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
華南某大學里,一群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在課后閑暇之余將自己的身份轉換為下田種地的“花農”,他們輾轉于田地間,在忙碌中收獲幸福。
當思維在傳統模式中稍作停留時,人們的確很難不去質疑,如此寶貴的四年大學生活,應該是學生們發展能力與個性、汲取知識的黃金時期,而不是被一片狹小的田地羈絆,使十幾年的辛苦荒廢在花花草草上。
新時代,人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無法預知的驚喜與轉變。即使是同一種生活,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樣是四年的大學生活,有的學生會選擇加入“種樂協會”,嘗試在校園中開墾荒地,在田野中引入《詩經》文化,做個有文化的“花農”。而有的學生會選擇“泡”在圖書館中充盈自己。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收獲,對自己有幫助即可。
大學是學生們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如何順利地適應開放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華南某大學由學生打理的“秘密花園”,我們可以把它形容為一個微型化的社會實踐平臺。一個個稚嫩的學生褪去往日的書生氣,在一次次的彎腰請教中,在一個個的腳印實踐中,看到了自己種的花長大、結果,以一位農人的身份,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將《詩經》這種特定元素融入“秘密花園”,實現了一種“詩化的田園生活”。這一富有創意的融入,不僅把他們所處的校園與社會聯系起來,更把《詩經》文化重新在現實生活中顯現。
如何讓“秘密花園”不再秘密、不再孤立,靠的便是人們敢于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敢于挑戰、積極投身到時代激流中的生活態度。如此,每天的生活才會變得精彩而有意義。
“花農”式的生活,可以有千萬種形式,你可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無論你認為它有多么微弱,能讓你銘記的是它為生活帶來的豐盈感和存在感。
點評
作者由材料中的“不務正業”一詞生發開來,客觀理性地分析了華南某大學里有學生選擇加入“種樂協會”這一現象。作者深入剖析大學生養花種草被看作“不務正業”的原因——一是當今社會的固有思維模式,二是大學生養花種草本身的冒險性質,接著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最后,作者提出了讓“秘密花園”不再秘密、不再孤立的做法,使得結構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