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問題關乎民生根本。近年來,受制于大慶油田產業衰退和市場化改革滯后等因素,油城大慶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成為制約城市轉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瓶頸因素。本文通過分析油城大慶存在的就業矛盾,提出了支持產業項目建設,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加強新興業態培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等解決方案,旨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確保大慶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城市轉型;就業矛盾
李克強總理指出,就業是13億多人口最大的民生。近年來,大慶市里始終將穩定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要務,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在資金上優先保障、在推進上部門聯動。特別是2015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大眾創業,對帶動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深入調研發現,就業形勢還是不容樂觀,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大慶存在的就業問題,提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對策建議。
1 大慶市就業總體情況
大慶市常住人口320萬,從業人員168.2萬,其中城鎮從業人員97.2萬、鄉村從業人員71萬(轉移就業50萬)。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52.2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9.7萬、國有和集體單位人員17萬、股份制單位人員25.5萬),私營單位人員23萬,個體經營者22萬。近年來,大慶市就業情況呈現三個特點:
1.1 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城鎮實有失業人員從2015年5.7萬人下降到2017年5.1萬人,三年失業人員新就業累計14.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3%以下、低于省政府任務指標。
1.2 就業渠道更趨多元。三年來,登記失業人員中進入非公有制企業、個體經營和選擇靈活就業的人員分別為1.3萬人、1.9萬人和2.4萬人,呈逐年增多態勢,特別是隨著電商、網約車等新業態的興起,就業選擇和就業結構更趨多樣化、合理化。
1.3 創業主體充分涌現。隨著“雙創”工作的深入開展,全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近三年年均增長29%,2017年發放貼息創業擔保貸款4516.9萬元,新登記市場主體4萬戶、日均110戶,城鎮新增就業3.77萬人。創業局面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有效地帶動了就業。
2 存在的就業問題分析
綜合分析大慶就業形勢,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問題:
2.1 城市發展與就業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城市規模擴張、人口加速集聚,特別是放寬市區落戶限制等政策措施出臺后,每年凈流入人口將持續增多,而目前每年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與之不相匹配,就業壓力將越來越大。
2.2 工業基礎與吸納就業之間的矛盾。作為工業強市,2017年大慶三次產業比例為7.3:54.6:38.1,二產仍居于主導地位。但近三年就業部門登記的第二產業新就業人數分別為0.63萬、0.58萬和0.54萬,呈逐年下降趨勢,與大慶工業地位不相匹配。
2.3 新興業態與就業技能之間的矛盾。大慶確定了“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的目標任務,正在著力打造以“油頭化尾”、汽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等為重點十大“雁陣式”產業板塊,用人需求將越來越大,而很多有就業需求的人員能力素質上與產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出現供求結構性失衡。
2.4 高端人才與崗位層次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大慶高考一本上線率穩定在25%以上、居于全省前列,每年進入清華、北大都在40人以上,很多優秀畢業生都有回家鄉就業創業的意愿,大慶發展也急需各類高端人才,但現有產業、企業、崗位對人才吸引承載能力有限。
2.5 國企改革與穩定就業之間的矛盾。受產能調減、企業轉制等因素影響,駐慶石油石化大企業吸納就業人數逐年縮減,以油田公司招收高校畢業生為例,從最高時的4000多人下降到2017年不足150人,國企吸納就業的渠道越來越窄。
3 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對策建議
結合大慶轉型發展實際,就進一步促進就業創業,提出如下建議:
3.1 支持產業項目建設,更好地帶動就業。當前,大慶正在舉全市之力培育壯大接續產業,加快引建、推進一批重大項目,既是大慶轉型發展的根本所在,也能夠有效拉動就業。比如,豫港龍泉鋁合金加工材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左右、創造1.2萬個就業崗位。如果省委、省政府對大慶產業項目建設給予更大支持,包括大慶石化公司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項目、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創建、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在省級層面進一步加大對上協調和支持力度,那么項目落地會盡快實現。
3.2 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更好地吸納就業。2017年,大慶“三百”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收官,新注冊科技型企業3246家、累計新培育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科技型企業410家,小微企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用工成本等都比較高,建議省里在減負降稅、增加補貼、市場準入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促進小微企業成長壯大,增強小微企業吸納就業能力。
3.3 加強新興業態培育,更好地牽動就業。當前,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興起,據統計,大慶網約車司機注冊數量達到5.4萬人、日均在線3000多人,電商企業發展到310家、從業人員1.3萬人,新業態的出現既促進了創業,也拓展了廣闊的就業空間。一方面,建議省里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規范引導,促進新興業態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實現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同時,針對新業態對新知識、新技能的要求,發揮省級層面載體平臺作用,在企業孵化、人員培訓等方面,加大對市地的指導、投入力度。
3.4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更好地穩定就業。一方面,在推進駐慶央企“三供一業”及企業辦社會分離移交過程中,希望省里積極幫助爭取財稅政策調整、財稅制度改革、增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建立來源明確穩定、科學合理的運行費用保障機制,確保實現平穩移交,不出現人才流失、就業大規模波動等情況;另一方面,幫助協調中石油集團,在發展混合所有經濟上創造更大合作空間,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發揮駐慶石油石化企業就業“穩定器”作用。
3.5 大力支持職業教育,更好地促進就業。堅持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相結合的方針,整合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企業實訓基地等資源,廣泛征集勞動者的培訓意愿,以提升就業技能為目標,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重點群體開展技能培訓。制定鼓勵城鄉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和技工院校學習的工作方案,通過給予生活補助、培訓補貼和助學金扶持,使其免費獲得職業教育機會,學到一項技能,實現穩定就業。
參考文獻
[1]穆斌.煤炭城市就業問題分析[J].中國礦業,2013,22(08):36-39.
[2]羅婷,馬精微.淺析資源枯竭型城市勞動就業問題——以湖北大冶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4,27(02):45-47.
[3]孫芳野,馬婧,龔朝鳳.資源枯竭型城市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J].才智,2017(05):236-237.
[4]龐俊雪,吳曉華.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以雞西市為例[J].商業經濟,2018(03):42-44+89.
作者簡介:張曉(1988,9-),男,現任職于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要研究方向: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