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華
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美國倫理學家德尼·古萊在其著作《發展倫理學》一書中,主要從廣義的價值維度看待發展問題,他把發展問題主要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問題:人類的生活狀態是否優越、人類的社會制度是否公正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的問題。古萊認為發展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當這些最基本的條件得到滿足時,還要改善社會制度,目的是方便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以此來促進社會進步和個人的幸福。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發展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偏差,即“發展使手段絕對化,使價值物質化,并產生結構決定論”。①這就對發展問題重新提出了質疑,即什么是發展,發展與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應該如何實現美好生活,人類與大自然應該如何相處等問題。一個民族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好,有一套規范的發展模式,這個民族將會興旺發達。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它需要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一方面它需要實地的實踐發展,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對發展的過程持一種批判的態度,古萊認為“發展的目標是改善人類生活和社會安排,以便為人們提供日益廣泛的選擇來尋求共同的和個人的福祉”。②在此視角下,古萊認為構成美好生活有三種價值維度,即“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與“自由”,這些都是人們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
總之,古萊認為,發展的唯一目標是使人們生活的更加幸福,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只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使用科學的發展手段,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樹立科學的發展目標。
阿馬蒂亞·森在其《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主要是通過對發展倫理的研究,重點突出“自由”對人的發展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森非常注重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反對純粹經濟增長式的發展,從而提倡一種倫理性發展。為此,森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發展的前提就是自由。森通過他的經濟學核心理論對——“福利評價”和“個人動機與社會選擇”在當前社會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實際的研究證明結果,提出了“以自由看待發展”的“發展倫理”思想。在森看來,自由是人最重要的本性,而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們擴展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這種真實自由被稱為“實質自由”,即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可行能力”它 “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③這種能力也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當具備“可行能力”的時候,這個人算有了基本的自由。自由被看作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只有實現自由才能更好的發展。
具備可行能力的方法。一個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種自由,是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或者用日常語言說,就是實現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森通過這種可行能力的方法,想要探究人們通過自由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一個人具備了可行能力的方法,意味著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滿足,因此,就可以有更高層次需求。森把這種自由也體現在發展的問題上,個人通過自由發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綜合性評值。在森看來,綜合性評價是一種提倡多元性評價排序和廣泛的評價結果,這種評價只需要一個確定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作出局部的評價結果,這個范圍被大家所認同。另外一種體現綜合性評價,是從可行能力的視角,是指優先選擇出具有實際作用的評價和政策分析,以便人們獲取更有利的資源。綜合性評值的好處在于,有一個大家普遍認同接受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做出的評價結果大家是認同的,雖然不是聚焦與某一點,但是有個大概的范圍。
森的倫理發展思想,是在力求實現人的自由為前提,發展是手段,人們通過自由發展是實現自己想過的幸福生活。
兩人發展觀都是以人為目的,古萊發展觀的最終目的使人們過上幸福生活,即實現“美好生活”。森的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其最高的價值標準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古萊的發展觀是圍繞著人的一些基本權利探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滿足生存、尊重和自由,這個人就是幸福的。這些條件的滿足,必須通過發展來實現。森的發展觀同樣也是基于對人的考慮,森是想通過發展來實現個人的自由,“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進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最后達到給予每個人更多的選擇機會,個人通過可行能力來獲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方式。
古萊與森在具體實踐發展的路徑上存在分歧,主要是二人堅持的普遍價值觀的名稱不同,但其實質是相通的,最終都是為實現人類普遍價值觀,即“自由”等。
森的寬義原則。森在強調普遍價值“自由”的時候,把它看作是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相互關聯的“實質自由”的一個綜合過程。而寬義原則有一種廣泛綜合和“寬義”的評價機制形成的,他一方面主要是對適合不同實際情況的不同發展人群的標準;另一方面他對社會進步起到了理性的推動作用,理性有很多種類,應該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理性,不能過于教條。因此,他認為人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去多元的選擇合理的戰略。
古萊的“手段之手段”行動戰略。古萊與森提出的原則不同之處在于,古萊更注重實際行動戰略。古萊主要是根據各國實踐發展的不同狀況總結出一些實踐經驗,主要是指在發展中,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盡可能大的發展效果。這些經驗可以從大的方向去指導其他各國的發展,并且還提出一些改善各國的評價機制和規范性標準。古萊的“手段之手段”行動戰略也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在對美好生活、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與自然的相處等這些問題只能從廣義層面去理解,對“發展”概念界定的模糊和在操作過程中有些不切實際。
總體來看,雖然,他二人的分歧主要體現在實踐的可行性上,森的寬義原則在對社會發展實踐是一種廣泛的指導,而缺乏具體的政策指導。古萊更的是為公共社會提供具體的發展策略,更多地為公共社會提供一種準則。但是,他們發展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實現人類的普遍價值“自由”等。
古萊認為發展的目的是幸福,而要到達幸福必須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豐富的物質生活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基本的追求。換句話說,要實現美好生活,必須有充足的物質作為基礎。現在,我國早都已經解決基本生存需求,即溫飽問題。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實現全面小康。充足的物質又要通過社會生產來實現,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大力發展生產力,為豐富物質基礎提供保障。增加人們的主體地位,讓人們享受更多的權利,使人們受到更多的尊重。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應該注意科學的發展觀,不能像之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粗放式發展模式。十九大報告指出,在發展經濟時,必須是科學發展,堅持新發展理念,必須繼續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只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才能保證經濟健康增長,而不是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
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當人們具備“可行能力”時,人們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還要相應的制度來保證選擇機會的公平。分配制度是關乎人民收入的關鍵,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要提高就業質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人民的收入,縮小收入差距。“蛋糕”做大做圓,如何分才是關鍵,因此,我們國家應該建立更加完善的分配制度,不僅要通過法律手段保證制度的實施,還要有道德的約束,讓人民在具體的實踐中發自內心的去維護分配制度。我們國家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和政策扶持來減少人民之間收入差距,分配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過去的人們單純為了發展經濟,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是,現在的發展觀和以前不同,現在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以前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只想著征服自然,向大自然無情的索取,不注重對大自然的保護,導致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隨著海嘯、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我們認識到大自然也在無聲與人類作“斗爭”,現在我們認識到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自從進入工業時代以后,開始對大自然進行大肆破壞,導致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給人們帶來巨大而慘痛的代價,在十九大報告中,我們國家提倡人與大自然應該和諧共生。我們國家提倡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我們國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繼續堅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建設生態美、生活富的和諧社會,這也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德尼·古萊與阿馬蒂亞·森發展觀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二人雖然在實踐路徑上不同,森注重的在對社會發展實踐是一種廣泛的指導,古萊注重的是為公共社會提供具體的發展策略,更多的為公共社會提供一種準則。但是,二人最終要實現的目標相同,即為人們提供普遍的價值標準:“自由”和“尊嚴”等。這些普遍的價值標準,對我們當今社會構建美好生活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讓人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自由”的發展。
注釋
① (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M].高铦,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0.
② (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M].高铦,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前言 1-2.
③ (印度)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0.
④ (印度)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63.
⑤ (印度)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譯者序言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