下,天線一端接地,使用1/4波長發射。

圖1 電極展開,形成發射電波的對稱振子

圖2 電生磁、磁生電,交替前行,電磁波以光速傳播!
無線電波的電場變化的方向,稱為極化,像圖3中無線電波的電場變化的方向垂直于地面,我們稱它為垂直極化波,其傳播的方向圖形狀像一個甜甜圈(圖4),四面八方、排山倒海;反之,如果電場變化的方向平行于地面,則為水平極化波。由于大地是電的良導體,地面通信普遍采用了垂直極化波,因此大家可以回想為什么戰爭片里電臺的天線都是直挺挺的。對于垂直或水平極化的線極化發射天線,接收天線需要和發射天線保持相同的方向產生“共鳴”以獲得最佳信號。
德國科學家赫茲在1888年首次用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1896年第一次成功用電磁波長途傳遞訊息;1901年,馬可尼又成功地將訊號從英格蘭傳送到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21世紀無線電通訊技術及應用更有了異常驚人的發展,通過衛星實現的天地通信走進尋常百姓家!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Sputnik 1(圖5),該衛星內部有一個3.5瓦的無線電發射單元,由莫斯科電子研究所(NII-885)研發,如果衛星被流星擊穿出現失壓或者內部溫度失控,則改變無線電信號脈沖的持續時間。無線電發射器工作在兩個頻率,20.005和40.002MHz,分別由2.903米、2.401米兩組全向天線發射,讓地面測控站甚至無線電愛好者都能接收到信號。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一種宣告,廣播式,象征著人類正式進入了衛星時代!美國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了其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宇宙射線探測器的科學數據通過兩個無線電發射器送到地面。其中一臺10mW、工作在108MHz的發射器采用了4根可折疊的鞭狀天線發射短波信號(圖6),這四根22英寸(55.9厘米)長的天線依靠衛星旋轉甩出展開。不過,和蘇聯的天線工作原理不一樣。
這種相互呈90度的四根天線稱為旋轉場天線(turnstile antenna),采用兩對半波振子,其中一路為另一路正交分量在保持幅度相等情況下,進行90度移相后形成圓極化波,按照不同的旋轉方向,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圓極化。

圖3 兩個振子的為1/2波長,天線的輻射最為強烈

圖4 半波振子天線輻射的立體方向圖,像一個甜甜圈

圖5 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的Sputnik 1,使用鞭狀天線

圖6 美國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旋轉甩出4根鞭狀天線,發射圓極化波

圖7 圓極化天線無論如何旋轉,發射的電波一樣,接收天線可以不用考慮相對方向

圖8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這種電波,在衛星通信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衛星和導彈的天線相對于地面天線可能是任何方向的,而圓極化電波對接收天線的相對方向不敏感(圖7),不像上文介紹的垂直或者水平極化,這些線極化電波的發射和接收天線必須直對直,橫對橫,同時也能避免穿越電離層導致的法拉第旋轉效應對信號傳輸的影響,因此圓極化天線技術在衛星通信領域中有重要作用,特別在航天器中,能滿足復雜條件下的通訊和測控。探險者1號上另外一臺發射器為60mW、工作在108.03MHz,采用了兩個玻璃纖維縫隙天線。
而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圖8),重173kg,軌道為439km×2384km, 傾角68.5,周期114分鐘,也采用了簡單的4根2米多長鞭狀天線,在太空展開,在20MHz頻率播放《東方紅》歌曲。

圖9 衛星天線在各類空間任務的工作特點
距離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一晃50年過去了,衛星天線技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巨大進步,并在空間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技術進展主要可從圖9中的5個空間應用方向進行闡述。
由于發射成本高昂,天線在設計制造時需要做多維度的考慮,比如天線增益、天線尺寸、射頻功放功率、耗電量、重量等多個因素。此外,衛星天線的發射和空間工作環境非常苛刻:在發射時,天線需要承受幾個G的加速度和劇烈震動,大型天線通常還需要折疊才能放入火箭整流罩內,并在空間展開,該過程存在很大的變數即風險;此外,衛星天線直接暴露在真空中,沒有熱對流,而朝陽面和背陽面的溫差極大,達-180~120℃,天線面對極高的溫度梯度變化,需應對部件的高應力和變形;另外在空間,還需要考慮太陽風等高能粒子轟擊、磁場、空間碎片撞擊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惡劣工況……這都需要在設計研制時,對電子設備做必要的各種保護。
天線技術在衛星技術發展歷程中是重中之重,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從實驗室到廠房,攻堅克難,上演了一幕幕挑戰人類工程極限的大戲。后繼文章中,我們將分別進行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