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摘 要:國企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國企黨委、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職能定位出現偏差,造成組織內部管理體系不清,企業管理效率低效,亟需在新時代下重新定義黨委、董事會、經理層三者之間的關系,找出破解國企治理體系的難題。本文針對此問題,首先闡述了問題提出的時代背景,其次分析了制約黨委發揮作用的困境問題,最后提出了從四維度入手,實現"三馬共駕"齊頭并進。
關鍵詞:煤礦國企;黨委;董事會;治理體系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國家發展不同歷史階段都作出了突出貢獻,其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終堅持黨管國企的重要方針戰略。尤其是國有煤礦企業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執行者,始終義不容辭地肩負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為共和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現階段研究煤礦國企的治理體系,在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改進與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實現黨委、董事會、經理層“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共同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提出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按照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的要求,推動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治企和堅持權責對等四項基本原則。經過多年的發展歷程證明,國有煤礦企業黨委的核心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政治、安全、生產、穩定、文化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時代下,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發展機遇的結束,國有煤礦企業改革的浪潮隨之而來,在國有煤礦企業改革中出現“一言堂”、“隱形權利”等現象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改革的效果,如何重新劃分和界定責權關系,發揮黨組織在國企的領導作用和政治引領作用,定位黨委同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關系,明確黨委在國有煤礦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尤為重要。只有三者達成公司改革發展的一致目標,實現組織內部高效的運轉,才能在煤礦安全、生產、經營中發揮作用,實現“三馬共駕”促進煤礦企業發展。因此,在新時代下重新對黨委、董事會、經理層三者進行重新定位,做到“和而不同”,如何發揮好政治核心作用,又確保企業按照公司法去管理,保證企業治理體系的完好運轉,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二、制約黨委發揮作用的困境問題
(一)黨委作用發揮不充分。煤礦國企在參與企業發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發揮不明顯,在公司法人治理體系中,董事會是公司的重要決策機構,承擔著企業安全生產、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制定和部署,而黨委作為政治引領機構,承擔著企業發展把關定向的職能,由此造成職能角色沖突,企業董事會、經理層尚理不清黨委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定位,在一些政策制定和企業發展決策上沒有考慮到黨委的存在,加之部分黨組織都是從事政工工作,不能夠在企業的安全生產、穩定發展等重大決策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易出現決策失誤,造成不敢決策,不愿決策等現象。
(二)權利職責劃分不清晰。目前,因化解過剩產能的需要,一部分煤礦企業在改革的過程中仍采取國有獨資的方式,按照《企業法》的要求,并沒有設置董事會,造成權利高度集中,缺乏外部制衡,造成監管不力。另一部分煤礦企業按照《公司法》,實行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除股東外,在具體管理中,呈現出黨委、董事會、經理層“三位一體”的管理結構,但在職能劃分方面,三者之間的協調職權關系相對混亂,造成很多職能重合,權利過于集中,或過于分散,在企業治理體系中角色難以定位,職責分工不清,治理體系的權利制衡機制難以維持,造成組織內部運行不順暢。
(三)規章保障制度不健全。《憲法》、《公司法》、《中國共產黨黨章》等規章制度作為國企黨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依據,是開展好各項工作的基礎。然而,在國企實際工作,由于上述這些法律法規都強調的是原則性問題,缺乏制度操作的有效保障,如企業沒能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對于黨組織如何圍繞安全、生產、經營等開展工作,缺乏制度的有效保障,造成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缺失,致使內耗不斷產生。
三、四個維度明晰企業黨委的職能定位
(一)處理好黨管決策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國有企業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國企的安全生產水平,破解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所以如何處理好黨管決策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建立良好的體制機制,劃清黨委與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分工十分重要。在國有煤礦企業治理結構中,黨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機制保障,造成黨委、董事會、經理層職責不清、分工不細、職能交叉、內耗不斷。因此,企業黨委要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從完善體制機制切入,按照《公司法》、《中國共產黨黨章》等規定,健全本公司相互制衡的責任體系,劃清職責的權限,把黨組織融入到董事會、經理層各個環節。黨委作為把關定向的指導機構,主要工作重點在謀全局、把方向、議大事,對企業改革發展提出重要建議;董事會作為公司的決策機構,主要工作重點在戰略制定、安全管理、長遠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經理層作為公司的執行機構,主要工作重點是貫徹落實黨委和董事會的決策部署,執行公司既定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按照上述職責定位和職能劃分,國企黨組織要從行政干預中解脫出來,不再是煤礦安全生產的直接管理者,但要為安全管理把大局。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企業是以效益為中心,當企業為了效益作出的決策不利于安全管理的時候,黨委必須站出來說話。同時黨委是企業發展方向的戰略引導者,把應屬于董事會、經理層行駛的權利歸還給他們,圍繞煤礦安全、生產、經營等中心工作任務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提高把關定向能力,將自己的意見融入到董事會的決策內容,確保董事會各項決定的正確性。
第二,處理好黨管干部與依法用人之間的關系。“黨管干部、黨管人才”這只是黨的一種工作方式方法,并不是說黨委事事都要插手人事任免,并不是一種任免的機制,不可能由黨對所有層面的干部進行直接任用。黨管干部更多強調的是干部的選拔任用機制、用人的標準、選人的方法與考核、培養的過程等等。因此,黨委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不拘一格選人才,按照組織程序和結構,結合《公司章程》與《董事會議事規則》等,嚴格按照《公司法》的運作,由董事會聘任總經理,由經理層對中層干部行使用人權。黨委負責對黨組織內部黨支部、工會、團組織等人員進行推薦和選舉,不應對行政干部任用直接干預,確保選拔出優秀的企業人才,但需對行政任免的管理干部進行把關考核。要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思路,厘清黨委、董事會、經理層三者之間的關系,實行黨委書記兼任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兼任總經理,在符合條件的國企黨委成員中,依照規程進入公司法人治理體系擔任主要職務,實現國企黨委成員、董事會成員、經理層成員相對重合,實現黨委作用的充分發揮,相互搭臺配合,實行“一身雙責、雙肩挑”的治理體系,進而保障企業各系統有效運轉,提升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處理好黨內監督與行政處罰之間的關系。黨委要解決好黨內紀委監督和監事會監督的關系,加強貫徹黨和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的監督作用, 強化公司監督機制的建立,形成公司內部有效的監督格局。黨委要按照《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等黨內規章制度,發揮紀委部門有效的監督作用,對黨組織參與的重大問題和決策進行全過程監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礦山治理、環境保護等方面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對公司內關鍵崗位、關鍵環節、選人用人、“三重一大”等問題進行監督,確保黨組織參與的重要決策問題,都有紀檢部門監督其合法性。另外,監事會要從行政的角度出發,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加強對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監督,加強與決策層和執行層的溝通,保證重大決策監事會都擁有參會權,在金融、財務、審計等方面實現專業化的監督,確保監事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四,處理好服務大局與中心工作之間的關系。新時代發揮煤礦國企黨委的核心作用,就是要圍繞安全、生產、經營等中心工作,融入中心促轉變,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立足于長遠發展的規劃,把黨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圍繞中心工作來開展,使黨組織成為完善國企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煤礦國企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煤礦企業黨委要從工作方式方法上進行融入,黨委部署黨建工作要與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實現同部署、同安排,使黨組織真正融入到井上下安全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安全生產中發揮政治思想引領作用。要遵從“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牢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黨委負安全引領責任,董事會負安全領導責任,經理層負責安全主體責任,樹立煤礦工人良好的安全思想意識,實現“人人都是安全崗、處處都是管理員”,形成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齊抓共管的安全格局。同時,加強安全文化建設,以灌輸安全文化理念、抓好培訓教育為主線,采取多種形式的黨建活動和安全思想教育活動,用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熏陶人。
總之,煤礦企業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發展,只有借勢改革、助力發展,堅持黨組織的正確領導,發揮黨委政治核心作用,把握和處理與董事會、經理層的治理關系,重新劃分和界定責權體系,才能實現組織內部的高效運轉,為國企改革背景下的法人治理體系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董連翔.定位權責 構建體制 堅持原則——正確處理國企黨組織與董事會、監事會關系的若干思考[J].《現代國企研究》,2011(z1):80-83.
[2] 張錫葵.從中高層管理人員任免談董事會、黨委會與職代會的關系[J].《企業與市場》,2002 (7) :26-27.
[3]劉叢齊. 國有企業黨的建設頂層設計初探[D].中共中央黨校,2014.
[4]郭亞兵.論國有企業黨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新西部》,2014 (11) :85-85.
[5]康鵬.現代內部審計與構建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關系的探討[J].中外企業文化旬刊.2014 (8).
[6]李振明.關于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三個理論問題[J].管理科學.2001,14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