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星期二正式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從此迎來一條交通主干道。港珠澳之間的空間格局被它重塑,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將被時間帶出。它無疑是一項歷史工程。
香港反對派一直對大橋建設持批評態度,這其中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開放與融合無疑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而港珠澳大橋必將助香港開掘自身的潛力、吸收整個大灣區的動能。沒有一個城市會因為多一條對外的大動脈而吃虧的,歷史的教訓都寫給了那些把重大聯通機會讓給了其他地方的城市。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讓無數人感受到某種象征意義。港澳是中國內地第一輪改革開放最近的“目的地”,內地第一波四個經濟特區中的三個都建在了大灣區,這里堪稱中國改革開放真正拉開帷幕的地方。今天港珠澳大橋建立起來,猶如改革開放成果的紀念項鏈,也可看成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展示。
大灣區積累了中國最豐富的改革開放經驗,這里在過去四十年里經歷的各種麻煩和挑戰也似乎是最多的。不過回頭看,這里對塑造中國社會承受力的貢獻也最大,而結果是,大灣區至今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和大灣區沒有相互辜負,后者至今充滿動力,對中國的許多指數來說,它既是驕傲,也是希望。
從大灣區的發展歷程看,香港先行一步,它如今作為中國最大的特別行政區,其對大灣區發展的獨特作用不可取代。香港一些人一直抱有它應該單打獨斗的想法,然而時代不同了,沒有大灣區依托、支持的香港,勢必在國際大競爭中勢單力孤,日趨被動。
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社會整理思路、彼此借力投入全球發展新一輪競爭的一個機會。很多外部資本都在密切關注大橋通車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這樣的利好切不可忽視。香港今年先后迎來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通車,他們在積極重繪香港的地緣經濟格局,香港社會機不可失。
香港和澳門分別于1997年和1999年回歸祖國,大灣區在隨后二十年的互動、磨合中有過不少挑戰。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從新的地緣格局中汲取力量,是三地社會都應有的態度。香港的社會制度更利于消極聲音的釋放,但全香港社會切不可被那些聲音帶偏,與時俱進應勢而變是香港長期保持繁榮和區域中心地位的基本功。
在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的時候,我們應當祝福大灣區,也應祝福整個國家在對外開放的朝天大路上繼續走穩走好。開放最初只是打開門戶那樣簡單,但到了今天卻需要有面對各種重大變局式的堅持和信仰。的確,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信仰,我們深信這個國家除此別無他途。
港珠澳大橋有諸多技術創新,但它的最大意義是一種啟示:它深刻畫出了大灣區引領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軌跡。大灣區今天仍有糾結,就像我們這個國家仍有種種內外糾結一樣。但改革開放的記憶和信仰鼓舞著我們,我們知道,所有困難都能夠邁過去,或者隨著我們事業的水漲船高,將它們淹沒。▲
環球時報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