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法治文化; 路徑
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當前我們在基層文化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肥西縣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肥西縣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以“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推動法治實踐”為主旨,努力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滲透力、影響力和感染力,著力營造富有特色的法治文化氛圍,努力使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
一是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推進法治肥西建設。在日常普法宣傳教育的基礎上,按照重點宣傳與全面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將法制宣傳融入到基層工作實踐中,提升普法教育的實效性,延伸法制宣傳觸角。例如,結合法院的庭審,組織干部群眾參加旁聽庭審活動,做到審理一案件,教育一大片。不斷深入法治肥西建設,獲得“安徽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稱號,榮膺首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先進單位”稱號,先后有5個社區被評為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區”,2個村被評為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二是依托先進典型,融合社會發展。加大法治文化示范點創建力度,培育、推廣法治文化建設的先進典型,把好導向、鼓勵探索,以點帶面、循序漸進,推動各村(社區)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法治文化建設特色品牌,促進全縣法治文化建設健康發展。為了使法治文化建設融入基層,助推廣大群眾維權法律意識的提升。官亭鎮以回民社區,張祠,王集,新民等新農村建設為立點,著力打造出具有鄉村特色的法治文化廣場。以鎮政府所在地的官亭街道的中心街為依托,以原鄉政府所在地的金橋,江夏,王集等街頭為伸展,制作含有法治文化內容的名人名言,格言聯璧標牌和燈箱,以此提供便捷的法治文化知識。整合民間藝術,組織有一藝之長的民間藝人在國家法定法制宣傳日和傳統節日里開展法治文化進村莊,到街道,進校園,入企業文藝演出。法治文化作品創作的專業化、形式的多樣化,提高了法治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為全縣實現優質均等便捷的法治文化公共服務創造了條件。
三是加強法治文化平臺建設。加強司法所規范化建設,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沿陣地。以三河司法所、紫蓬司法所等創建“省級示范司法所”、“全國先進司法所”為契機,樹立先進典型,總結先進經驗做法,發揮標桿作用。建設肥西縣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網絡,完善四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平臺,建立建全“843” 等矛盾糾紛分級化解機制,全面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基層文化建設,加大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充分利用文化活動群眾性、經常性的優勢,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逐步建立企事業單位自籌、社會各方面贊助的經費保障機制,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肥西縣法治文化建設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有不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融入程度存在差距。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建設的做法呈碎片化狀態,經驗有待總結提升;深入基層群眾的工作做得不實不夠;缺乏建設路徑和推進舉措;全民法治觀念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與對策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點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公開審判、典型案例發布、訴前訴后答疑等方式,引導全體公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結合肥西縣創建縣級文明城市活動,把法治教育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強化基層黨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職責,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開展普法益民和公益廣告宣傳活動,積極開展“法律進鄉村”、“送法到農戶”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推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以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為載體,組織學法中心戶,法制宣傳“明白人”,用設立咨詢臺,發放《明白紙》,展板等方式,把文明、道德、禮儀融合進法治理念的宣傳框架內,使人們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把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實踐,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形成中華兒女互有責任的良好風尚。廣泛開展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最美家庭和身邊好人學習宣傳活動,積極倡導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美德善行。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增強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定期開展好法治文化講堂和道德講堂,并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法治文化講堂是宣傳法治文化知識的常規項目,要使其在常規中有新意,在新穎中有吸引力。要立足區域實際,抓住農村時令特征,以“6.25”,“6.26”,“12.4”國家法定法律宣傳節點,結合“五一”、“十一”黃金周和“端午”、“中秋”、“春節”傳統節日,把“月月有主題,期期內容新”的法治文化講堂和道德講堂送到村莊、街道,讓法治理念深入群眾日常活動之中。制作法治文化知識的廣告標牌。把名家名言,格言聯璧,市井俚語諺語等朗朗上口的法治文化知識的廣告牌,進街道入村莊,使群眾看的明白,記得入腦,做到耳熟能詳,向群眾傳播法治文化知識的正能量。以群眾民間文化協會為平臺,組織草根藝人把法律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編成戲劇,用說、演、唱的形式送解法治文化和核心價值觀。以農家書屋為教室,由普法志愿者為牽引,用現場解說、舉辦講座、有獎競答等方式逐步把群眾引入到法治文化、核心價值觀學習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